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龍,1942年生于豐潤。1960年畢業(yè)于解放軍外國語學院。現(xiàn)為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簡牘帛書書法研究院副院長,河南省書法家協(xié)會顧問,中國少林書畫研究院常務理事。其書法四體皆擅,草書追張旭、懷素神韻。隸書取《禮器》風貌、馬王堆帛書體勢、漢簡和鐘鼎文雄渾樸拙的筆觸。作品入選“國際書法大展”,“全國第三屆書法篆刻展覽”,“全國第二屆楹聯(lián)書法大展”等。曾獲“第二屆中原書法大賽”一等獎,“全軍書法篆刻展”一等獎,“解放軍總參書展”金獎。參與編寫《古今書論匯編》、《中國書法鑒賞大辭典》、《書法藝術》(中學教材)等。在報刊發(fā)表書法方面的文章40余萬字。張海龍傳略載入《中國文學藝術界名人錄》、《中國美術年鑒》等辭書。
2006年4月,著名書法家張海龍在豐潤管樺紀念館舉辦回鄉(xiāng)展,將自己藝術生涯向家鄉(xiāng)父老作一次匯報。提起家鄉(xiāng)和啟蒙老師陳繼增,他動情地說:“我的家在黃粟坨村。陳老師是七樹莊人,畢業(yè)后分配到黃栗坨小學教圖畫、寫字。他寫得一首好字,竹子也畫得不錯。因為離家遠,住在學校。每天晚上和他作伴,學寫柳體字,當時叫‘寫仿’。有時也翻翻他訂的美術雜志,所以當時就知道有齊白石、徐悲鴻、潘天壽這些大家。”
1957年,張海龍考上唐山十中,參加課外美術組活動。1960年,部隊到學校選兵,被選到張家口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習,后來,直接分配到總參某部圖書館工作。在北京,張海龍當起了“刊頭書法家”。“文革”期間,書法被稱作“四舊”。唯有《北京日報》例外,一位名叫丁維俊的編輯有股子拗勁,他說“我的版面就是要用手寫體!”丁維俊找到張海龍,囑他為報紙寫刊頭、題頭。雖然沒有稿酬,只獎勵些鋼筆、筆記本什么的。但張海龍樂巔了,因為他的愛好有了用武之地。他寫的第一幅題頭
“在為人民服務的光榮崗位上”,文章是表彰北京百貨大樓優(yōu)秀售貨員張秉貴的。第二幅是“前進吧,京滬列車”,內容報道了從北京開往上海的客運列車。張海龍說:“題寫刊頭、題頭,看起來是件小事,其實也不容易。有時一個晚上要寫十幾幅,才能選出滿意的。”當時,《北京日報》聘了4個人寫刊頭,除了啟功、趙樸初、劉炳森,再一個就是張海龍。此后,他為《北京日報》、《光明日報》、《工人日報》、《解放日報》,以及除西藏、新疆外的各省省報等50多家報紙題寫過刊頭、題頭。后來整理一下,足足兩大本。
北京人文薈萃,書壇高手如林。張海龍在每日臨池的同時,走出去問道求師,廣結名家。曾多次拜訪舒同、啟功、劉炳森、肖勞、肖淑芳、范曾、陳叔亮、李長路、歐陽中石、李鐸、夏湘平、徐之謙、黃胄、周思聰、盧沉、張貴桐等。他說:“‘文革’中炳森老師住在故宮角樓,我經常帶幾本書去看他,他很高興,當場給我寫了兩首毛主席詩詞,還教我練習《多寶塔》,并經常在我的習作上批改。直到現(xiàn)在,這些資料我還珍藏著。”講到啟功先生,張海龍眼睛里閃爍著敬佩而感激的目光:“先生很親切,評價我的作品質樸無華,取法高古,鼓勵我要獨辟蹊徑,張揚個性。在為我題寫‘簡齋’齋號時,勉勵我爭取看到簡帛書真跡,增加直觀感。”
上個世紀70年代初,長沙馬王堆三座漢墓出土了十多萬字的帛書。1974年,文物出版社出版《馬王堆漢墓老子》甲乙線裝大字本。當時這本書是作為考古文獻發(fā)行的,張海龍卻從書法的角度看到了它的藝術價值。他發(fā)現(xiàn),馬王堆帛書抄寫的時代正值中國書法史最重要的隸變時期,其字體在構形上已比較規(guī)范,其字形呈正方或扁方形,筆畫以方折為主,橫畫方入尖收或蠶頭雁尾并用,左波右磔對比強烈,字距間規(guī)整有序,儼然一種謹嚴、成熟而定型的漢隸字體。——這不正是自己長期追求的藝術境界嗎!他下定決心,要用畢生精力去開拓它、踐行它。帛書字小如蠅,他便借助放大鏡,每天晚上扒在燈下仔細辨識、學習,臨摹它、領悟它。可以說,如此之早地把“帛書”視為書法藝術,張海龍堪稱書界第一人。到目前,他搜集整理的有關居延、河西、額濟納、武威、敦煌、銀雀山、睡虎地、云夢、龍崗、關沮、郭店、巴山、張家山、阜陽、長沙走馬樓等地出土的帛書、秦簡、竹簡、木牘、戰(zhàn)國楚竹書已成龍配套,一應俱全:“要想開拓、踐行簡帛書藝術,必須占有豐富的、全面的、完整的典籍和相關研究資料。否則,腹內空空,將一事無成。”
1978年,張海龍奉調河南解放軍信息工程學院。他協(xié)助著名書法家張海(現(xiàn)中國書協(xié)主席)籌組河南省書法家協(xié)會,組織中原書法大賽、國際書法大展等重要展事,出版中國首家書法專業(yè)刊物《書論》及書法理論刊物《書法家》。在《鄭州晚報》開辟“翰墨古風”、“當代書法評析’、“名人手跡大觀”、“名家硬筆”、“毛澤東書法博覽”等欄目。“硯邊隨想”專欄在《書法導報》上連登載達6年之久。因為成績突出,1984年張海龍出席了河南省文代會。他的作品先后在1980年河南省書法展、1983年黃河流域十省書法巡展、1984年首屆中原書法大賽中亮相。1985年,他以簡帛書筆意創(chuàng)作的丈二條軸,成為在鄭州舉辦的國際書法大展上的亮點。評委書道:“書作古樸稚拙,不事雕飾,使群眾領略到樸素美”。此后,他的作品多次入選全國、全軍書法大展。如全國第三屆書法篆刻展、全國第二屆楹聯(lián)書法大展、全軍首屆書法篆刻展覽等。
張海龍稱他自己現(xiàn)正處在“沉靜升華期”。他解釋說:“2000年張海先生提出,書家不要再滿足于轟轟烈烈,要沉下去,打造精品,創(chuàng)作代表作,形成自己的風格。近幾年我很少參加展覽,開始反思過去,找出不足。回頭一看,我對以往的作品不是很滿意,不滿意就要變,這就意味著升華。”張海龍還透露,去年,他到敦煌、莫高窟、武威及河西等地,看到了不少漢簡實物,眼界為之大開,心胸為之擴大。力爭創(chuàng)作出一批時代感強、個性鮮明的佳作奉獻社會,奉獻百姓。作者:士裕 云帆【原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