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姓姬,名旦,亦稱叔旦,周武王的弟弟,因封地在周稱為周公。周公多才多藝,深得文王的喜愛。文王在世的時候,周公和他的哥哥(后來的武王)常常伴隨在他的左右。
周武王建立了周王朝,過了兩年便生病死去。由他的兒子姬誦繼位,這就是周成王。成王當時還是13歲的小孩子,由叔父周公攝政。當時,周王朝剛剛建立,迫切需要一位既有威望、才干,又能及時處理政務(wù)的人來應付復雜的局面,滅商朝后的第三年,商紂王之子武庚勾結(jié)周貴族管叔、霍叔,聯(lián)合東方奄、薄姑等一些部族,起兵叛周。
周公臨危不懼,在內(nèi)部他加強團結(jié),說服太公望和召公。他說:“我之所以不回避困難形勢而主持政務(wù),是擔心天下諸侯背叛周朝,無顏向先王、太王、季王、文王交代。三王憂勞那么長的時間,而今才獲得成功,武王過早的離開了我們,成王年紀又小,我這樣是為了鞏固周王朝的大業(yè)”。周公統(tǒng)一了內(nèi)部意見后,第二年率兵東征,討伐管叔、蔡叔、武庚的叛亂,經(jīng)過3年,終于平定了叛亂,后又乘勝追擊,消滅了參加叛亂的50多個小國。
周公求賢心切,隨時準備接 待賢人,即便在吃飯時間,只要有賢士來訪,他也將嘴里正在咀嚼的食物吐出來,立即起身迎接。有時在一餐飯時間里,三番五次從口中吐出不及下咽的食物,趕出來接見賢士。曹操在《短歌行》詩中贊道:“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周公為了周王朝的事業(yè),用盡了畢生的精力,為加強對東部地區(qū)的控制,營建東都洛邑(今洛陽),還制定了周朝的一些規(guī)章制度,設(shè)官分職,用來管理王朝的各項事務(wù),任用賢能,舉薦康叔為司寇,季載為司空,他們與周公同心輔佐成王,使周王朝社會得到治理,天下太平。到了晚年,他回到受封的地方,后來得了病,臨終之前寫下遺言說:“我死后,一定要把我埋葬在成周的地方,以表明我不敢離開成王。”
周公輔佐武王、成王,為西周王朝的建立和鞏固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尤其是他受到成王的冤屈之后,仍然不辭辛苦,忠心耿耿,為周王朝的發(fā)展嘔心瀝血,直到逝世。這種殫精竭慮的精神受到后世從政者的高度評價,也成為執(zhí)政者的楷模。近代著名史學家夏曾佑在其《中國古代史》中說:“孔子之前,黃帝之后,于中國大有關(guān)系者,周公一人而已。”(摘自林巖、王蔓編著的《中國古代廉政文化集粹》)【原標題:周公旦:殫精竭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