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滂:扶正除惡澄清天下
2013/6/17 15:07:21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范滂,字孟博,東漢汝南郡征羌人,今漯河市召陵區青年村人。其父曾任龍舒侯相,廉潔正直,受到鄉人贊許。”河大歷史學院教授、博導李玉潔在接受采訪時說,“范滂自幼受到良好家庭環境的熏染,剛直不阿,疾惡如仇。”
范滂生活的時代正是外戚、宦官專權,朝政極為腐敗的東漢中后期。漢桓帝延熹二年(159年),冀州一帶發生饑荒,貪官污吏趁機搜刮民脂民膏,弄得民不聊生,怨聲載道。時年才23歲的范滂,被朝廷任命為清詔使到冀州考查各級官吏。范滂對當時官員貪污之事早已痛恨在心,此次出任,決心扶正除惡澄清天下,才進入冀州境內,冀州守令自知所作所為必被范滂查處,便望風解職逃跑了。
后來,范滂被太尉黃瓊征召到三府掾屬內,收集百姓謠言,了解民情和官員政績。這一次,范滂一下子檢舉20多個作惡多端的刺史、權豪。尚書見他舉奏眾多,似有不信,疑其多有
私憤。范滂正色說:“我所揭發的,假若不是作惡多端、殘暴兇狠、深為民恨的貪官,豈不玷污了我的筆墨?農民除去雜草,莊稼才能茂盛,忠臣除掉奸佞之人,朝內風氣才能清明。我所檢舉如有不實,甘愿身受刑戮。”一番鏗鏘的言辭駁得尚書啞口無言。后來范滂見國事艱難,自己的主張和意圖無法實施,只好棄官而去。
汝南太守宗資早聞范滂的為人,就請他到郡府任功曹,掌管人事。范滂到任后,嚴整疾惡,把那些干盡壞事、聲名狼藉的官吏一一清除出去,而對那些德才兼備者,不計出身進行提拔重用。范滂的外甥李頌,是西平王李通的后代,行為不端,為鄉人所痛恨,但是他很會鉆營,得到了皇帝近臣中常侍唐衡的推薦,要宗資任用他。范滂認為李頌缺德無才,不予委任。宗資因范滂拒不執行他的命令而大發雷霆,并遷怒于范滂手下起草文書的朱零。朱零凜然不懼地說:“范滂剛正的決斷,宛如利刀斬朽木,今天我
寧肯被鞭打至死,也決不違背范滂的決定。”宗資無可奈何,只好作罷。
桓帝延熹九年(166年),范滂在東漢有名的黨錮之爭中,被誣為結黨謀反的黨人,而囚禁于黃門北寺獄。中常侍王甫受桓帝專派前來審訊。他質問范滂:“你身為人臣,不為國盡忠,反結朋黨,互相吹捧,是何意圖?”范滂回應道:“孔夫子說,"見善如不及,見惡如探湯"。我們不過是正直良善人結合起來,反對為非作歹的人,這怎能是結黨營私?我死后,請把我埋在首陽山側,上不負蒼天,下不愧伯夷、叔齊!”王甫聽了不禁心有感戚而為之動容,親自解去了范滂的腳鐐手銬。
桓帝永康元年(167年),大赦黨人,范滂獲釋。靈帝建寧二年(169年),宦官專橫跋扈,又大捕黨人,范滂便到縣衙投案。臨刑前,范母攜帶滂幼子與之決別,范滂對母親說:“我如今跟從父親歸赴黃泉,是為大義而
死,也無遺憾。”滂母聽言,不禁老淚長流,說:“你今天能與李(膺)杜(密)齊名,死而無恨!”范滂含淚跪在母親面前,拜了三拜,然后慨然轉身對幼子說:“我若唆使你干壞事吧,壞事畢竟是不能干的;我教你做好事吧,可我一生沒做過壞事,卻也落得這步田地。”過往的行人聽了,無不為之傷心落淚。
公元169年,范滂被處死,時年僅33歲。“范滂到冀州考查官吏時,冀州縣令望風而逃;檢舉貪官污吏和權門豪紳時,駁得尚書啞口無言;缺德無才的外甥李頌雖被皇帝近臣舉薦,卻遭范滂斷然拒絕。”李玉潔說,“這一個個鮮活的事例,把范滂疾惡如仇、胸懷坦蕩、剛正不阿、任人唯賢、能言善辯、視死如歸的古代廉吏形象刻畫得形神皆備。然而范滂雖胸懷"澄清天下之志",但是,他生活的時代卻是宦官專權、朝政腐敗的東漢中后期,這就注定其必不被當時的社會所容,最終遭奸佞所謀害。”記者馬國!驹瓨祟}:范滂:扶正除惡澄清天下】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搜狐網 2012年09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