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別開生面的“師陀論”
2013/6/28 8:57:48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師陀是一位非常有特色的現代作家,從他初登文壇起,就開始引起文壇尤其是京派作家的重視。可是由于其創作傾向與主流文學之間不即不離的復雜關系及其價值視閾的特殊性,對其創作傾向如何作出準確而又全面的評析,至今仍然是擺在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者面前的一個難題。
長期以來,由既定的價值立場出發,或褒或貶,對文學思潮、作家創作進行錯位評價的現象多有發生,甚至以此構成了文學批評乃至于文學史建構的一個整體特征或者說基本傾向。其實,文學在與歷史、文化發展的相關發生中,由于歷史、文化本身就是一個多維性的結構狀態,加之人類生存對于文學功能的多種需要,文學在其發展尤其是在復雜多變的歷史轉型期的衍化變異中,自然也會在價值觀念、功能選擇及審美意趣等方面呈現為多維性的結構狀態。比如在價值觀念方面,在中國歷史、文化的現代轉型期,文學的選擇就既有以科學主義、理性主義為標榜的文化啟蒙價值觀,也有以政治革命為目的的政治革命價值觀,同時又有與前兩者相異的人文主義價值觀。它們事實上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價值立場和價值視閾,規范著文學思潮和作家創作各自不同的基本傾向,而且在相關于歷史、文化和文學的多維性發展中,各有各的不可或缺的合理性價值及其彼此不可替代的意義。倘若對此不能明察,概以一種價值尺度衡量,對于異己的價值取向自然不能給出契合對象本體意義的客觀評價。何況,在文學的實際發展中,各種傾向之間又必然地表現為既各有價值歸屬又互相滲透影響的錯綜復雜的關系,這無疑又為對其所進行的研究平添了更多的麻煩。我之所以在這里談論這一話題,是因為在對于師陀的研究上,人們所遭遇到的其實就是這樣的一個問題。
讀到陳晨博士的《現代人文視野中的鄉土體驗與文學想象——師陀創作論》,我感到由衷地高興。因為,它不僅讓我終于看到了一部關于師陀的全面、系統的專論,而且更難能可貴的是,其作者真正讀懂了師陀,能夠從師陀自身所固有的人文主義的創作傾向及其與期待進步的社會變革觀念的復雜纏繞中走進了師陀!
應該看到,時至今日,談論人文主義仍然面臨著重重困難。因為在我國學術領域的主流性觀念話語中,所謂的“人文主義”及為其推重的“人文文化”,至今還是一個未經認真辨識的被泛化理解的概念,以為從五四啟蒙一路走來所一向主張的“科學”、“民主”及“個性解放”等等,堅持的就是人文主義的立場,形成的就是人文主義的傳統。其實遠不是那么回事。所謂“人文主義”,作為一種思潮,為其所推崇的“人文文化”,既不是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以“人”為中心的文化,也不是在人與人的社會關系中以“個人”或“自我”為中心的文化。作為科學主義、唯理性主義以及市場物欲的對立物,人文主義所倡揚的“人文文化”,關注的是人類生存中生命與自然與社會的健全、和諧的發展,是在與傳統的會通中對具有永恒性價值的人性內容和人文情懷的持守與弘揚,實質上屬于信仰倫理的范疇。而為五四新文化運動所著力抨擊與否定的,恰恰是中國傳統中最具有人文性內涵的方面,并將對它的否棄視為為科學主義、唯理性主義開路的必要前提。由此可知,在這一觀念層面上所倡導的“民主”、“個性”等,實則均屬于法理的范疇,與真正的“人文主義”并不可等而視之。若是認真檢視一下百年來文化與文學的發展,則不難發現,真正的人文主義思潮和實踐傾向,卻正是發生在與它的對峙與制衡之中。以轟毀“非人文化”的名義而倡導的新文化努力,同時卻引發了與其對峙制衡的人文主義的思潮,這大約也是百年來在文化發展問題上所出現的最發人深思的一種極為吊詭的現象。
本書作者就正是在這一特殊的歷史前提和相對困難的認知語境中,以學術探索求真的自信與勇氣,揭開了長期以來由主流性價值觀念所形成的重重遮蔽,將一個實際存在于文學現代發展中的頗具活力和生命魅性的人文主義的價值視閾展示在人們的面前。作為研究者,她知道,解決她所面對的課題,首先必須要從諸種相關又相異的文化價值觀的復雜糾纏中對人文主義和人文文化的特征做出明晰的考辨,并將其在文化歷史結構的制衡調適中所表現出來的價值意義作出有說服力的闡釋。她在本書的總論部分,解決的就是這一問題,而且應該說做得是相當精彩的。在這里,她對人文主義和人文文化與作為主流觀念的啟蒙文化從價值建構基點、特征性內涵到思維方式的差異,一一進行了比較辨析,并對其不同的價值和意義作出了必要的闡釋,從而為其對師陀的認知評價提供了可靠的依據。這不僅為人們認識與理解師陀提供了一個更契合于師陀自身特點的嶄新視角,而且更闊遠的意義還在于,為理解和把握更多的具有人文主義傾向的作家創作,揭示了一個本屬于他們的新的價值視閾。
當然,既然是一部作家論,那更多的工作還是在對研究對象的具體評說上。在這方面,這部“師陀論”盡管未必處處皆細,但就其整體而言,卻也是得其要領,能夠把捉住師陀內在心態與創作傾向的基本特征加以重點剖析,頗能收取讓人釋疑解惑之效的。其關節之處有二,一是在人文主義的價值視閾中讓人們體悟并理解了師陀身居現代都市的上海,且始終渴望著社會歷史的進步,卻何以拋卻不掉對那古舊陳陋的鄉土的依戀。二是看懂了其對社會歷史變革的期待與人文主義情思的深在矛盾糾結,以及由此而達至的心理深度和因此而孕生的藝術魅力。在把握住要點進行層層解剖時,本書作者還能做到捉得住、放得開,時不時地將筆墨蕩開,將師陀與有相類傾向的作家進行比較,讓讀者能夠對其創作的個性表現得出更為鮮明的印象。
本書的作者陳晨,是一位初涉學壇不久的年輕學者。或許因其年輕,人生的閱歷和知識的積累尚覺不足,所以在對師陀及其創作的體悟上總覺得還有難以到位之處;但也正因其年輕,相信在將來她會做得更好。孔范今【原標題:一部別開生面的“師陀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