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名人名家 >> 瀏覽相關信息
精彩推薦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武則天開創中國最早的"高考" 古代就有封卷制度(2)

2013/7/1 16:39:06 點擊數: 【字體:

持的會試了。因為會試的考場設在京城,故有“進京趕考”一說。通過會試的考生,稱為“貢士”,獲得參加最后、也是最高級考試廷試的資格。

  古代就有封卷制度

  現在高考規定有嚴格的封卷制度,每場考試一結束便彌封考卷,以防止考試閱卷出現人為弊端。實際上,這種封卷制度在古代“高考”就早已有之。

  史籍記載,我國古代科舉封卷制度起始于宋朝。據《宋史·選舉》說,宋太宗淳化年間,為“革考官窩私之弊”,采用監丞陳靖的建議,推行“糊名考校”法,科考時在試卷上糊住考生姓名、籍貫,決定錄取卷后再拆開彌封。

  具體做法是:試卷都要糊住姓名,這叫“彌封”。方法是在試卷交上來后,先由彌封官將卷面折疊,封藏應試者的姓名,編上紅號;然后由謄錄人員將試卷用朱筆謄寫,稱為“朱卷”,將它送考官評閱。放榜的時候,按取中的“朱卷”紅號調取“黑卷”拆封,最后唱名寫榜。

  同考官就是副主考,如果他中意哪份薦卷,會在卷上批一個“取”字——現代高考所謂“錄取”一詞,大概就是這樣來的。批了“取”字的卷子會被送給主考官,由主考官最后定奪考生的命運。如果主考官也中意,則會在試卷上批一個“中”字——“考中”的由來,應該源于此。和今天一樣,歷朝歷代的閱卷時間都是有嚴格規定的,要求在一定時間內閱評完畢。以清代為例,閱卷時間規定是10天。這10天還包括之前彌封、謄錄、對讀的時間。其間的吃請又會用去不少時間,所以真正的閱卷時間相當緊張,不過三四天而已。因此,那時考官一般一天要評閱二十本試卷,多的三四十本。普通閱卷人員要閱的卷子就更多了,所以大都是超負荷工作。由此可見,在沒有現代電腦輔助閱卷的古代,閱卷人員根本沒有時間仔細閱讀每份試卷。

  為了加快閱卷速度,按時完成朝廷規定的工作,閱卷人員也是想盡辦法,其中最主要的一個手段,就是看“第一印象”,也就是重點看考生的頭場卷子,此即古人所謂“止閱前場,又止閱書義”。

  一般情況下,如果考生的頭場卷考得好,閱卷時得了“高分”——好評語,基本上榜便有戲了。可如果頭場考砸了,即便后兩場發揮再好可能也會名落孫山。所以那時的考生都特別看重頭場考試答題。

  追溯起來,宋代的“糊名考校”法顯然當算是高考封卷制度的“始祖”了。

  允許落榜生查卷

  可以說,古代閱卷的主觀因素比現代要多,對考生的成績影響很大,有不少落榜生是被不負責任的閱卷人員誤了前程的。因此,有的責任心強的考官會抽查未考中的“落卷”,主考官也有權力調閱副主考官未“取”的薦卷進行復核。

  此外,還有一條比較人性化的規定——允許落榜生查卷,這也是監督閱卷人員的一種好辦法。如果把優秀的卷子評差了,考生一旦上訪,麻煩就大了,責任人是要被朝廷治罪的。

  閱卷期間,墨卷一直存放于外簾,由外收掌保管。等閱卷工作全部結束后,對照錄取的朱卷,調出原卷,查出考生的個人信息,填寫榜名。接下來就是錄取的放榜時間了。在放榜以后,將錄取的朱卷和墨卷重新套合,解送禮部(相當于今教育部)復查。

  這個時候,落榜的考生便可以查卷了。一般在考試成績張榜公布后10天內,落榜考生都可以查看自己的試卷。落卷上會有考官的閱卷批語,一看就明白為何未被錄取,也算死個明白。【原標題:武則天開創中國最早的"高考" 古代就有封卷制度】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燕趙晚報 2013年06月19日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新浪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