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作家李準
活躍于當代中國文壇整整50年之久的杰出的現實主義小說家、著名電影劇作家李準終因腦血栓復發在醫院昏迷10天后離別人世,令文學界和親友們深為悲慟和惋惜。他才71歲哪,他還有許多創作計劃未實施哪!可惡的病魔卻過早地奪去了他寶貴的生命!
李準來自豫西,來自中州大地。他植根于中原沃土,極為熟悉故鄉的歷史文化,極為了解農村生活的變遷,深諳農民的復雜心理和人物性格,因而他是作家中反映和描繪當代農村現實生活的強手,佼佼者。是我國傳統鄉土小說的繼承者和發揚者。
作為小說家的李準,自1953年11月發表在河南日報上轟動一時的短篇小說《不能走那條路》———人民日報及全國四十多家報刊均以整版篇幅相繼轉載之后,他堅持深入生活,深入群眾,與時代同步,與人民同心,先后帶領全家于五十年代到河南滎陽、登封農村扎根落戶,六十年代到鄭州郊區祭城公社和屈莊黃泛區落戶,與農民兄弟同吃同住同勞動。先后寫出并發表了有影響的短篇小說:《白楊樹》、《李雙雙小傳》、《耘云記》、《信》、《兩匹瘦馬》、《清明雨》、《兩代人》、《野姑娘》及粉碎“四人幫”后發表的短篇《王結實》等;中篇小說:《冰化雪消》;長篇小說:《黃河東流去》。其中,《王結實》獲1981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黃河東流去》獲1985年第二屆茅盾文學獎。
作為電影劇作家,他從五十年代寫出群眾喜聞樂見的《老兵新傳》后,創作情緒高漲,一連寫出了《小康人家》、《冰化雪消》、《耕云播雨》、《李雙雙》、《吉鴻昌》、《龍馬精神》。粉碎“四人幫”后,他精神煥發,以勤奮的耕耘和驚人的毅力,陸續寫出產生更大影響的電影劇本《大河奔流》、《雙雄會》、《荊軻傳》、《牧馬人》、《高山下的花環》(與人合作)、《清涼寺的鐘聲》、《老人與狗》等。其中,《牧馬人》和《高山下的花環》相繼榮獲1981、1982年電影百花獎最佳影片獎和電影金雞獎。
李準還為熱愛他作品的讀者和觀眾寫過豫劇、話劇和唱詞、小戲。
我想,許多讀者對于上述作品都是耳熟能詳。因為其中有些小說和電影已經成為當代中國文學的經典之作。作品中的人物諸如李雙雙、孫喜旺、李麥已是家喻戶曉。李準在他半個世紀的創作生涯中,寫出了這么多具有強烈現實意義的優秀的短篇、中篇、長篇小說和電影文學劇本,足見他的才華橫溢,他的辛勤勞作。他為社會主義文學藝術事業的繁榮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我接觸李準同志始于六十年代初。那時我作為《人民文學》雜志的編輯,常向他約稿和討教。記得六十年代初三年困難期間,我曾去鄭州郊區的祭城公社尋訪在農村落戶的李準,約他為《人民文學》寫稿。他在農舍里熱情接待了我,并興致勃勃地對我講了許多農村生動的故事,其中談到基層青年干部的培養與成長問題,我們共同感興趣,我說你就寫這個題目吧!他高興地說:中!這就是后來發表在《人民文學》上的短篇小說《春筍》。
后來,1964年他當選為全國人大代表和全國青聯委員,時常開會,來北京的機會就多了。我和編輯部的同志也常拜訪他,喜歡聽他講農村的故事。他講起故事,有聲有色,娓娓動聽。跟他寫的小說一樣生動、幽默、有趣,富有感染力。漸漸地,我們熟了,他問起我是哪里人?我說我是陜西人。他追問哪個縣?我說:周至縣。他像遇到故交,暢懷大笑說:我知道,我知道!你那個縣名原來的繁體字好多人不認得呢!我有點奇怪,問他:你怎么認得?他說,他小時候河南因連年受災,逃難到陜西的人很多,老百姓常有家書往來,他在小鎮當過郵遞員,又常替人代寫書信,所以他知道陜西有個周至縣。加上抗日戰爭時期,他在西安北關的河南流亡學校念過書,也熟悉陜西的縣份。我這才恍然大悟。
作為擅長寫農村生活的作家,李準對農村和農民情有獨鐘,感情熾熱而深厚。我和朋友們不止一次聽他講過,“文革”中他遭受迫害,被下放農村“勞動改造”,他不改初衷,冒著被批斗的風險,依舊和農民和睦親近,默默地走家串戶,深入了解黃泛區農民的家史,積累生活,為日后的長篇創作作準備。理想之火不滅。這期間,他還為許多亡故的普通農民撰寫祭文,為百姓服務。
盡管1981年他從河南調到了北京,他仍堅持利用一切機會到農村去深入生活,接觸實際,了解和跟蹤改革開放后農村的變革與發展,有時是回洛陽家鄉,有時是去河北固安,有時是去別的省份。他始終保持了對生活的熱情,對新鮮事物的激情。
由于工作的需要,1991年1月起李準擔任了中國現代文學館的館長。恰好,不久后,江澤民總書記批準了巴金先生的積極倡議,建立一座新的現代化的中國現代文學館。李準由于1985年起突患腦血栓癥,身心健康受到嚴重困擾,不能正常上班,但他對館里的工作,特別是對新館的籌建仍然十分關心和熱心,傾注了心血,盡心盡力。由于這種情況,文學館的日常工作和新館籌建的繁雜事務便由常務副館長舒乙擔當了起來。后來,我和吳福輝配合舒乙工作,李便時常召集我們三人在他家里討論、研究工作,尤其是新館的籌備工作,我們交換意見最多。看得出,他是把這些工作放在心上的。有時他會出很多好主意。有時他身體力行地去做。這是令人感動的。可惜,新館建成后,他正臥床不起,中風不語,一直住在醫院里,無法走出來,看看他所關心的日思夢想的文學館新館,這是非常遺憾的事。
這幾年李準同志由于健康的原因,已不能執筆寫更多文章,這對于一個作家來說,是最苦惱的事。但他一直持樂觀態度,堅持從事書法。他熱愛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藝術,包括書法藝術。因而晚年潛心研究漢隸魏碑,反復琢磨,反復習練,結果他的書法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許多名勝古跡增添了他的書法碑石,使他的小說讀者們大為吃驚!
可敬可愛的李準同志離我們而去了,但人雖去,他杰出的著作將會永遠留在讀者的心間,留在親人們、朋友們的心間。
祝福遠行的李準同志,走好啊!周明 【原標題:他從中原大地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