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河南頻道11月6日訊 漯河電視臺報道:(松陽 振寧) 許慎是東漢時期的經學家、文學學家,他編撰的《說文解字》是我國第一部分析字形、解說字義、辯識聲讀的字典,對中國文字的統一規范和承上啟下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許慎生于現在的漯河市召陵區,《后漢書》中對許慎的生平這樣記載:許慎,字叔重,汝南召(shao)陵人也。性淳篤。少博學經籍,馬融常推敬之。時人為之語曰:“五經無雙許叔重。”為郡功曹,舉孝廉,再遷,除校(jiao)長。卒于家。初,慎以五經傳說,臧否(pi)不同,于是撰為五經異義,又作<說文解字>十四篇,皆傳於世。
許慎大約生于公元58年,卒于147年。八歲進入小學學六書。兩年后開始研讀《詩》。《書》、《禮》、《易》、《春秋》及諸子百家著作,二十歲仕郡功曹,三十歲舉孝廉,公元83年補為太尉南閣祭酒后任五經博士校書東觀。此時許慎學術成就達到高峰。開始作《說文解字》.公元121年,《說文解字》定稿并獻于朝廷。
《說文解字》為許慎一生經心用意之作,全書共十五卷,正文分五百四十部,共收錄漢字9353個,另收錄異文1163個,計10516字,共說解133441字。1900多年后,許慎故里的人們用碑刻的形式把《說文解字》的全文刻在了石碑上。這些碑刻一共有282塊,把《說文解字》的全文共計是133441個字,全部刻在了石碑上,4名工作人員用了兩年半的時間完成了碑刻工作,將來準備把這些碑刻做成碑廊,以供游人參觀。
《說文解字》奠定了漢語文字學的基礎,開創了以部首編纂字典的體例,規范統一了漢文字,是釋讀古文字資料,探求古代漢語音韻、詞匯的橋梁和鑰匙。《說文解字》也成為歷代語言學家和文字學家研究的對象,大家通過各種方式來紀念這位圣人,在漯河市區,至今還保留著清朝光緒年間人們為紀念許慎所修建的許南閣祠。祠堂在翠柏的掩映下格外莊嚴肅穆,祠堂內許慎的正面全身像凜然正座。讓人頓生敬仰之情,許慎全身像兩側的柜子里則擺滿了歷代學者研究許慎及《說文解字》的作品。
郾城縣知縣周云為紀念許慎修建許南閣祠時立了通碑,清朝,對《說文解字》的研究掀起了熱潮,大家對許慎以及《說文解字》都非常推崇,縣令周云到任后,就發動老百姓共同捐資,修建了許南閣祠。
許慎去世后,被安葬在現在的漯河市召陵區姬石鄉許莊村東面的土崗上。作為許慎的后人,漯河市召陵區許莊村的村民們敬仰許慎,崇拜許慎,也為許慎墓的保護做出了不懈的努力。許莊村民為了保護許慎墓,也做了大量的工作:1965年修水渠期間,縣水利局勘察線路要通過許慎墓。因為靠得太近,許莊村民發現以后強烈反對,在許莊村民的強烈反對下,縣政府經過研究,又把水渠往西挪了10幾米遠,許慎墓才得以保護。
1986年,許慎墓成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今年,許慎墓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原標題:許慎與《說文解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