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漢書》載:陳寔,字仲弓,潁川許縣人,生于公元104年,卒于公元187年。陳寔雖出身貧寒,但他勤奮好學,經舉孝廉,少為縣吏。由于“坐立誦讀”,受到縣令鄧邵賞識,薦其入太學深造。學成后,歷任許縣督郵、潁川郡西門亭長、潁川郡功曹、聞喜長、太丘長等職。因他為民眾辦了很多好事、實事,深受民眾贊賞和擁戴,故時人都尊稱他為陳太丘。陳寔曾因黨錮之禍入獄,遇赦后,被辟為大將軍掾屬。晚年時,朝廷幾次請他入朝擔任要職。去世后,官員百姓3萬多人為其送葬,官府奉旨作謚封墓,建廟立碑,被樹為朝野吏民學習的楷模。
長篇歷史小說《東漢名賢陳寔》,堅持歷史性、文學性、學術性的統一,尊重歷史,合理夸張,以情動人,以事樹人,雅俗共賞,引人入勝。作品通過講述陳寔舍性命為囚犯擔保探母,對同事不計前嫌,堅決抵制宦官安插親信,聞喜平匪,受封辭官,捐金賑災,太丘懲惡,縣衙除垢,頒令安民,借刀殺貪,懸印棄官,請囚入獄,獄中斗智,敬老育小,和睦鄉里,以及廣為流傳的“梁上君子”、“麥里摻金”、“德星聚會”等故事,熱情謳歌了陳寔為官清正,廉潔自律,為國分憂,為民解難,仁義為懷,論事公平,忠孝寬厚的動人風采和高尚品格,再現了正直官吏士大夫同宦官集團你死我活的激烈斗爭場景。其揭露了統治階級的腥風血雨,荒淫無道;鞭撻了官府的貪婪無恥,爾虞我詐;痛斥了宦官的極度兇殘和偽善;描繪了舊時代中國政治的腐朽與黑暗及災害頻繁、民不聊生的慘烈圖景,展現了東漢末年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原標題:《東漢名賢陳寔》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