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故著名作家李準先生,以其等身的著作蜚聲中外,他的蒙古族出身也廣為人知。但是,關于其洛陽蒙裔李氏家族的歷史淵源以及其先祖輝煌的歷史業績,知道的人就很少了。
《李氏家譜》寫得明白:“李出有元,札剌爾氏,世居斡難河東。”李氏的前身是元朝的蒙古族札剌爾部,祖祖輩輩游牧于斡難河東,即今之鄂嫩河、克魯倫河及額爾古納河三河流域。史籍記載,李氏始祖忠宣王孔溫窟哇,追隨鐵木真,以忠勇著稱。乃蠻部降而復叛,追殺鐵木真。元太祖共七騎匆忙奔走。路上饑餓,孔溫窟哇于水邊捆一頭駱駝,烤熟獻給元太祖。追兵突然追殺上來,把元太祖團團圍住。眾人上馬欲戰,不想太祖馬疲倒地,不能行走。五人相顧,驚慌駭愕。孔溫窟哇大吼一聲:“大事危矣!”急將自己的戰馬請太祖騎上奔命。太祖得脫,孔溫窟哇舍身替死,壯烈犧牲。
孔溫窟哇之子木華黎,洛陽蒙裔李氏之二世祖。他猿臂善射,智勇超群,輔佐元太祖開創大業,平定北方草原,為元太祖手下四杰之首。1206年,元太祖在斡難河邊建蒙古汗國,稱成吉思汗。官制簡,僅封木華黎和博斡爾出為左、右萬戶,視其為最親密的諍友。
木華黎于1211年隨太祖伐金,攻宣德,克德興。次年攻拔云中(今山西大同)、九原諸郡進圍撫州。金兵四十萬,列陣野狐嶺。木華黎率敢死士卒策馬橫戈,沖鋒陷陣,金兵一敗涂地。1214年,隨太祖攻紫荊關、拔涿州,兵臨霸州。金主求和,太祖班師北撤。
成吉思汗西征花剌子模,遂以平金之任專責木華黎。對木華黎說:“太行以北,朕自經略;太行以南,卿自勉之。”賜成吉思汗軍國權威的專用標志——九斿白纛,并喻諸將曰:“木華黎建此旗以出號令,如朕親臨也。”
木華黎率軍出征,遼東、遼西、燕十六州盡屬蒙軍,迫使金主珣南遷開封。數年間,北定河北,東定山東,西平山西,南逼汴淮,被成吉思汗封為太師國王,賜丹書鐵券帶礪盟黃金印,鐫文曰:“子孫傳國,世世不絕。”忽必烈建元以前,被成吉思汗封為國王者,唯木華黎一人。從而奠定了李氏先祖札剌爾氏在整個元朝的顯赫地位。其子孫出將入相,簪纓不絕。
木華黎之子,洛陽蒙裔李氏三世祖孛魯,征服西夏,平定山東。生子塔思、速渾察、霸都魯等。塔思少壯,隨太宗窩闊臺轉戰山陜,隨睿宗拖雷轉戰黃淮,每戰必勝。速渾察威嚴剛烈,勇猛善戰,其子相威,率軍從伯顏渡江伐宋,所向披靡。應召任江南諸道行臺御史,力諫世祖停止二次跨海征討日本。
洛陽蒙裔李氏四世祖霸都魯,率師渡江,駐屯鄂州(今武漢),曾對忽必烈說:“幽燕之地,龍蟠虎踞,氣勢雄偉。南控江淮,北連朔漠。且天子必居中以受四方朝覲。大王果欲經營天下,駐蹕之所,非燕不可。”忽必烈繼汗位,即采納霸都魯建議,定國都于燕,稱為大都。霸都魯長子安童,二十歲拜中書右丞相,輔佐世祖,統一南宋,功業彪炳,為元朝名相之首。安童之妹奉敕嫁討宋主帥伯顏。伯顏統師, 橫掃江南,南宋滅亡。安童之孫拜柱,拜中書右丞相,輔佐元英宗,以身殉國。
霸都魯季子、洛陽蒙裔李氏五世祖鐵古爾忠,任職南恩州(今廣東陽江),其子鐵思任職江西信州(今上饒)。鐵思之子咬兒任職松江(今上海)。1368年,元朝滅亡,咬兒子輩易姓為李。四子李可用,洛陽蒙裔李氏之八世祖。明軍取松江,貶官,充軍戍河南府(今洛陽)。始居洛陽南關,后世遷城西北二十五里之李營村。六百年繁衍生息,至今三十世,分居二十村,族眾五千余。至于李準先生,已是第二十六世了。
這就是李準先生的先祖從北國草原輾轉來到河洛中原的歷史淵源。20世紀80年代,李準先生曾兩次探訪內蒙,并瞻仰拜謁了位于陜西榆林的木華黎陵——京肯敖包和位于鄂爾多斯烏審旗的木華黎神矛祭壇。《內蒙古日報》曾發表長篇報道《木華黎后代在中原》。
當今之世,改革開放,國運昌盛。洛陽蒙裔李氏后人,謹奉“孝友貞讓,惠政善教”之祖訓,牢記先祖豐功偉績,發揚先祖堅忍不拔、開拓進取的精神,與時俱進,蓬勃向上。五百余人受過高等教育,五十余人獲高級職稱,百余名高校在校生,其中不乏多名留學歐美男女博士。創建了資產過億元、年產值千萬元的數十家現代企業。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諸領域,為強我中華作出了自己的貢獻。□李洪治 李新杰【原標題:李準的先祖從草原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