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兩個朋友到我這里小坐。閑談起來便沒了邊際。一位說,徐老師,我隨便問一句,今天怎么來看《愚公移山》,它是來自《史記》嗎?我說,不,它來自《列子·湯問》,至于今天怎么看,得思考一下。為此,我重新翻起了《列子》。首先有如下收獲:
一.列子確有其人,當生活在莊子前。因為莊子多次提到他,比如《逍遙游》。
二.今天看到的《列子》已非列子原著。實際為魏晉時代人所作。但不排除保有列子原著的殘篇。整體思想沒變,但納入部分玄學意旨。把魏晉玄學推到一個更高階段。
三.列子思想屬道家,倡“至虛”。社會理想為“無為”、“無擾民”。
四.《列子》有寓言故事102篇,非常寶貴。《愚公移山》就是其中的一篇。也唯獨這一篇好像有違道家思想。他要把山搬走,與山較量,這的確為老子所不取。很接近后來《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列子》所收寓言故事豐富多彩,讀來饒有興味,愈讀愈不忍釋手。獨享其樂孰與同道同樂?以之遣寒冷的冬日,以效古人圍爐夜話之趣,不亦樂乎?故舉之如次:
楊朱過宋東之于逆旅。逆旅人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惡;惡者貴而美者賤。楊子問其故。逆旅小子對曰:“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惡者自惡,吾不知其惡也。”楊子曰:“弟子記之!行賢而去自賢之行,安往而不愛哉?”
這說的什么意思呢?原來楊子有一次與弟子們路過宋國,住在都城靠東邊的一家旅店里。這旅店的主人有兩個妾。她們一個很漂亮,一個很丑陋。但那漂亮的,主人卻并不看重,而那丑陋的卻很得主人賞識。楊子不明白,問緣故。旅店主人說:“您看那個漂亮的,她是自己認為自己漂亮,還常常說出來;那個丑陋的是自己認為自己丑陋,也常常說出來。但我不知道那美的美在哪里,那丑的又丑在哪里。所以我才有這樣的態度。”楊子聞言大驚,說:“弟子們記住!自己就是美也不要自以為美,就是能也不要自以為能,就是做了好事也不要掛在嘴邊上。這樣,你們到哪里能不受歡迎呢?”
子夏問孔子曰:“顏回之為人奚若?”子曰:“回之仁賢于丘也。”曰:“子貢之為人奚若?”子曰:“賜之辯賢于丘也。”曰:“子路之為人奚若?”子曰:“由之勇賢于丘也。”曰:“子張之為人奚若?”子曰:“師之莊賢于丘也。”子夏避席而問曰:“然則四子者何為事夫子?”曰:“居!吾語汝。夫回能仁而不能反,賜能辯而不能訥,由能勇而不能怯,師能莊而不能同。兼四子之有以易吾,吾弗許也,此其所以事吾而不貳也。”
子夏很想了解老師對其他同學的看法,有一次就問孔子:“顏回這個人怎么樣?”孔子回答說:“顏回仁愛超過我。”又問:“子貢這個人呢? ” 孔子回答:“他的辯才比我強。”“那么,子路呢?”“他比我英勇。”“子張呢?”“我趕不上他的莊重。”子夏離開座位,站起來恭敬地問道:“既然他們這么賢能,為什么他們還要侍侯您,拜您為師呢?”孔子說:“你坐下,聽我給你說。顏回仁愛,但稍欠自愛;子貢雄辯,但稍欠緩和;子路英勇,但不能退讓;子張莊重,但稍欠隨和。他們是不錯,但如果拿他們四個人的優長跟我交換,我還不會同意呢!這就是他們一心一意侍侯我并拜我為師的原因。”
薛譚學謳于秦青,未窮青之技,自謂盡之,遂辭歸。秦青弗止。餞于郊衢,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云。薛譚乃謝求反,終身不敢言歸。
薛譚在秦青那兒學習唱歌,剛學了不久就自認為把老師的東西都學到手了,甚至要趕上或超過老師的水平了。所以就提出結業回家。秦青也不挽留,于是在城郊的大路邊為薛譚餞行。飲宴間,秦青擊竹高歌,其聲悲壯蒼涼,聲響振動樹木,阻止行云的飄動。在座感動涕下,薛譚羞愧無容,請求老師原諒自己的淺薄,允許自己回到老師身邊繼續學習。秦青答應了。從此,薛譚再也不敢主動說辭學回家了。
不自美、勿淺薄、知己知彼方可為師,師豈易為之哉?至于《愚公移山》就不多說了,應該點到的是“學精神,勿趨步”而已。作者:徐煜昌【原標題:讀《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