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wǎng) >> 相關信息 >> 名人名家 >> 瀏覽相關信息
精彩推薦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千年古城 大禹留蹤

2013/6/13 17:28:43 點擊數(shù): 【字體:

千年古城 大禹留蹤

《堯典》中大禹治水的形象

千年古城 大禹留蹤

乾隆皇帝題寫禹王亭匾 (李冬 提供)

  在魯西北平原中部,滔滔黃河之北,屹立著一座古城――禹城。這座城市的地名來源可以追溯至4000多年前,大禹在此地治水長達八年。古老的文明像黃河沖擊平原,經(jīng)時間沖刷留下厚厚積淀。

  1974年,禹城邢寨汪遺址發(fā)現(xiàn)新石器中晚期疊壓層,在六七千年前,早期先民就已在這里繁衍生息。迄今為止,禹城境內(nèi)共發(fā)現(xiàn)龍山文化遺址11處。近日,記者走進禹城,大禹治水的功績今天仍有可供憑吊之處,那里流傳著始于洪荒年代的勇敢傳說。

  □禹治水筑此,以望水勢。如今具丘山是一座荊棘叢生的巨丘,但是人們走在這里,經(jīng)常俯身可拾到瓦片。

  禹城文史研究學者尹繼明介紹,若以文字記載,唐虞時代禹城屬兗州之域。當時兗州地區(qū)地處黃河下游,洪水泛濫,受命治水的禹在此登具丘山以望水勢,建城邑為施政中心,最后完成了治水平土,道河入海的豐功偉績。從那時起,禹城一帶的歷史文明就與大禹結下了不解之緣。

  “具丘山是大禹治水留下的一處古跡,同時又是一處龍山文化遺址,具有雙重歷史內(nèi)涵。”禹城文化館大禹文化研究學者肖德順說。

  具丘山位于禹城市十里望回族鎮(zhèn)十里望村東南,世傳具丘為“禹治水筑此,以望水勢”。禹城舊志載:“禹邑城西有臺,名曰具丘,相傳禹疏九河常駐足也。”傳說中,大禹率眾在此治水時,為觀察水勢,指揮治水,率眾聚土而成一座“高十仞,廣倍之”的巨丘,后人稱之為“具丘山”。尹繼明介紹,也有學者考證具丘為古人擇高而居之地,非大禹所筑,但大禹治水時登此丘以望水勢是真。

  具丘之土逐年流失,現(xiàn)存具丘遺址8米,占地兩千余平方米。如今具丘是一座荊棘叢生的巨丘,但是人們走在這里,經(jīng)常俯身可拾到瓦片。

  具丘山作為遺址被發(fā)現(xiàn),文字記載于舊志:“‘禹跡亭記’一文中有:見耕夫牧侵掘出,大類王侯墓冢。”明代有人已發(fā)現(xiàn)此處為古跡,但未引起人們注意。

  時至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具丘山發(fā)現(xiàn)了灰土層,地皮堆積大量陶片,后又陸續(xù)撿到蛋殼陶片、石鏟、石斧、陶紡輪、卜甲等。經(jīng)省博物館專家鑒定:出土物系古人遺留下的生產(chǎn)工具和生活用具。具丘是典型的龍山文化遺址。1977年2月23日,山東省革命委員會將具丘山確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據(jù)考證,當時大禹治水的地方,大約在現(xiàn)在的山東、河北、河南等北方地區(qū)。大禹治水十三年,在禹城待了八年時間。《爾雅・釋文》中載:“禹疏九河,用工極眾,沿河工難,眾徒驚駭,故曰‘徒駭’。”意為,大禹治水疏浚九河,在此河施工時,用工極多,施工難度極高,眾人害怕完不成任務,所以得名“徒駭”。這便是徒駭河名由來。

  □禹朝東面拉弓射箭,箭到禹城西門射中了一棵水蓬棵。精衛(wèi)鳥叼起那支帶著水蓬棵的箭繼續(xù)向東飛去,飛到一個小山上,禹賜名“蓬萊”。

  大禹是三皇五帝時中原的領袖,大禹治水的故事婦孺皆知。有學者研究發(fā)現(xiàn),唐虞時代所面臨的巨大洪水災害,由海平面上升而引發(fā)。雖然文字記載罕見稀少,但大量的民間傳說為這一遠古歷史佐證,女媧補天、愚公移山、精衛(wèi)填海的故事均與此有關。

  在禹城,有“大禹一箭定海疆”的傳說。相傳,東海龍王為了擴充地盤,發(fā)洪水淹沒了土地。老百姓逃上了高山凸地,而昔日的莊稼地卻長滿了水蓬棵。

  首領堯派鯀治水。鯀東擋西堵地治了多年,也未把洪水治下。堯讓位給舜后,舜又派鯀的兒子禹治水。

  禹坐著拖車,順著高地察看水情。他瞅著拖車后面拖出的兩道車溝,而兩邊的水都順著車溝往洼處流,由此受到啟示:挖溝排水。這時,他正好來到禹城城西,在此筑一土丘觀察水勢。后此土丘被命名為具丘山。

  禹帶領各部落民眾挖溝開渠,把水疏入東海。奮戰(zhàn)幾年,洪水退去了一些,但是仍有大片的土地淹沒在水里。

  一天,禹把東海龍王請到禹城,要求龍王退水。龍王不允。禹厲聲說道:“我先領人挖溝排水疏通河道,再拉土墊洼地,土不夠就移山劈嶺,一輩一輩干下去,早晚填平東海,填沒你的水晶宮。”

  龍王嚇出了一身冷汗,又得知禹已將他的愛將大黑泥鰍捉到,只得服輸,但只允許送給禹一箭之地。禹欣然同意,朝東面拉弓射箭,箭到禹城西門射中了一棵水蓬棵。

  說來湊巧,炎帝之女變的精衛(wèi)小鳥,叼西山石頭填東海正好歸來,就叼起那支帶著水蓬棵的箭向東飛去,一口氣飛到一個小山上,把箭扔到那里。落箭的地方,因精衛(wèi)鳥銜來一棵水蓬棵,禹賜名“蓬萊”。

  龍王無法,只好把水退到蓬萊山下。這便是“大禹一箭定海疆”的傳說。

  禹城市文化館研究大禹文化專家秦世森認為,盡管有關大禹在禹城一帶治水的文字資料很少,但是禹息故城遺址、具丘山禹王亭、禹堤等古跡,無不證明著大禹確實在此有治水活動。除進一步對古遺址進行挖掘、考察和尋找有關實物及文字資料外,應當對當?shù)亓鱾鞯挠嘘P大禹的傳說搜集整理,并對傳說進行客觀合理的分析,從傳說中尋覓大禹在禹城的足跡。

  □在具丘山上修建禹跡亭,以便讓世人永記大禹治水的功德。禹跡亭內(nèi)擺設備案供奉著禹王神像。此后,歷代縣令都在春節(jié)和重陽節(jié)時親赴禹跡亭祭奠禹王。

  禹城地名正式出現(xiàn)于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唐玄宗為紀念大禹治水的功德,循禹跡恢復大禹在此所建城邑,改當時的祝阿縣為禹城縣。其后的1200多年,雖飽經(jīng)戰(zhàn)亂與滄桑,禹城這一稱謂始終未變。

  具丘山所在的十里望村,名字也頗有來頭。禹城市圖書館館長程憲利講述了這個村莊的歷史故事。唐乾元二年,禹城縣城移遷善村(現(xiàn)老城址)。建成之初,首任縣令登城向西眺望。見河西有一小丘郁郁蔥蔥,綠蔭叢中隱現(xiàn)著一間草亭,似有紫氣繚繞。縣令隨問當?shù)匾焕险?“此系何山?”

  “具丘山。”老者回答,并將禹在具丘山上觀察水勢、疏通河流之事稟告了縣令,并說:“幾千年來,當?shù)匕傩諡榫拺汛笥頌槊裨旄V?在具丘山路上栽樹、移植花草、結扎草亭,供奉禹王靈位,祈求禹王保護一方百姓平安。”

  縣令又問:“此具丘山離縣城多遠?”老者回答:“離縣城十里。”縣令隨將具丘所在村莊定名為“十里望”。

  是日,縣令召縣內(nèi)豪紳三老,商定在城西門內(nèi)修建禹王廟,在具丘山上修建禹跡亭,以便讓世人永記大禹治水的功德。禹跡亭內(nèi)擺設備案供奉著禹王神像。縣令親率官員民眾、攜帶香紙供品祭祀禹王。

  此后,歷代縣令都在春節(jié)和重陽節(jié)時親赴禹跡亭祭奠禹王。自唐至元,禹跡亭幾次被毀重建。明天啟四年(公元1624年),十里望鄉(xiāng)紳吳以達、吳以邏召號鄉(xiāng)民在禹跡亭舊址建了禹王閣,比禹跡亭有所擴大。

  清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廣東人曾九皋任禹城縣令時,因其治理有方,加以風調(diào)雨順,連年豐收,人民安居樂業(yè)。曾九皋稱此為禹王護佑之果,所以又募捐修建了禹王亭,并置祭田數(shù)畝,刻碑記載――曾九皋親出碑文匾額。后曾九皋調(diào)離禹城,百姓念其在禹城的政績而捐款刻碑立于禹王亭內(nèi)。

  清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二月,林則徐離京南下,曾在禹王亭逗留一夜,并將其觀感記入日記。明、清時期,禹王亭香火大盛。前來拜祭禹王者絡繹不絕。不少文人墨客也來此朝拜觀光,留下了不少詩詞墨寶。這些作品有的被刻碑留存,有的載入縣志。

  清至民國時期,禹王亭香火尚盛,每年春、秋季節(jié)在此舉辦廟會。

  □60多年前,禹王亭是一座建在高10米土堆上的四合院,既是寺廟,又是學堂。

  73歲的李克新是禹城市十里望回族鎮(zhèn)十里望村人,他對小時候所見禹王亭的美麗景色記憶猶新。

  “60多年前,禹王亭是一座建在高10米土堆上的四合院,既是寺廟,又是學堂。我的爺爺就曾在這里念過書……一年四季,無論春夏秋冬,從遠處看禹王亭都是美麗的,我小學、初中、高中時經(jīng)常去寫生。”李克新說。

  據(jù)老人回憶,當時禹王亭占地約40平方米,墻用灰色的大磚壘成,頂部用綠色琉璃瓦蓋成,其余為木質結構;門扇可伸可縮,二層樓上有高一米八九的泥塑大禹全身坐像,面朝東方,上涂金黃色,間配他色。坐像兩側金童玉女,手持日月龍鳳扇。坐像前上方有一刻著“神功千古”的橫匾;樓閣前左側有平房三間,平房南另有一小屋,為看廟之人所住。小屋附近有一棵碗口粗的松樹,上掛一口古鐘。

  “我記得具丘山比現(xiàn)在大多了,上面就能建四合院,也比現(xiàn)在高大約有十米多,有專門通山上的石階。不僅如此,具丘山有著十幾種樹,郁郁蔥蔥,不知名的鳥兒唧唧喳喳叫個不停。天天有善男信女燒香祭拜。”李克新說。

  “文革”期間禹王亭遭到破壞,被徹底拆除,只剩下具丘山。

  今天,禹王亭博物館修整一新,現(xiàn)已向游客開放。南首牌坊式山門上方,懸掛清朝乾隆皇帝題寫的“禹王亭”手跡。拾階而上,登進山門,坐北朝南的大院頓時躍入眼簾,禹王大殿、東西配殿、鐘鼓樓等建筑整齊羅列。

  據(jù)了解,2012年,禹城市確立了以大禹文化為依托,城市建設與水系建設相結合的發(fā)展思路后,該市編制了《大禹文化水利風景區(qū)規(guī)劃綱要》,計劃用5年時間開發(fā)建設以大禹文化、水文化為主線的大禹水生態(tài)新城,屆時大禹文化將被演繹得淋漓盡致。【原標題:千年古城 大禹留蹤】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大眾日報 2013-01-22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qū)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