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不僅是北宋著名文學家,而且是杰出的政治家。他治國理政成績顯著,被朱熹稱為“有史以來天地間第一流人物”。
范仲淹三招選才,至今仍有借鑒意義。
第一招,慧眼識才,量力而用。范仲淹說:“賢者在位,能者在政,可以醫國救民。”一位名叫富弼的青年前來拜訪,盡管言談舉止拘謹,但范仲淹賞識他的遠大志向,就教導他博通經史,增廣見聞,鼓勵他參加科考,為國為民干一番事業。后來,富弼不負厚望,官居高職,和范仲淹一起主持新政。
范仲淹還善于根據個人特長選才。年僅21歲的張載向范仲淹上書,暢談保家衛國的理想。范仲淹召見他,看他思維敏捷,志趣不凡,認為他必成大器。后來張載終成理學開山巨擘,說出了“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儒者的器識與宏愿。
第二招,不計資歷,為國儲才。范仲淹駐守西北邊疆時,注重選拔“吃得苦,有勇武心力之人”。狄青幼年為奴,投軍為卒,出入敵陣,所向披靡。范仲淹送他《左氏春秋》,勉勵他說:“將不知古今,匹夫勇耳。”狄青終成一代名將。主持西北防務時,范仲淹深感人才不足,多次向朝廷提:“用兵備寇,尤要得人。委派京官到邊境之地任職。”這樣不僅造福邊境,也可鍛煉官員,待朝廷用人時,就“不乏人臣”。同時,范仲淹向宋仁宗建議,重視儲備人才。國家增設館閣,通過選拔賢良之士,讓他們住在館閣內,生活上加以照顧,潛心鉆研治國之策,國家應急時可委以重任。范仲淹關于人才交流、儲備之策,到今天仍為我們所用。
第三招,光明磊落,秉公選才。慶歷三年,范仲淹調任樞密使。宋仁宗欲選拔一批官員任各省監司即封疆大吏,范仲淹擔任主評官。每每發現有平庸之才和貪贓枉法之徒,他毫不留情地大筆一揮劃掉。有的官員見關系人員都被刪掉了,勸他說:“你大筆一劃就摘掉了人家烏紗帽,害得他們全家哭鼻子。”范仲淹堅定地說:“一家哭何如一路哭?”范仲淹不懼權貴,敢于對帶病官員說“不”,贏得了朝廷上下和民眾的交口稱贊,更是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話。 鄭金仔/文【原標題:范仲淹的人才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