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說他有個堂姨盧氏,居午橋別墅,狄仁杰很敬重她。一個雪天,狄仁杰到堂姨那里,見表弟打獵回來,將獵得的野獸擺了一地。狄仁杰說,我現(xiàn)在有幸是個宰相,表弟若有什么打算,可以跟我說。那意思是,只要你們開個口,安排個工作找個位子是不在話下的。不想盧氏不領(lǐng)情,說道,我就只這一個兒子,能自食其力,而且伺候我這一個女人就夠了,不想讓他再去伺候另一個女人。
堂姨見識有限,認(rèn)為狄仁杰伺候武則天不太高尚。
另一件事也很有些敗胃口。狄仁杰與婁師德同時在朝當(dāng)宰相,狄仁杰極盡排斥,非止一日。但婁師德一直忍著,處處退讓。武則天看不過去,一天對狄仁杰說,我這么重用你,你知道為什么嗎?狄仁杰傲氣十足地回答:“臣以文章直道進(jìn)身,非碌碌因人成事。”武則天沉默了好久,才說,我其實并不知道你,你之所以能夠有今天,實在是婁師德推薦的。接著命令左右取筐篋,找出了十幾封推薦表。狄仁杰一看,原來都是婁師德推薦的,馬上引咎謝罪。從朝中出來以后,他不覺發(fā)感嘆道:“我沒想到被婁公這么包涵,而婁公卻從來沒有在我的面前露出驕矜之色。”
前一段三個人:堂姨、狄仁杰、表弟;后一段也是三個人:武則天、婁師德、狄仁杰。在兩件事情上,狄仁杰表現(xiàn)得實在算不上優(yōu)秀。婁師德含而不露,武則天大家氣度。狄仁杰卻表現(xiàn)得差火,不但淺陋而且小氣。
狄仁杰小傳:
狄仁杰,生于唐貞觀五年(630年),并州人士(今山西太原南郊區(qū)),卒于武則天久視元年九月辛丑(二十六)日(700年11月11日),死后葬于神都---國都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白馬寺中,立有一碑,上書“狄公仁杰之墓”。初任并州都督府法曹,轉(zhuǎn)大理丞,改任侍御史,歷任寧州、豫州刺史、地官等職,官至鳳閣鸞臺平章事、內(nèi)史。
狄仁杰為官,正如老子所言“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為了拯救無辜,敢于拂逆君主之意,始終保持體恤百姓、不畏權(quán)勢的本色,始終是居廟堂之上,以民為憂,后人稱之為“唐室砥柱”;他在武則天統(tǒng)治時期曾擔(dān)任國家最高司法職務(wù),判決積案、疑案,糾正冤案、錯案、假案;他任掌管刑法的大理丞,到任一年,判決了大量的積壓案件,涉及1.7萬人,其中沒有一人再上訴伸冤,其處事公正可見一斑,是我國歷史上以廉潔勤政著稱的清官。
久視元年(700年),狄仁杰病故,朝野凄慟,武則天聞訊泣言之:“朝堂空也!”贈文昌右相,謚曰文惠;唐中宗繼位,追贈司空;唐睿宗即位之后又封之為梁國公。(所以后世稱其為:狄梁公)。葬于國都洛陽白馬寺。
狄仁杰的一生,可以說是宦海浮沉;狄仁杰為人正直,疾惡如仇,把孝、忠、廉稱之為大義。狄仁杰作為一個封建統(tǒng)治階級中杰出的政治家,每任一職,都心系民生,政績卓著。在他身居宰相之位后,輔國安邦,對武則天弊政多所匡正;狄仁杰在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的武則天時代,作出了卓越的貢獻(xiàn)。
狄仁杰一生政績顯赫,剛正嚴(yán)明,其主要功績有:
1.勸說武則天立李顯為太子,并為恢復(fù)李唐天下作出重要貢獻(xiàn)。在狄仁杰死后,張柬之發(fā)動政變,恢復(fù)了“唐”國號。
2.為唐朝舉薦了一批優(yōu)秀人才,如張柬之、桓彥范、敬暉、竇懷貞、姚崇等。時人謂之:“天下桃李,悉在公門矣。”狄仁杰回答說:“薦賢為國,非為私人也。”一時傳為美談。
在封建社會,一個司法官員的公正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個人的道德品質(zhì)。狄仁杰一次在赴任途中,登上太行山,遠(yuǎn)遠(yuǎn)望見一片白云孤飛,狄仁杰告訴同行的人說:“我的親人就在那片白云的下方。”說完注視良久,直到白云飄去才又重新上路。狄仁杰的同僚鄭崇質(zhì)將要被派往西北絕域持行公務(wù),而他的母親年邁多病,狄仁杰勸道:“你怎么可以讓年邁的母親在萬里之外為你擔(dān)憂。”于是進(jìn)見并州長史藺仁基,請求代替鄭崇質(zhì)遠(yuǎn)行。藺仁基被他們二人的友誼所感動,聯(lián)想到自己與同僚李孝廉之間的種種不和,深感慚愧,主動與李孝廉和解。狄仁杰后來被酷吏來俊臣誣陷下獄,有人讓他指證宰相楊執(zhí)柔也是同謀以求免死,狄仁杰氣憤地說:“皇天后土在上,我狄仁杰怎么能做這種傷天害理的事情!”說話間,用頭撞向柱子,血流滿面,嚇得游說者連忙安慰他。從以上可知,至親至孝的狄仁杰不僅是一個相當(dāng)合格的司法官員,而且也堪稱是封建社會的道德楷模。【原標(biāo)題:狄仁杰的另一面:淺陋而且小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