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名人名家 >> 瀏覽相關信息
精彩推薦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賈誼《論積貯疏》的現實意義

2013/7/2 9:34:13 點擊數: 【字體:


    誰人種地?
  
    當然是農民。可驀然回首: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如今所剩無幾,90后的年輕人正在向父輩學農事的廖廖可數。還好,田地里還有爺奶們在忙碌,暫時還沒有荒廢。
  
    目前,我國農業基本實現了機械化,廣大農民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得到了解放。但播種、育苗、鋤草、施肥、澆水、收割、晾曬、入倉,包括開動機械,是離不開棒勞力的。再先進的農業機械也不能包攬全部農活。
  
    西漢初年的著名政論家賈誼的《論積貯疏》一文雖歷時2000余年,但其論述“積貯者,天下之大命”的思想,今天依然閃耀著光輝。“一夫不耕,或受之饑;一女不織,或受之寒”,爺奶終將老去,子子孫孫再不接班,都不種地,吃什么、穿什么呢。
  
    隨著城鎮化的進程的不斷加快,許許多多的農民洗腳進城,他們的孩子也由鄉下人變成了城里人。依然住在農村的家庭子女,普遍的情況是,下了學,要么謀職上班,要么進城務工,要么入市創業,甚至游手飄蕩或是“宅居”溺網,他們骨子里妄自菲薄,不愿做個農民——中國農民面臨著斷代的危險!
  
    農活是苦些。改革開放前,中國廣大農民為社會貢獻了商品糧;改革開放后,中國廣大農民為社會貢獻了勞動力;新世紀之初,中國廣大農民為社會貢獻了土地。黨的政策好,這些年,免除了農業稅費,免除了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學雜費,農民種糧食、買農機國家給補貼,農民養老醫療問題國家提供社會保障。農民的幸福指數與日俱增。按理,農民該輕裝上陣、意氣風發、爭先恐后地投身農業生產的。但現實情況卻是相反。新生代農村青少年大多鄙學農事,城鎮的“肉食者”又不相謀之。果如賈誼所言:“今背本而趨末,食者甚眾,是天下之大殘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長,是天下之大賊也”,則要斷喝一聲:農村勞動力接續問題,必將成為一大社會癥候!即使不會出現所謂“兵旱相乘,天下大屈”,但“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財產何得不蹶”呢。
  
    一切社會財富皆產自于大地。人們的生活必需品,諸如糧棉油蔬、雞魚肉蛋、許多工業原材料都來自農業,由農民來生產來創造來實現價值。這是最重要的第一產業,這是根。不能缺乏源源不斷的勞動力。
  
    這里先算一筆帳,我國現在城鄉人口比例大約是對半,有18億畝耕地,人均最多3畝田地,平均種糧收入也就是3000元錢。雖然2011年中國農民人均純收入已達6977元,但遠低于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10元)。這個剪刀差,是農村青壯年勞動力一心想進城,不愿做農民的主要原因。
  
    世異時移,我們當然不能像漢朝賈誼提出的“今毆民而歸之農田,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轉而緣南畮”那樣,去解決農村勞動力接續問題。出路和辦法的關鍵在于利益導向,核心是富農強基,輔之以必要的宣傳教育。
  
    利益導向,說直白點,就是“火箭式”幅度提高農民收入。當然不能通過提高農副產品價格的手段,那會引起上游產品的連鎖加價,通貨膨脹。換個思路,假設對農田每畝的種糧補貼增加到3000元標準(僅僅是全國稅收總額的0.6%。當然,操作上可以是梯級式的,多產多補,少產少補,不產不補,防止騙補),收入上與城鎮居民無差別,農民就會有“我當農民我富有、當個農民我愿意、我當農民我自豪”的成就感。國家再繼續加強農村道路、水利、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教育農民改變傳統那種低人一等的觀念,則何愁青壯年勞力不重返田地,農村青少年不以農事為榮呢?勞動力接續即不成問題,“空心村”、“撂荒地”現象亦將不復存在,城市侵占蠶食農村土地的勢頭也會得到有效遏制。
  
    真如賈誼所言:“則畜積足而人樂其所矣,可以為富安天下”。【原標題:賈誼《論積貯疏》的現實意義】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福建中公教育 2012-08-23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新浪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