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名人名家 >> 瀏覽相關信息
精彩推薦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宋太祖誓碑”與“不殺士大夫”

2013/6/24 17:36:14 點擊數: 【字體:


    明代學者葉子奇有言:“傳世之盛,漢以文,晉以字,唐以詩,宋以理學。”“宋朝文不如漢,字不如晉,詩不如唐,獨理學之明,上接三代。”(《草木子》卷4《談藪篇》)理學何以產生并輝煌于兩宋?我們現在做宋代理學研究,既離不開哲學——觀念史進路,同時也要重視歷史——思想史進路。晚清史夢蘭有首宮詞:“廟享欽遵四孟時,牙盤別設踵唐儀。太常禮畢群班退,夾室焚香讀誓碑。”(《全史宮詞》卷16《宋》)以“不殺士大夫”為核心內容的“宋太祖誓碑”(又稱“宋太祖誓約”),正是落實歷史——思想史進路的一個好題目。

    現代學術史上,張蔭麟1941年發表的《宋太祖誓碑及政事堂刻石考》(重慶《文史雜志》第l卷第7期),開啟了這一研究的先河。人們也大多知道“宋太祖誓碑”主張善待知識分子,可截止到2010年,70年過去了,中國大陸學術界有分量的專題論文卻不到10篇。這里,我們從兩個人的三篇文獻說起。

    第一個人是兩宋之交的曹勛(1098—1174)。1126年靖康之變,金人俘虜了徽宗、欽宗父子,押送到金國,閣門宣贊舍人曹勛是徽宗的隨從。途中,曹勛從燕山逃走,徽宗讓他轉告康王趙構:“藝祖有約,藏于太廟,誓不誅大臣、言官,違者不祥。故七祖相襲,未嘗輒易。每念靖康年中誅罰為甚,今日之禍雖不止此,然要當知而戒焉。”(《松隱集》卷26《進前十事札子》,《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29冊,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第483頁)后來,曹勛的《北狩見聞錄》又復述了這段話,但把“誓不誅大臣、言官”換成了“誓不誅大臣、用宦官”(《學海類編》第2冊,廣陵書社2007年版,第1107—1108頁)。曹勛這兩篇文獻所說的,史稱“徽宗寄語”。

    第二個人是南宋的陸游(1125—1210)!侗苁盥放f題陸游所撰,其中說道:

    藝祖受命之三年,密鐫一碑,立于太廟寢殿之夾室,謂之誓碑,用銷金黃幔蔽之,門錀封閉甚嚴。因勑有司,自后時享及新天子即位,謁廟禮畢,奏請恭讀誓詞。是年秋享,禮官奏請如勑。上詣室前,再拜升階。獨小黃門不識字者一人從,余皆遠立庭中。黃門驗封啟錀,先入焚香明燭,揭幔,亟走出階下,不敢仰視。上至碑前再拜,跪瞻默誦訖,復再拜而出。群臣及近侍,皆不知所誓何事。自后列圣相承,皆踵故事。歲時伏謁,恭讀如儀,不敢漏泄。雖腹心大臣,如趙韓王、王魏公、韓魏公、富鄭公、王荊公、文潞公、司馬溫公、呂許公、申公,皆天下重望,累朝最所倚任,亦不知也。靖康之變,犬戎入廟,悉取禮樂祭祀諸法物而去。門皆洞開,人得縱觀。碑止高七八尺,闊四尺余,誓詞三行,一云:“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于獄中賜盡,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連坐支屬。”一云:“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一云:“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后建炎中,曹勛自虜中回,太上寄語云,祖宗誓碑在太廟,恐今天子不及知云云。(《秘史》)(《叢書集成新編》第86冊,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影印版[未署出版年],第668頁。據明代稗乘本排。

    以上三篇文獻,曹勛的《進前十事札子》、《北狩見聞錄》最早記載此事,陸游的《避暑漫抄》記錄得最完整。曹勛只說有誓約,陸游則說誓約刻于碑上,還提到曹勛帶回來徽宗寄語,可證陸游所引的《秘史》晚于曹勛寫的兩文。“誓詞三行”實則兩句,究竟“柴氏子孫”一句緊要,還是“士大夫”一句緊要呢?清代學者袁棟指出:“雖有三語,其實止一語也。末行是總束語,中行是陪襯語,止有首行是主意。宋祖得天下于小兒,原有歉于隱微,故為是誓碑,而其忠厚處實過于六朝五代遠矣,宜其享國久長哉。”(《書隱叢說》卷6“宋祖誓碑”條)后世議論“宋太祖誓碑”,倒是多以“不殺士大夫”為中心,也很少涉及到用不用宦官之事。

    誓碑“本來”刻于建隆三年(962),那時趙匡胤剛剛立國不久,但為什么將近160年后,人們才“開始”知道它呢?僅僅是因為保密措施做得好嗎?有學者認為:徽宗作惡多端,為了彌補罪過,于是編造了這個故事;也可能是曹勛杜撰出來的,目的是讓趙構合法地繼承皇位。這些學者還以北宋殺了很多文人,斷定“宋太祖誓碑”根本不存在,純屬子虛烏有。最近,筆者在《學術月刊》2010年第10期發表《“宋太祖誓碑”的文獻地圖》一文,裒輯了七條南宋時期的直接證明材料,還發現南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以及元修《宋史》兼含直接、間接證明材料的雙重屬性,所以認定“宋太祖誓碑”存在的可能性遠遠大于不存在的可能性。

    退一步,跟是否刻過那塊高七八尺、闊四尺余的誓碑相比,誓約主張“不殺士大夫”才是關鍵,因為它實實在在造成了眾所周知的“趙宋家法”。邵雍有句“五事歷將前代舉,帝堯而下固無之”,并自注:“一事,革命之日,市不易肆;二事,以據天下,在即位后;三事,未嘗殺一無罪;四事,百年方四葉;五事,百年無腹心患。”(《擊壤集》卷15《觀盛化吟》之二)小程亦云:“嘗觀自三代而后,本朝有超越古今者五事:如百年無內亂;四圣百年;受命之日,市不易肆;百年未嘗誅殺大臣;至誠以待夷狄。此皆大抵以忠厚廉恥為之綱紀,故能如此。蓋睿主開基,規模自別。”(《二程遺書》卷15《伊川先生語一》)邵雍、小程是北宋人,當時誰也不知道有“宋太祖誓碑”這回事,但他們何以都說本朝得以超越古今,“不殺士大夫”是個重要原因呢?!

    “宋太祖誓碑”流傳開來以后,影響深遠。王夫之說過:“太祖勒石,鎖置殿中,使嗣君即位,入而跪讀。其戒有三:一、保全柴氏子孫;二、不殺士大夫;三、不加農田之賦。嗚呼!若此三者,不謂之盛德也不能。”(《宋論》卷1《太祖》)顧炎武寫道:“宋世典常不立,政事叢脞,一代之制,殊不足言。然其過于前人者數事:如人君宮中自行三年之喪,一也;外言不入于捆,二也;未及末命即立族子為皇嗣,三也;不殺大臣及言事官,四也。此皆漢唐之所不及,故得繼世享國至三百余年。若其職官軍旅食貨之制,冗雜無紀,后之為國者并當取以為戒。”(《日知錄》卷15“宋朝家法”條)

    張蔭麟前面那篇文章指出:“太祖不殺大臣及言官之密約所造成之家法,于有宋一代歷史影響甚鉅。由此事可以了解北宋言官之張橫,朝議之囂雜,主勢之降殺,國是之搖蕩,而荊公所以致慨于‘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法必行’也。神宗變法之不能有大成,此其遠因矣。此就惡影響言也。若就善影響言,則宋朝之優禮大臣言官實養成士大夫之自尊心,實啟發其對于個人人格尊嚴之認識。此則北宋理學或道學之精神基礎所由奠也。”有宋一代文化繁榮,理學昌盛,成就了漢唐之后又一個思想文化高峰,這跟 “宋太祖誓碑”繁衍出“不殺士大夫”的制度設計是密不可分的。

    趙普是輔佐趙匡胤拿下江山的開國元勛,相傳他說過兩句名言:一句是“半部《論語》治天下”(李衡撰、龔昱編《樂菴語錄》卷5),另一句是“道理最大”(沈括《續筆談十一篇》)。趙普的兩句話,加上趙匡胤的“不殺士大夫”,君臣兩人說的這三句話對兩宋道學的興起與發展產生過作用嗎?如果產生過,這種作用能否從制度層面來界定呢?如果能,又如何界定呢?筆者以為,倘若歷史—思想史進路解答好了這些問題,既讓抽象的格言“下鄉”到歷史中間,又讓具體的故事“上山”到思想高度,未來的宋學研究定將長足進展。楊海文【原標題:“宋太祖誓碑”與“不殺士大夫”】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中華讀書報 2010-12-03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趙匡胤知道自己需要什么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