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大部頭的文學著作之外,王朝柱還有將近20部在國內外產生廣泛影響的電視劇作品,特別是他的《長征》《延安頌》《解放》《周恩來在重慶》等一系列大氣磅礴的史詩性作品的播出,不僅在國內甚至在世界上都產生了極為廣泛的影響,堪稱中國電視藝術的“別樣風景”。王朝柱以一己之力寫百年中國,為中國革命寫下一部部藝術的正史,打造了中國傳記文學和電視藝術的獨特景觀,創造了重大革命歷史題材的輝煌,這正是“王朝柱現象”引發社會廣泛關注的原因所在。
今天,人們談起王朝柱,大多數人只知道他是名作家、名編劇,卻很少有人知道王朝柱的確切身份是軍人。他曾在總政歌劇團、話劇團擔任專職作家多年,曾以大型歌劇《狂飆曲》、聲樂套曲《中國革命之歌》以及大型話劇《決戰淮海》等一大批優秀作品而享譽軍內外。多年部隊生活的特殊歷練,造就了他強烈的國家意識和軍旅情懷,也使他對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創作情有獨鐘。有人說,如果把他創作的革命歷史題材作品串聯起來,就是一部形象化的黨史、軍史,這話恰如其分。看他的作品,觀眾如同循著先輩們的足跡重新經歷了那段風云激蕩的革命戰爭歷史。這對黨史軍史的普及,無疑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包括國防大學在內的許多軍事院校都把王朝柱的傳記文學及其電視劇當作輔助性教材。他以文學之筆對戰爭史所作的清晰勾勒、對從領袖將帥到普通士兵形象的成功塑造、對英雄精神和戰爭史觀的正面弘揚,不僅對中國當代軍人的思想產生深刻影響,也影響著今天中國國民精神的重塑。
王朝柱的作品為什么能在大眾中產生如此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從藝術觀和歷史觀的角度審視,會發現當下的文學藝術創作,在繁榮的背后亦有隱憂。對市場的片面強調,導致了對國家主流意識的背棄和疏離。有的著名作家、藝術家公開宣稱:我的作品首先要有“意思”,其次才說“意義”,“意思”是我第一的追求。把“意義”放在第一位的創作,我一般是不去做的。言外之意,他這個“意思”就是市場和票房。在這種堂而皇之的口號之下,一些調侃搞笑甚至顛覆經典的作品大行其道,還有一些對黨的領袖、將帥和革命歷史進行解構甚至顛覆的無聊故事,也被一些人當成創新和時髦追捧;一些對英雄主義精神進行肆意扭曲的作品竟然票房頗高。這的確是一個讓人憂慮的現象。王朝柱這位有著數十年軍營生活歷練的老作家,清醒地看到了這種觀念的偏差對國家的危害,他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堅守。那就是憑著對黨、國家和軍隊的一腔赤誠,在自己的創作中旗幟鮮明地高揚國家意識和主旋律精神,贊頌我們的黨和軍隊,贊頌崇高的英雄主義精神,贊頌光輝燦爛的革命歷史。他始終把“有意義”當作自己創作第一位的追求。他的創作,絕大多數都是表現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在創作這種歷史大戲時,王朝柱從來不因所謂的“市場需要”而放棄對高品質、藝術性的追求。他永遠都以國家利益、人民利益和黨的需要為自己的創作主導。他的作品中,向來都充滿著英雄精神和浩然正氣。
盡管如此,他的創作卻并不像有些人所說的因為是主旋律題材而遠離觀眾,相反,這些作品得到了社會上的廣泛關注和好評。這恰恰說明一個問題,不是群眾喜不喜歡主旋律作品的問題,而是看你拿不拿得出真正讓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好作品的問題。有些作者不過是打著“市場需要、大眾趣味”的幌子,放棄對高尚藝術品格的追求,而選擇庸俗低俗媚俗罷了。
在王朝柱看來,軍旅作家,特別是以革命歷史為主要創作題材的作家,首先應該要有堅定的馬克思主義歷史觀,必須有用歷史唯物主義來解讀歷史的博大胸懷。否則,是不可能寫出具有史詩品格的歷史題材大作的。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浩若煙海的原始素材,選什么,不選什么,怎么結構才能真正表現革命歷史的主調,這是對一個作家歷史觀的最現實的檢驗。不論是《長征》《延安頌》還是《解放大西南》《解放》,以及即將奉獻給社會的50萬言的《辛亥革命》,我們從中都可以看出,王朝柱在創作中自始至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史學觀,堅持以歷史唯物主義的態度去敘述歷史。
尊重歷史,如實并且藝術地表現歷史,是王朝柱一以貫之的創作追求。在中國當今的作家中,恐怕很少有人能像他那樣以對歷史高度負責的態度,去進行沙里淘金、史海鉤沉般的研究和發掘。為了研究西安事變的始末,他曾用6天時間對張學良進行專題采訪,從而掌握了大量關于事變的第一手材料,為在作品中表現這一歷史事件提供了佐證。在中國當代作家中,他是唯一對張學良進行過如此長時間采訪的作家。他對黨史軍史、重大歷史事件的研究和把握,甚至連一些研究史學的專家們也為之驚嘆。正是在做了大量研究的基礎上,他才有了屬于自己的獨特發現,也才創作出了獨具特色的具有史詩品格的作品。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作為一個老軍人、老作家、老黨員,貫注于王朝柱作品之中的,是一種強烈的國家精神和國家情懷。這些年來,他用文藝作品與那些詆毀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革命的言論進行了堅決的斗爭。對質疑甚至歪曲中國革命的一些言論,進行了有力的批駁。用作品回答了全社會關注的理論話題那就是:歷史的前進,是由革命來推進的。正如他自己所說:中國封建社會取代奴隸社會,是通過革命完成的;孫中山領導的推翻封建制度的辛亥革命,更是無數先烈用生命換來的。中國共產黨也是通過革命的手段推翻了國民黨的反動統治,建立了社會主義新中國。他的作品通過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歷史的展示,讓人們在更深的層面上理解認識先輩們拋頭灑血從事革命的意義。
王朝柱站在一個老軍人和老共產黨員的角度,通過對革命歷史的再現及對革命精神的由衷頌揚,對處于市場經濟條件下理想缺失、思想迷茫的當下社會,無疑是用藝術方式奉獻了一副副清醒劑。洋溢于他的作品之中的,有一種浩然正氣和英雄精神。不論是他對歷史事件的再現,還是對歷史人物的塑造,都通過藝術手法形象展現了中國軍人的陽剛之美和家國情懷。對革命傳統的弘揚、對英雄精神的張揚,是王朝柱文學及影視藝術創作的主調,也體現了他作為軍旅作家所具有的高度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如今,王朝柱雖已年過七旬,但他依然以毫不懈怠的精神進行著創作。老驥伏櫪,志在千里。期待著他為我們這個時代留下更多經典之作,傳世之作。作者:陳先義【原標題:陳先義:漫評“王朝柱現象”及歷史題材文學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