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名人名家 >> 瀏覽相關信息
精彩推薦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北京郭守敬紀念館:匯通天文水利

2013/6/17 16:01:21 點擊數: 【字體:


    沿著北二環路行駛,總能在新街口附近望見一個小小的碑亭,多年以來,始終未曾走近,也從未了解過其中的故事和歷史。查了資料,才知這里便是北京老人口中的匯通祠。當然,老人們習慣叫它法華寺。走進匯通祠的大門,拾級而上,轉到山丘的另一面,才發現面對的竟然是北京城水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西海。匯通祠就位于什剎海西海西北的小山上。

  元人稱什剎海為海子,原本是很寬闊的水面,明初縮小,后逐漸形成前海﹑后海﹑西海以及太平湖四處水面,水面碧波蕩漾,岸邊垂柳毿毿,遠山秀色如黛,四時風光綺麗,歷來是燕京勝景之一。積水潭西北的小山上,原是始建于明代永樂年間的法華寺。這里是高粱河入城的總水關,這座廟宇便肩負著特殊的使命,因此也叫做鎮水觀音庵。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重修以后改名匯通祠,并立御制詩碑。匯是融匯的匯,通是暢通的通,寄托了北京人的期望。高粱河水來勢湍急,水關分流處原來設置有分水石獸,水從石獸頜下分為東西兩路,水聲宏大,其勢如潮。1976年修建地鐵時,匯通祠被拆除。1986年9月,北京市西城區政府決定復建匯通祠,辟為郭守敬紀念館,紀念郭守敬的歷史功績。1988年10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2007年8月至2008年8月,西城區政府對郭守敬紀念館進行修繕,主題定位為——“紀念科學巨星,弘揚民族創新”,于2008年9月28日正式對外免費開放。

  漫步于水畔山丘,我陷入深思:為何將郭守敬紀念館建于匯通祠舊址之上,郭守敬對世人的功績到底是什么?問了紀念館的工作人員,才知道,匯通祠所處的積水潭曾經是元代北京水系的漕運總碼頭。元代為了加強大都的漕運而修建的人工河——通惠河,在流入城市以后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湖泊,這個湖泊就是積水潭。郭守敬在當時不僅僅是天文學家、數學家,更是水利專家和儀器制造專家。晚年的郭守敬致力于河工水利,兼任都水監。他提出并完成了自大都到通州的運河工程。當年,匯通祠就是他設計北京水利系統的辦公地點。然而,如今的匯通祠已不僅僅是“水利部辦公樓”,郭守敬一生所致力的水利、天文、數學方面的貢獻,都被展示于此地。

  ■鎮館之寶:乾隆御碑

  踱進匯通祠入口處的牌坊,順山拾級而上即能看到御碑亭。亭內是乾隆的御制詩碑。這座詩碑是清乾隆26年(1761年)重修匯通祠時所立。碑陽為乾隆御制的《匯通祠詩》:潴蓄長流濟大通,澄潭積水映遙空。為關溯澗應垂制,因葺崇祠喜畢工。海寺月橋率難考,燈船歌館漫教同。紀吟權當留碑記,殷鑒恒深惕若衷。碑陰為乾隆御制《積水潭即景三絕句》:

  積水蒼池蓄眾流,

  節宣形勝鞏皇州。

  疏淤導順植桃柳,

  三里長溪可進舟。

  一座湖亭倚大堤,

  兩邊水自別高低。

  片時濟勝浮煙舫,

  春樹人家望轉迷。

  煙中遙見廟垣紅,

  瞬息靈祠抵匯通。

  雨意溟濛猶未止,

  出郊即看麥苗芃。

  碑身西側有乾隆五十一年(1784年)御制詩《瞻禮一律》:“辛巳疏通潭積水,逮今廿五閱流年。不無淤壅應濬沼,有籍蓄潴利運川。廣陌紆臨視工畢,靈祠禮謁意祈雯。行云施雨青神惠,愿溥甘膏渥大田。”

  乾隆自幼就接受漢族傳統文化教育,四書五經,詩詞歌賦,書法繪畫,無一不精,文化修養很高,執政后也十分重視文化建設。他對于書法的嗜好和倡導,比之祖父康熙更勝一籌,歷經數年,刻意搜求歷代書法名品,御覽、御批、欽定多部傳世藏帖,集我國歷代書法藝術之大成。

  乾隆本人很欣賞趙孟頫的書法,心慕手追,身體力行。游覽名勝每到一處,做詩紀勝,御書刻石,其書圓潤秀發,在宮中、御園、名勝古跡、寺廟等幾乎到處可見其墨跡。據紀念館的工作人員介紹,這塊御碑之所以特別珍貴,是因為北京城已發現的乾隆御碑只有三塊。

  ■青花瓷:郭守敬生平弧形展墻

  步入第一展廳,迎面便是弧形的郭守敬生平展墻,仔細觀察才發現,竟然是青花瓷制作的。淡藍色的燈光映襯著青花瓷細膩光潤的表面,參觀者漫步其間,恍如隔世。

  青花瓷又稱白地青花瓷器,它是用含氧化鈷的鈷礦為原料,在陶瓷坯體上描繪紋飾,再罩上一層透明釉,經高溫還原焰一次燒成,是釉下彩的一種。鈷料燒成后呈藍色,具有著色力強、發色鮮艷、燒成率高、呈色穩定的特點。目前發現最早的青花瓷標本是唐代的(也有學者稱唐青花并非青花瓷);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現在元代;明代青花成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時發展到了頂峰。明清時期,還創燒了青花五彩、孔雀綠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紅彩、黃地青花、哥釉青花等品種。

  成熟的青花瓷出現在元代的景德鎮。元青花的紋飾最大特點是構圖豐滿,層次多而不亂。筆法以一筆點劃多見,流暢有力;勾勒渲染則粗壯沉著。像元青花可以代表元代工藝水平一樣,郭守敬是元代科學的代表人物。因此,郭守敬紀念館特意請江西景德鎮,為紀念館制作了這面弧形的郭守敬生平介紹墻。此墻制作精良,將郭守敬治理水系、編制《授時歷》、創制天文儀器等重要生平悉收于此。

  ■大明殿燈漏:郭守敬創制水動力自鳴鐘,比西方早400多年

  流連在第四展廳里,在一排色澤喑啞、造型迥異的儀器之中,我一眼就看到了大明殿燈漏——它色澤艷麗,造型精巧得出人意料。我不禁贊嘆起郭守敬,他不光有著博學的知識,還擁有如此的藝術天分,這在歷朝歷代的科學家中,實屬少見。

  大明殿燈漏是郭守敬創制的以漏壺流水為動力的大型水利自鳴鐘,是當時世界上第一臺大型水利自鳴鐘,它比西洋鐘的出現早了400多年。燈漏分為附件和主體兩部分,上部是附件,弓形的曲梁上有三顆云珠,中間是地球、左邊是太陽、右邊是月亮。曲梁的兩邊裝有龍首,龍首可以使轉木保持平穩 。中梁上有兩條騰龍和一顆云珠,龍珠的俯仰起臥可以調節漏壺流水速度的快慢,以適應四季晝夜交替的變化。

  下部是燈漏的主體,一共分為四層,人們從四個方位可以同時觀看。第一層是環布二十八星宿圖案,每天轉動一周,分別代表日、月、星、辰;第二層是報時機構,分別將東青龍、西白虎、南朱雀和北玄武置于四門之上,它會一刻跳躍,并伴有鐃聲助威;第三層是顯示時間的機構,我們可以看到每門會站有12個小木人,手抱時刻牌,輪流在四門出來報時,下方站有一個小木人,手指擺刻盤,這二者配合可以顯示出幾時幾刻,也就相當于現在鐘表的時針和分針;第四層是音響裝置,每門或蹲或站有一個小木人,它會一刻撞鐘,二刻擊鼓,三刻搖鈴,四刻敲鑼,準時報點。人們聽到不同的音樂聲響就可以知道幾時幾刻了。

  ■匯通祠水關鎮水神獸: 老北京的“鎮水三寶”之一

  匯通祠水關處有一鎮水石螭,趴在水岸旁淺淺的水面上,造型似魚又似鱷,其實是傳說中的龍子。

  石螭又稱“鎮水神獸”,民間傳說為龍子的化身,它與德勝橋鑲嵌的鎮水神牛以及崇文區鎮海寺的“鎮海鐵龜”號稱老北京的“鎮水三寶”。《日下舊聞考》記有“ 舊在德勝門西里許,水自西山經高粱橋來,穴城趾而入,有關為之限焉。下置石螭,迎水倒噴,旁分左右,既噏復吐,聲淙淙然自螭口中出”。

  如今的鎮水神獸已不是早年的原物,真物去向說法不一:

  一說法是,上世紀60年代“文革”時,積水潭的雞獅石雕,被人從山上滾到山下,用鐵錘砸碎,后又將積水潭進水口對面鎮水神獸用鐵錘砸碎,將碎石拋于河道中。另一說是,上世紀70年代因地鐵工程,積水潭站設于土山下,將土山鏟掉建站時,被人移走了,但去向不明。

  徜徉在郭守敬紀念館的水邊,望著靜伏于岸邊的石螭,雖然在探究其去向的過程里好奇心得到無比滿足,追根溯源的樂趣也不言而喻,但是這么有特點的文物失蹤,也確實讓人心痛,何況這樣的情況在文玩界時有耳聞,不得不引人深思。

  ■高表和窺幾:觀測日影、月亮、行星和恒星的儀器

  我以前參觀過位于建國門的北京古觀象臺,在專家帶領下見過一些設計巧妙,造型精美的天文儀器。但是在郭守敬紀念館里,第一次見到需要配合使用的古代天文儀器,也見識了郭守敬獨特的設計天分。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具有“發散思維”和“創新能力”。

  對傳統立表測影技術的改進,是郭守敬的諸多成就之一。用圭表測影,表高八尺。夏至日陽城(今河南登封告城鎮)正午日影長一尺五寸是西周以來的古制,至元代歷時已兩千多年,幾乎無人敢輕易作變更。為了提高測量日影的精確度,郭守敬大膽創新,勇于實踐。在古人測影的告城鎮建立了一座測影臺,立高表40尺,是傳統表高的五倍,這樣所測日影長度的相對誤差便可以減少到1/5。為了取影方便,又在表的頂部架了一根橫粱。按常理加長表高就能使日影變化更顯著。

  郭守敬為了使高表除觀測日影外,再對月亮、行星和恒星進行測量,在大型圭表上又設計了“窺幾”,這種附屬儀器,好像是面上開有長縫的長方桌,長六尺,寬二尺放在窺面上,長縫長四尺,寬二寸。使用時,把窺幾的前后端放在石圭的整尺寸線上,則與窺幾本身所刻尺寸相對應,只不過抬高了四尺高度,相當于一座三丈六尺高表的測影值。窺幾面刻度不注明具體數字,讀數以相對應的石圭尺寸為準,在圭面上移動“窺幾”,人在下面觀測,即可達到目的。

  據館員介紹,雖然展廳展示時,高表和窺幾是分開展示,但在使用時上下疊放。這兩件儀器無論從造型上還是使用方法上都很有特點。

  ■簡儀和正方案:郭守敬創制的測量天體位置的儀器

  簡儀是郭守敬創制的天文儀器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件,體現了郭守敬在科學研究中,不斷探索,勇于創新的態度。尤其是在他的地位和聲名已經十分顯赫時,卻仍能身居高位,而在科學上不斷探索,實屬難得。

  簡儀是郭守敬于公元1276年創制的一種測量天體位置的儀器。因將結構繁復的唐宋渾儀加以革新簡化而成,故稱簡儀。它包括相互獨立的赤道裝置和地平裝置,以地球環繞太陽公轉一周的時間 365.25 日分度。簡儀的赤道裝置用于測量天體的去極度和入宿度(赤道坐標),與現代望遠鏡中廣泛應用的天圖式赤道裝置的基本結構相同。它由北高南低兩個支架,托著正南北方向的極軸,圍繞極軸旋轉的是四游雙環,四游環上的窺管兩端安有十字絲,這是后世望遠鏡中十字絲的鼻祖。極軸南端重疊放置固定的百刻環和游旋的赤道環。為了減少百刻環與赤道環之間的摩擦,郭守敬在兩環之間安裝了四個小圓柱體,這種結構與近代“滾珠軸承”減少摩擦阻力的原理相同。

  簡儀的地平裝置稱為立運儀,它與近代的地平經緯儀基本相似。它包括一個固定的陰緯環和一個直立的、可以繞鉛垂線旋轉的立運環,并有窺管和界衡各一個。這個裝置可以測量天體的地平方位和地平高度。簡儀的底座架中裝有正方案,用來校正儀器的南北方向。在明制簡儀中,正方案改為日晷。博物館為了便于觀眾了解構造和原理,在室內展廳還單獨擺放了正方案的小模型。

  ■元大都水系閘壩模型

  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后,要從江浙一帶運糧到大都。但隋朝的大運河,在海河和淮河中間的一段,是以洛陽為中心向東北和東南伸展的。為了避免繞道洛陽,裁彎取直,元朝就修建了濟州、會通、通惠等河,明、清兩代,又對大運河中的許多河段進行了改造。

  一是開鑿濟州河和會通河。從元朝都城大都(今北京市)到東南產糧區,大部分地方都有水道可通,只有大都和通州之間、臨清和濟州之間沒有便捷的水道相通,或者原有的河道被堵塞了,或者原來根本沒有河道。因此,南北水道貫通的關鍵就是在這兩個區間修建新的人工河道。在臨清和濟州之間的運河,元朝分兩期修建,先開濟州河,再開會通河。

  濟州河南起濟州(今濟寧市)南面的魯橋鎮,北到須城(在今東平縣)的安山,長150里。人們利用了有利的自然條件,以汶水和泗水為水源,修建閘壩,開鑿渠道,以通漕運。會通河南起須城的安山,接濟州河,鑿渠向北,經聊城,到臨清接衛河,長250里。它同濟州河一樣,在河上也建立了許多閘壩。這兩段運河鑿成后,南方的糧船可以經此取道衛河、白河,到達通州。

  二是開鑿壩河和通惠河。由于舊有的河道通航能力很小,元朝很需要在大都與通州之間修建一條運輸能力較大的運河,以便把由海運、河運集中到通州的糧食,轉運到大都。于是相繼開鑿了壩河和通惠河。首先興建的壩河,西起大都光熙門(今北京東直門北面,當年這里是主要糧倉所在地),向東到通州城北,接溫榆河。這條水道長約20多公里,地勢西高東低,差距20米左右。為了便于保存河水,利于糧船通航,河道上建有七座閘壩,因而這條運河被稱為壩河。后來因壩河水源不足,水道不暢,元朝又開鑿了通惠河。負責水利的工程技術專家郭守敬,先千方百計開辟水源,并引水到積水潭集蓄起來,然后從積水潭向東開鑿通航河段,經皇城東側南流,東南去文明門(今北京崇文門北),東至通州接白河。這條新的人工河道,被忽必烈命名為通惠河。通惠河建成后,積水潭成了繁華的碼頭,“舳艫蔽水”,熱鬧非常。

  在這兩大改造中,開壩河、修閘壩都是重要舉措。如今的郭守敬紀念館里就陳列著微縮的閘壩模型,木石為原材料,小巧精致,閘壩原理可略見一斑。【原標題:北京郭守敬紀念館:匯通天文水利】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北京青年報 2009-12-04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