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于戲下分封諸侯,其宗旨乃欲采用周封建之精神;但因其時代,已歷春秋、戰國、秦三代之悠久間隔,故其分封之大小形態,遂與周不能相同。蓋項羽以為如周之封建,封植其本國,使本國疆土較諸侯為大,兵力較諸侯為強(如周制天子六軍,大國三軍,次國二軍,小國一軍之精神),即足以控制之。彼殊不知此時之社會形態與支配社會之力量,已大非昔比。周封建時,大地荒蕪未辟,人口稀少,交通阻梗,人民尚停滯于諸氏族獨居形態,生產仍為自給自足;故其時之封建,乃企圖開疆辟土,亦即所謂“武裝屯墾”,以建立其貴族統治之國家。但自歷春秋戰國以來,諸侯逐漸強大,人口逐漸增加,工商逐漸發達,交通往來逐漸頻繁,新興都市迭起,城邑各地林立,土地兼并之風甚為熾烈。原封建之千百小諸侯國,已由吞并降服而演變為強大之七國。原由貴族支配之社會,已為工商地主之平民階層起而代之。因之,商鞅廢封建之政治主張,亦遂取封建而代之,而且為新興工商地主階層之所擁護(蓋封建領域之割據,足以阻礙工商之發展故也)。秦遂因是而得以統一六國。劉邦與其智囊有見及此,故不采封建之制,而將所得之地一沿秦制立置郡縣,以收當時支配社會階層——工商地主擁戴之效,此為楚漢成敗之最重要歷史原因。故戰爭以政治為主,軍事為次,于此又可得一證明。
楚漢成敗與人才之得失
劉邦即皇帝位,統一中國后,其五年五月乃置酒洛陽南宮,而問列侯諸將曰:“無敢隱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二人對曰:“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其所以失天下也。”劉邦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帷帳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人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但以吾人今日觀之,劉邦得此三杰,固為得天下之因素,而王陵所言者,實亦其成功重要原因之一;蓋所謂英雄豪杰者,莫不熱衷于功名利祿之一途,劉邦能與人同利,故其所屬諸人亦莫不盡死力以求之。
然以上所言者,不過其成功重要原因之一端而已,其他促使劉邦成功之人物,尚有多人:
陳平 陳平亦系長于計策之策士,尤其彼乃楚之都尉官,不僅深悉楚之內情,且在楚之諸將中具有相當人事關系。故劉邦用之以從事離間楚君臣與策反,遂收甚大之功效。
彭越 彭越在楚漢戰爭中,始終為楚心腹之患。項羽之所以終于罷于奔命與“食少”而潰者,彭越之功甚偉。
英布 英布降漢,不僅使漢在南方得一有力臂助,且益使項羽孤立,及分散項羽擊漢之力量,故其影響于楚漢之成敗亦至大。
張耳 劉邦得張耳,使漢在北方亦得一有力臂助。因彼能安趙國,俾韓信得以伐齊也。
其余如酈食其、隨何、陸賈、侯生之徒亦俱有極大之績效?傊,劉邦得此諸人之為用,故能在戰略上獲得優勢。反觀項羽,則無一獨當一面之人才,故項羽在三年余之戰爭中,不得不親自臨陣,而陷罷于奔命之困境中。
至于劉邦所以能得如許人杰為之臂助,則又不能不歸功于其人事政策與領導之得宜。劉邦在入漢中之時,蕭何已為其策定“致賢人”之用人方針。故能拔韓信于刑余之中,用陳平于捕逃之下。又劉邦用人之特點,為惟才是用,不論品德。蓋才識為創業之本,至于德與不德,惟在用人者統御之道如何耳。綜觀歷史,用人有如劉邦之魄力者,殊不多覯。故歷史中,人才有如劉邦之盛者,亦遂罕見也。
楚漢成敗與戰略之運用
楚漢戰爭之成敗,其關于戰略運用之得失至巨。以漢兵之弱,對楚兵之強,在戰斗上實不堪為對手。然劉邦在屢戰屢敗之余,竟終能勝楚者,乃在戰略運用上獲得絕對優勢之故。反之,項羽在屢戰屢勝之下,所以終于被擊滅者,由于戰略上陷于絕對劣勢之故。劉邦在戰略上獲得絕對優勢之爭取,共有三個時期與三項措施。第一,劉邦自彭城慘敗后,囑隨何說九江王英布曰:“公能令布舉兵叛楚,項羽必留擊之;得留數月,吾取天下必矣。”此為其爭取戰略優勢之第一時期與第一項措施。第二,“收取滎陽,據敖倉之粟,塞成皋之險,杜太行之道,距蜚狐之口,守白馬之津,以示諸侯形制之勢”(此語雖系酈食其于楚漢三年說劉邦之語,然核其實,則當劉邦退據滎陽時,已依此等天然地理形勢,部署此項戰略矣)。此為其爭取戰略優勢之第二時期與第二項措施。第三,楚漢二年九月韓信破魏后,請兵三萬,“愿以北舉燕趙,東擊齊,南絕楚糧道”。至楚漢四年十月韓信破齊之后,即使灌嬰南襲楚之廣大后方,逼使楚不能不為鴻溝之和。此為劉邦爭取戰略優勢之第三時期與第三項措施。劉邦在上述三時期運用措施逐步成功后,遂使楚漢優劣形勢,由逐漸轉變,而最后乃以絕對優勢之戰略,將項羽徹底毀滅之。此可為以弱敵強,戰略運用之典范。
項羽劉邦本質上之比較及
項羽之戰略與戰術
項羽乃楚將項燕之孫(秦將王翦滅楚時項燕被殺已見第三卷),為貴族之遺裔,故其貴族之英雄色彩特為濃厚。劉邦乃一平民出身,且曾為秦最基層之地方官(亭長,治理十里之地);幼時又好與“屠狗之輩”為伍,喜酒好色,故其“亡命”之本質甚深。因此,項劉二人之德行與作風,大相懸絕。項羽“喑叱咤,千人皆廢……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飲食”,故其用人,士之廉節好禮節者,多歸之;惟以其剛愎自用,故深智大謀者多遠去之。劉邦則“慢而少禮”,嫚罵成習,但能“饒人爵邑”,及識計策之得失,與得策輒行,虛心求教,故各類人才,皆樂歸之。又項羽在政治上之作風,仍沿襲貴族之政治思想;而劉邦則一仍秦代之政治思想,此亦二人成敗之主要關鍵也。
項羽在軍事上之英卓,與西方拿破侖頗為相類。彼常采內線作戰,驅其精銳之樓煩騎兵,進行突破戰法,故所當者無不破滅,經常在戰斗上,收速戰速決之功。至其所追求打擊之目標,亦惟指向敵人之“重心”(見克勞塞維慈《戰爭論》第八篇。該篇所敘者為拿破侖作戰思想),故其在滎陽對峙及劉邦行機動作戰時,彼即始終采取此種作戰思想,企圖求漢之“重心”而粉碎之。此種思想,在純軍事上,頗有其重要價值。但亦由此而知,大戰爭之勝敗,不可專恃軍事上之得計,此外又須配合政治、經濟、外交,以發揮總體之力量,蓋項羽即敗于不求配合他事之失也。
結 論
綜上以觀,戰爭之成敗,首須以政治為主。而政治之主張,又須順應社會發展之趨勢;順應者成,違逆者敗。其次,則在人才之延用;得人才者勝,失人才者敗。再次,則為戰爭優劣形勢之爭;居優者勝,處劣者敗。然而,此三者之運用,又須相互連系而結為一體,始能發揮宏偉之功效。細一檢討劉邦在楚漢戰爭中,其諸所運用,頗合于此一原則,故終能成功,而統一天下,研究戰爭者,對此其深加注意焉。文章摘自 《中國歷代戰爭史》【原標題:軍政界解讀楚漢戰爭:劉邦獲勝三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