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商朝至晚清,曾涌現出不少大商人來。但被公認為“商圣”的只有三位:范蠡、白圭和胡光墉。
1、范蠡
范蠡,春秋末期越國的大政治家。在越國被吳國滅亡時,是他提出降吳復國韜光養晦之計策,并隨同越王勾踐一同到吳國為奴,千方百計謀取勾踐回國,成為輔助勾踐滅吳復國的第一謀臣。
但當勾踐復國之后,范蠡萌生退意。他了解勾踐是一個可以共患難但不能同安樂的人,于是他急流勇退,毅然棄官而去。首先他到了齊國,齊國人知道他有很好的品德和很高的才能,就請他當宰相。由于他退歸林下的決心已下,不久又辭官而去。他到了當時的商業中心陶(即今山東的定陶縣)定居,自稱“朱公”,所以人們稱他陶朱公。他在這里既經營商業,又從事農業和牧業,很快就表現出了非凡的經商才能,在19年內有三次賺了千金之多。但他仗義疏財,他賺了錢,就從事各種公益事業。他的行為使他獲得“富而行其德”的美名,成為幾千年來我國商界的楷模。
范蠡很有經商的頭腦。他根據市場的供求關系,判斷價格的漲落。他發現價格漲落有個極限,即貴到極點后就會下落;賤到極點后就會上漲,出現“一貴一賤,極而復反”的規律。這就很符合現代市場規律。因為一種商品價格上漲,人們就會更多地生產,供應市場,這就為價格下跌創造了條件。相反,如果價格太低,就打擊了積極性,人們就不愿生產,市場的貨物也就少了,又為價格上漲創造了條件。故他提出一套“積貯之理”。這就是在物價便宜時,要大量收進。他說“賤取如珠玉”,即像重視珠玉那樣重視降價的物品,盡量買進存貯起來。等到漲價之后,就盡量賣出。“貴出如糞土”,即像拋棄糞土那樣毫不可惜地拋出。就這樣,范蠡不但自己致富,也為平抑物價、避免豐年谷賤傷農與荒年民不聊生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范蠡堪稱歷史上棄政從商的鼻祖和開創個人致富紀錄的典范。《史記》中載其“累十九年三致金,財聚巨萬”。就是說在從商的19年中,他曾經“三致千金” 三次散盡家財,又三次重新發家。在秦漢時代,人們就把那些巨富們稱為“陶朱公”,其名字成了財富的代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