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著名曲劇表演藝術家張新芳已經度過了60年粉末生涯。這60年中,有童年的辛酸,青少年的悲苦,也有共和國建國后的40年的幸福與歡樂。
張新芳是河南鄧州人,1927年出生在一個貧苦人家。她幼年喪父母親多病,生活無依靠,自七歲起就挨門討飯,長年四處漂泊,饑寒交迫,倍受煎熬。在乞討的凄苦生活中,張新芳看到唱小曲的藝人討飯比較容易,便跟著人家學唱。由于張新芳天資聰慧,記憶力強,嗓音洪亮,善于模仿,一些曲子,她一聽就會,而且稍作練習,即可有聲有色。沒有多久她學會了《花庭會》《祭塔》兩個戲的主要唱段,在討飯時,高聲演唱。兩位唱小曲的藝人,認為張新芳的聲音雖然有些顫抖,但沒有荒腔掉板,聽起來滿有味道,就把她收為徒弟,張新芳從此開始了坐地攤唱大調曲子的營生。
張新芳在兩位老師的嚴格訓練下,冬迎風雪,夏頂驕陽,早起晚睡,刻苦練功,唱做一起努力,在藝術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南陽大調曲子經過了有坐唱,地攤、高蹺到登臺演出的發展過程,后來派生了一個新的劇種,稱之為“曲子戲”。一些老藝人相繼成立了曲子劇社,由鄉村轉入城鎮演出。張新芳九歲那年,正逢正月十五廟會,當地請了兩個戲班唱對臺戲,張新芳所在的這個戲班演唱《雙騎驢》。由于她演唱精彩,小小的年紀,滑稽的嗓音,十分惹人喜愛,把對方的觀眾一下子都吸引過來。張新芳從此名聲大震,“九歲紅”的藝名一下子在南陽地區數縣飛傳。
60年來張新芳演戲100多出,尤其擅演悲劇。她主要演出的《陳三兩》《秦香蓮》《金釵記》以及后來的《祥林嫂》等,都是她的代表作。張新芳演戲,不只是唱腔神魂奪魄,沁人肺腑,更重要的是她能全身心地投入,給觀眾以深刻的感染。
《陳三兩》是一出唱工非常重要的戲,整出戲安排在一個公堂之上表演,沒有曲折復雜的故事情節, 沒有靈活多變的表演動作,主要是通過陳三兩,李鳳鳴的大段唱腔來表現主題,刻畫人物。僅陳三兩的唱詞即達300多句,必須在聲腔藝術上有高深的造詣,才能完成塑造這一古代才女的藝術使命。因為張新芳準確把握住了陳三兩的性格基調,演起來駕輕就熟,出神入化,她那種對貪官污吏的蔑視,對自身不幸身世的傾訴,對忘恩負義者的斥責,自始自終都給人一種痛快淋漓、蕩氣回腸的感覺。
張新芳自1947年開始演出《陳三兩》,至今40余年,演出超過千場,但她從來不故步自封,因循守舊,而是在不斷地改革與出新中前進。在《陳三兩》的一些唱段中,她在保持曲劇傳統風格的基礎上,成功地吸收了兄弟劇種的唱腔。如陳三兩回憶自己陷入煙花院,像一朵白蓮浸染于污泥之中時,唱詞是“飄飄落入污泥坑”,這句原是用陽調來唱。新芳認為,如果全部按照陽調唱,唱腔既顯得呆板,也不易加什么動作,于是她在演唱這句唱詞時,吸收了呂劇的唱法,配合水袖拂動的動作,形象地揭示出了陳三兩流落煙塵的悲憤心情。再如,過去在陳三兩受刑之后的唱段中,最后怒斥李鳳鳴“你今天打我該不該”時,節奏又慢又拖,不符合人物悲憤至極的心情。她改用哭皇天和扭絲之后,立即轉入陽調并使唱腔高亢激昂,避免了只用扭絲照成的輕飄之感。諸如此類,還有許多,在此不一一列舉。1959年,毛澤東主席觀看此劇,即頗為贊賞,梅蘭芳、田漢等觀看此劇,也給予高度的評價。40多年來,曲劇《陳三兩》被許多劇種,劇團移植與搬演,36年前由長春電影制片廠攝制為戲曲故事片,至今仍充滿著旺盛的生命力。
《秦香蓮》是一出許多劇種常演的熟戲,曲劇要演出新意,演出本劇種的特色,讓觀眾愛聽愛看,確非易事。張新芳本著“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原則,除了錘煉好重點唱段之外,主要在塑造秦香蓮剛柔相濟的性格上下工夫。有的演員演秦香蓮,往往溫順有余,剛強不足,任從命運的擺布。張新芳認為,在封建社會里,秦香蓮能帶著兩個孩子,千里迢迢地進京來尋找丈夫陳士美,說明她不是一般沒有本事的婦女,尤其是最后又堅持鍘掉忘恩負義、殺妻滅子的陳駙馬,表現出了秦香蓮疾惡如仇、百折不回的性格。要是把秦香蓮演得太苦、太悲,就不符合這個人物的特色,因此必須有剛有柔,剛柔相濟。在廳堂勸夫一場,張新芳不是簡單地讓秦香蓮用哭聲去感化陳士美,而是有情,有理地去勸,義憤填膺地聲討。在“見皇姑”一場中,著重邊縣秦香蓮不卑不亢的心態和威武不能屈的斗爭精神。
20多年前我曾經欣賞過張新芳主演的《祥林嫂》。以她的文學水平來說,未必對魯迅的小說《祝!酚谐说睦斫,但她仍然演的十分感人,這可能來源于她的悟性。張新芳刻畫的祥林嫂,在唱腔、眼神、收拾等方面都做了精心處理。如祥林嫂字捐門檻之前的一段飛板陰陽:“那玉歷寶鈔勸世文,十殿閻羅陰森森”音調凄楚哀怨,低回婉轉,形象地表現了祥林嫂在貧困生活和封建禮教的迫害下,那種失魂落魄、神智昏迷和內心恐懼的悲慘狀態。祥林嫂臨死之前的“雪滿地,風滿天”一段,前面以哀嘆為主,回憶了她的一聲的坎坷與艱難,到“為什么我的罪孽不能減半點”時,一些字句則用低8度的音調唱出以表現慘遭迫害的祥林嫂在奄奄一息之際,對那個黑暗的社會提出的控訴和質問。淪入乞討生涯的祥林嫂的眼神時昏暗、呆滯、無神的,手勢極少,且緩慢無力,張新芳以傳神的寫意的手法生動地塑造出了祥林嫂這一撼人心魄的藝術想象。
我和張新芳認識30多年,彼此信任,無話不談,堪稱莫逆之交。1983年后我到河南省戲劇家協會工作,她是協會副主席之一,接觸更多,了解更深。這位老大姐的性格頗為獨特,她待人真誠,心直口快,有時候說話如疾風冷雨,為此她得罪了一些人。張新芳的可貴之處是對戲劇事業的一片癡心,對振興戲劇滿腔熱情。論年齡,她已六旬開外,論影響,已是赫赫有名;論生活,雖不十分富裕,但也輕松安逸,去年已經退休。按說,她可以安享清福,頤養天年?墒,新芳卻沒有這樣做,她想的是曲劇事業的振興和發展,曲劇人才的培養和成長,如果對曲劇事業不管不問,袖手旁觀,那決不是張新芳的性格。
1992年冬季,經她上下溝通,積極運籌,在領導和戲劇界同仁的支持下,成立了河南省曲劇藝術專業委員會。
專業委員會成立后第一項大型活動就是舉辦全國首屆曲劇演員電視大賽。行家們知道,舉辦這種全省范圍的戲劇比賽活動,沒有上級領導的支持,沒有精密的組織工作,沒有各地的積極響應,沒有數量可觀的經費,是難以辦成的。新芳是一位有高度責任感和性格倔強的人,她主動到有關部門請求經費支持,到大企業尋求資金贊助;曲劇表演藝術家海連池也是位熱心人,他們分別位籌措大賽經費四處奔忙,最終經費得以解決,使這次空前規模的曲劇演員競賽,獲得成功。
1994年11月17日,經臺灣有關方面邀請,以張新芳位團長的河南省曲劇友好演出團一行38人到寶島臺灣演出。演出團先后在宜蘭、臺南、高雄、桃園、臺北等地演出12場,包括六臺大戲和兩個小戲,整個演出獲得很大成功。
在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下,在眾多的藝術門類的激烈競爭中,戲劇逐步走向低谷,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這種形勢,使戲劇界內部出現了嚴重動蕩。但是在這種嚴峻形勢面前,戲劇界不乏堅定的中流砥柱,他們看到了危機,也看到了轉機和生機。他們堅信,具有數百年歷史的民族戲劇,根深葉茂,源源流長,根植于廣袤的肥田沃土當中,和人民大眾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只要銳意改革,不斷創新,努力調整自身的內在機制,緊跟時代潮流,適應觀眾的審美要求,戲劇必然會出現生機,走上振興之路。張新芳就是這種堅定地一心一意振興曲劇的有識之士。稱贊她為“曲劇之光”,使振興曲劇的帶頭人,我以為是符合實際的,也是當之無愧的!驹瓨祟}:曲劇之光——記著名曲劇表演藝術家張新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