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名人名家 >> 瀏覽相關信息
精彩推薦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阿房宮并未建成 項羽火燒是誤傳

2013/6/14 16:39:29 點擊數: 【字體:

近日,由中國社科院考古所和西安市文保考古所聯合進行的阿房宮遺址考古活動終于結束了。阿房宮考古隊隊長李毓芳表示,此次活動基本摸清了阿房宮及其周圍秦漢宮室建筑的情況。結論顯示,阿房宮只有一座建了一半的前殿。文學作品和歷史典籍中那些宏大宮室場景的描寫,勾勒的是該組宮殿的設計藍圖而已。項羽“火燒阿房宮”的傳聞也缺乏考古證據的支持。

問題1 阿房宮究竟有多大?

考古表明,阿房宮并沒有傳說中的那么大,真正動工的前殿,還是一座“爛尾樓”,其遺址夯土臺基東西長1270米、南北寬426米、現高12米。

歷史學家描繪秦始皇的形象,除了第一帝國的肇造者、文字及度量衡的統一者和暴君之外,還有“建筑包工頭”。史書記載,秦始皇在位期間,興建了無數堪稱奇跡的工程———連綴長城、營建驪山墓,另外就是建造阿房宮。

阿房宮被認為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宮殿。《史記》說,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后,自覺功績可以與三皇五帝相比。他嫌都城咸陽的宮室太小,不足以展現自己君臨天下的威儀。在始皇三十五年,即公元前212年,他下令在王家園囿上林苑所在的渭河之南、皂河之西建造規模龐大的宮殿群落。“先作前殿阿房”,隨后,以阿房宮前殿為中心,在周圍建造了270余座離宮別館。宮室之間以“空中走廊”連接。這些走廊又依地勢直達終南山下,在山頂建宮闕作為阿房宮大門。

這座宮殿究竟有多大?《史記》說,那座阿房宮前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秦代一步約合六尺,三百步為一里,秦尺約合0.23米。如此算來,阿房宮前殿東西大概寬690米,南北進深約115米,占地面積8萬平方米。后人推測,阿房宮包含兩大建筑群,一是前殿建筑群,另一是“上天臺”建筑群。

唐代詩人杜牧在《阿房宮賦》里用繁復的辭藻與修辭描繪了這座謎一樣的宮殿。他說,“復壓三百余里,隔離天日”,使我們置身高空鳥瞰全貌;而“廊腰縵回,檐牙高喙,各抱地勢,勾心斗角”的萬重樓閣,又令人驚嘆不已。

杜牧描繪的這幅阿房宮盛景不止一次地出現在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阿房宮考古隊隊長李毓芳的腦海里。這位從事宮殿考古40年之久的研究人員很清楚,這僅是文學描寫,出土資料才是還原歷史的最可靠手段。

2002年10月,中國社科院考古所和西安市文保考古所組成了阿房宮考古隊,決定以考古揭開阿房宮的面紗。“我們都知道阿房宮前殿,考古工作最初也是從阿房宮前殿開始的。”阿房宮前殿遺址夯土臺基東西長1270米、南北寬426米、現高12米。“這個高度是從秦代地面算起的。”李毓芳指出。在這個夯土臺基之上,西、北、東三面已夯筑土墻,墻頂部則已鋪了瓦。不過,夯土臺基上面還沒有建筑南墻。

“這說明阿房宮前殿沒有建成。”前殿遺址夯土臺基南邊沿有一條東西向壕溝,為后代所挖的防御設施。前殿遺址夯土臺基南面3米處的漢代文化層內發現了一片秦漢鋪瓦遺跡。

據此,考古隊員判斷,所謂阿房宮只是一個建設規劃而已。更重要的是,考古隊在前殿遺址夯土臺基上面即東、西、北三面墻里都沒有發現秦代文化層和秦代宮殿建筑遺跡。“僅發現有東漢—北朝時期—宋代乃至近代的少量建筑遺存和墓葬。”種種跡象表明,阿房宮并沒有傳說中的那么大,僅建了一座前殿而已。即使是這座前殿,離建成也還遠得很。事實上,很多文獻,比如《水經注》,所記的“阿房宮”也就是這座前殿而已。

問題2 “楚人一炬”是否真有其事?

盡管考古隊員將鉆眼打到每平方米5個之多,還是沒有發現任何灰燼層。這意味著,傳說中的項羽火燒阿房只是一場歷史誤會。

盡管考古發掘表明,阿房宮只有一座前殿,根本稱不上是一座“宮”,更不用說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宮殿了,但關于這座神奇宮殿的傳說卻流竄于各種歷史文獻之中。后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在《水經注》中說,為了預防刺客,秦始皇讓人用磁石建造阿房宮的北闕門,這樣身懷利刃的刺客經過此地時就會被發現。《三輔舊事》則說,秦始皇將東方六國的兵器收集起來,鑄造成12個銅人,安置在阿房宮門口,作為顯赫功績的象征。

還有一些材料則稱,阿房宮并非秦始皇首先下令修建的。成書于魏晉時代的《三輔黃圖》稱,秦始皇的高曾祖父惠文王就已經開始建阿房宮。秦始皇只是對這一工程進行了擴建。始皇三十七年十月,秦始皇巡游天下。次年七月,阿房宮還沒建成,他便駕崩了。秦二世征調修建阿房宮的七十萬囚徒到臨潼的驪山修建始皇陵,阿房宮工程就暫時中止。第二年四月,二世皇帝回到咸陽。《漢書》說他“復起阿房”。不過又過了一年,反抗軍的矛頭就插進了秦王朝的心臟。公元206年春,項羽率軍進入了秦都咸陽。他下令屠城,掠奪了阿房宮,最后一把火燒毀了這座宮殿。1000年后,詩人杜牧在《阿房宮賦》中感慨這段故事說:“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不過,既然阿房宮并未建成,連那座前殿也不過是座“爛尾樓”,那么當年項羽有沒有火燒阿房宮的舉動呢?解答這個問題,同樣是這次考古發掘活動的重要任務。

大面積的焚燒會在地面上形成痕跡。黏土經過高溫燒制,會形成陶質的燒土,呈現紅色。同時,建筑中的木質部分經過火燒會炭化。事實上,考古學家們在離阿房宮遺址不遠的咸陽宮遺址上發現了大量紅燒土痕跡,其中還有不少金屬融化后的小塊。這證明項羽曾火燒咸陽宮。

在阿房宮遺址,考古隊員進行了“地毯式”勘探。在前殿臺基遺址20多萬平米的范圍內,考古隊員打下了大量探眼。為了避免遺漏任何焦土痕跡,探眼密度達到了每平方米5個。李毓芳解釋說,“如果當年阿房宮真被燒過,這里一定有火燒過的秦代建筑遺物堆積層,炭跡等殘留物。”不過,鉆探了數萬個孔,考古隊依然沒有發現火燒的痕跡。他們又分析了該區域的土樣,結果在其中沒有發現炭粒。

所謂“項羽火燒阿房宮”不過是個歷史的誤會,根據這些結果,李毓芳得出判斷。事實上,阿房宮只有這么一座并未建成的前殿,“項羽為什么要大老遠跑到渭河南邊來燒這個沒有建成的建筑呢?”

對于阿房宮并未建成這一事實,其實歷史文獻也有記載。南宋程大昌在其《雍錄》中說阿房宮,“上可坐萬人,下可建五丈旗者,乃其立模,期使及此”。就是說,阿房宮還僅僅停留在“期望”的層面上。陜西省歷史博物館館長周天游指出,大家之所以一直誤以為秦阿房宮已經建成,并經火燒,是因為后人未認真考察《史記》等典籍相關記載,造成了認識上的模糊。

問題3 阿房宮包括一座烽火臺嗎?

阿房宮前殿遺址附近確實有一處夯土臺遺址,但軍事報警設施不太可能屬于皇家宮殿群。它只是戰國時期秦國上林苑建筑的一部分。

阿房宮前殿遺址并未建成,也未遭火燒,但考古挖掘并未就此終結。事實上,經過兩年的考古發現,考古隊已經對前殿遺址做出結論。自2004年11月開始,李毓芳等考古隊員便將工作重心放在對阿房宮遺址范圍的確定上。這個工作一做就是3年。

事實上,西安市文物部門曾于1994年組織人力大致劃定了阿房宮遺址的范圍:東至皂河、西至紀陽寨、南至和平村,北至三橋鎮,面積10.89平方千米。而《史記》記載,秦阿房宮是建筑在戰國時期秦國修建的上林苑中。到了漢代,這里又成為漢王朝皇家園囿上林苑的一部分。

由此,考古隊在阿房宮前殿遺址135平方千米的范圍內進行考古工作,從而確定了“阿房宮遺址”的范圍。“我們這么大面積地搜索,就是為了防止遺漏掉任何一處建筑。”李毓芳指出。

2004年11月始,考古隊對阿房宮前殿遺址西至灃河東岸42.35平方千米范圍內進行了調查、勘探和發掘的考古工作,確定了阿房宮遺址的西界。

考古隊首先發掘了在調查和勘探中發現的位于阿房宮前殿遺址西1150米的紀陽寨遺址。在該遺址建筑倒塌的堆積中出土了大量的屬于戰國時期的鋪地磚、攔邊磚、板瓦、筒瓦和瓦當等建筑材料。李毓芳指出,這是一座較典型的戰國時期的建筑遺址,因該遺址處于渭河以南秦上林苑中,故其應為戰國時期秦國所修建之上林苑中的建筑之一(編號為上林苑一號建筑遺址),它比秦始皇修建的阿房宮時代要早。“這就意味著此處遺址與所謂的‘阿房宮’沒有關系。”

而上林苑一號建筑遺址南500米、阿房宮前殿遺址西南1200米,還有一處夯土臺遺址(編號為上林苑二號建筑遺址)。這就是傳說中“秦阿房宮烽火臺”。烽火臺是古人傳遞軍事情報的建筑。一座座烽火臺連成一條信息傳播線,臺上儲藏著柴草和動物糞便。守臺的軍士發現敵情,就點火報警。那么這究竟是不是一座“烽火臺”呢?

烽火臺是軍事報警設施,不太可能出現在皇家宮殿群中。通過發掘,考古隊員了解到,該遺址下部為夯土臺基,上部三層建筑,僅存建筑基址和少量柱礎石,“其建筑形制與秦都咸陽宮一號建筑遺址基本相同。”隨后,該地又出土了戰國時期的鋪地磚、攔邊磚、板瓦片、筒瓦片等,“通過種種考古資料證據,表明該座建筑應是戰國時期修筑的高臺宮殿建筑。”李毓芳指出,因其處于渭河以南秦上林苑中,故該地也應為戰國時期秦國所修建之上林苑中的建筑之一。它比秦始皇修建的阿房宮時代要早,與阿房宮沒有任何關系。

問題4 “上天臺”究竟是干什么用的?

傳說秦始皇“上天臺”作用有三,觀賞天象,祭祀天地,或是東盼徐福。考古發掘粉碎了一切可能,因為這個臺子也只是戰國時期的高臺宮殿而已。

在阿房宮遺址東界,有一處是傳說中的“阿房宮上天臺”遺址,標號為上林苑四號遺址。該遺址位于阿房宮前殿遺址東500米,長約310米,高約20米。遺址中部偏西為高臺建筑,其東面、北面、西面均有附屬建筑,而其南面和東南面為池沼遺跡。

“上天臺”究竟是干嗎用的?當地流傳有三種說法。第一種說,它是秦始皇為觀賞天文景象而建的觀星臺。第二種說法認為,這是祭祀用的祭臺。五谷豐登太平盛世均是天神、地神的保佑,所以秦始皇在這里定期祭祀天地,祈禱秦帝國物阜民豐,四海升平。第三種說法認為,派往扶桑尋找長生不老之藥的徐福數月未歸,秦始皇心里十分著急,于是建此高臺東望,期待徐福早日歸來。

考古隊員發現,高臺建筑遺址南坡試掘出土的板瓦表面均為細密交錯繩紋、內面為素面;筒瓦表面均為細繩紋、內面為麻點紋,并采用了泥條盤筑工藝。李毓芳指出,這些遺存與戰國秦上林苑一號建筑遺址出土的板瓦和筒瓦,有著相同的制法、形制和紋飾。其工藝在秦雍城遺址、秦櫟陽城遺址和秦都咸陽城遺址的戰國時代地層堆積出土的板瓦、筒瓦中也頗為常見,是關中地區戰國時代流行的紋飾特點和工藝特色。“據此推斷,該高臺宮殿建筑應為戰國時代建筑遺存。”

這座以高臺宮殿建筑為核心的宮殿建筑群建于戰國時期,又沿用到了漢代。也就是說,“這座宮殿建筑群也不屬于秦始皇阿房宮。”

此外,考古隊又對位于阿房宮前殿遺址東北方向2000米處的一座建筑,也就是傳說中秦阿房宮的磁石門遺址(上林苑六號遺址)進行了勘探和發掘。考古資料表明,該座建筑遺址沒有門道遺跡和相關設施的遺存,因此該處遺址根本就不是一座門址,而是一座南北長、東西窄的高臺宮殿建筑遺址。與所謂“上天臺”一樣,該遺址的建筑時代應為戰國時期,又沿用到了漢代。

至考古結束,考古隊在尋找和確定秦阿房宮范圍的過程中,勘探、發掘了7座戰國時期秦國修建的皇家公園上林苑內的宮殿建筑,其中有四座建筑還沿用到了漢代,成為了漢代上林苑中的宮殿建筑。【原標題:阿房宮謎團大揭密 并未建成項羽火燒是誤傳】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中國網 2013年03月29日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