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藝文志》記載賈誼散文共58篇,收錄于《新書》。其作品大體可 分為三類,一類是專題政論文,如《過秦論》;一類是就具體問題所寫的疏牘文, 如《陳政事疏》;還有一些是雜論。
《過秦論》是賈誼政論散文的代表作,分上中下三篇。這是一組見解深刻而 又極富藝術感染力的文章。上篇先講秦自孝公以迄始皇逐漸強大的原因:具有地 理的優勢、實行變法圖強的主張、正確的戰爭策略、幾代人的苦心經營等等。行文中采用了排比式的句子和鋪陳式的描寫方法,極盡夸張和渲染,造成一種語言 上的生動氣勢,恰似秦人以排山倒海之勢來統一六國一樣不可阻擋。接著筆鋒陡 轉,運用對比的方法,寫秦始皇自以為這個有“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可為子孫“萬世之業”的帝國,竟然會在轉眼之間,被陳涉這個“甕牖繩樞之子”,“ 材能不及中人”者,以摧枯拉朽之勢輕而易舉地滅亡,給人以強烈的心靈震撼, 從而總結出秦亡的教訓:此乃“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中篇重點分析秦在統一中國之后政策上的失誤:在天下百姓歸順于秦、向往和平安定生活之時, 始皇和二世非但不能安撫百姓守威定功,反而變本加厲,繼續推行橫征暴斂、嚴 刑峻法的國策,終于把人民逼反。接著得出“牧民之道,務在安之”的結論,可為精辟之見。下篇進一步指陳秦人在危難當頭不能挽狂瀾于既倒的原因,第一是 子嬰的不才;第二,更重要的是秦王的暴政導致君臣離德與士民不附,使子嬰處 于“孤立無親,危弱無輔”的境地,只有束手就擒。從而說明:秦人之亡,非在外力,而在于自身,“本末并失,故不能長”。三篇文章,就這樣環環相扣地把 秦朝亡國的原因層層剖析下去,思維嚴謹,說理透辟,見解不凡。文章取名“過 秦”,實則是借此來警告漢朝皇帝不要重蹈亡秦覆轍,故全文取一句野諺結尾: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也。”由此,我們不但能見到作為漢初思想家賈誼關注國 家政治的熱情和深刻的思想,還能見出他的才思、智慧和人格風彩。此文雖為說 理,有濃厚的戰國縱橫家遺風,但是在遣詞造句中又處處流露出詩人的氣質,詞語講究,多用修飾,感情充沛,行文流暢,可視為漢初散文的典范之作。
賈誼另一類有特色的散文是疏牘文,其中的代表作是《論積貯疏》和《陳政 事疏》!墩摲e貯疏》的主旨是建議漢文帝重視農業生產。文章先講積貯的重要, 接著指出當今天下“背本而趨末”,“公私之積猶可哀痛”的事實,并預言國無糧食蓄積的可怕后果,最終得出結論,國家應該把“積貯”看作“天下之大命”。 文章層次清晰,語言簡潔,論述透辟,態度誠懇樸實而又帶有真摯的感情,很有 漢代文章的特色。據說此文奏上之后感動了漢文帝,“始開藉田,躬耕以勸百姓” (見《漢書·食貨志》)!蛾愓率琛(一稱《治安策》)則是賈誼系統地闡 述自己治國主張的一篇長文。他在文中駁斥了“天下已安已治”的觀點,從多個 方面指陳社會現時危機和潛在隱患,表現了他洞察社會矛盾的能力、見微知著的遠見和對國家大事的深切關懷。文章開篇就說:“臣竊惟事勢,可為痛哭者一, 可為流涕者二,可為長太息者六。”一個人為了國家大事而投入如此深厚的感情, 其文章的感人自不待言。而作為一個有著深刻見解的思想家,精辟的論述更使文章增添了說服力的力量。除此之外,賈誼《新書》中還有一些雜論文章,語言或 樸實淺顯,或生動形象,敘事說理均有特色。
賈誼是漢初最重要的思想家和最杰出的文人。他的政論散文,全面地闡述了 深刻的政治思想和高瞻遠矚的治國方略,鮮明地體現了漢初知識分子在大一統封 建帝國創始時期積極用世的人生態度和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標志著中國散文發展的一個新階段,代表漢初政論散文的最高成就。
晁錯(前200-前154)是比賈誼稍后的另一個較重要的漢初政論散文 家。他曾在漢文帝舉賢良文學的對策中名列第一。匈奴屢次侵邊,他于是上書言 兵事,文帝很賞識。他又上書言守邊備塞,勸農力本,為當世急務二事,其建議也被文帝采納。他的名作《論貴粟疏》上承賈誼《論積貯疏》而發,進一步提出 務農貴粟的主張。文章從古代圣王治國之法、
當今農民生活狀況、民貧商富的潛 在危害等幾個方面進行分析,立論深刻,邏輯嚴密,說服力強。文風樸素無華,但質實懇切,故多被后人所稱道。【原標題:賈誼的政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