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名人名家 >> 瀏覽相關信息
精彩推薦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留住詩歌 留住詩意的生活——訪全國著名詩人、河南省詩歌學會會長馬新朝

2013/7/5 11:32:22 點擊數: 【字體:


    馬新朝在中國當代詩壇是一個響當當的名字。他是河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河南省文學院副院長、河南省詩歌學會會長,出版詩集、報告文學集、散文集多部,曾獲魯迅文學獎等獎項,作品被譯為多國文字。

    在“中國詩人看天中”采風活動暨第二屆“河南十佳詩人”頒獎、首屆“中國·大河主編詩歌獎”頒獎大會在我市舉辦前夕,記者就詩歌與公眾生活等方面的話題對馬新朝進行了專訪。

    古人說:不學詩,無以言。也許有人會說,現在這個觀點已經過時了。在被經濟時代物化了的今天,對精神的追求似乎成了一種非主流式的生活狀態。詩歌是否遠離了公眾的生活呢?我們真的不需要詩歌了嗎?我們來聽聽馬新朝的觀點。

    不再重視詩歌,因為他們的心放棄了詩意的生活

    馬新朝說,現代的多數人不再看重詩歌,因為他們已經不再讀詩、不再詩意地生活。他們更多的追求金錢和利益,追逐肉體上的短暫享樂。表面上看,詩的確已經離開了我們的大多數人,離開了大眾的公共生活。但是,詩的靈魂還在,詩仍然存在于我們民族的無意識之中,存在于人的生命深處。一部分群體的忽略,絕不代表一種偉大文學形式的終結。

    詩是人類最本真的情感表達,任何物質形式都無法取代

    也許很多人會說,詩是高山流水、陽春白雪,不是普通人能領會和學習的,馬新朝卻不這樣理解詩歌。他說,你只要活著,你就離不開詩。

    說起詩歌與我們生活的相關性,馬新朝用詩的語言侃侃而談。他說,詩是我們的國粹,是民族精神的觸角,是人的良心和生命中最為柔軟的部分。當你為某種親情而流出眼淚時,那種眼淚便是詩;當你在春天遇到盛開的花朵有所感動時,那種感動便是詩;當你面對遭受苦難的弱者產生憐憫之心時,那種憐憫便是詩。對于堅硬,詩是柔軟;對于荒蕪,詩是繁花;對于社會,詩是良心;對于靈魂,詩是彼岸;對于黑夜,詩是燭光。只要你活著,只要你還有同情心,詩就與你同在。

    馬新朝說,詩不會因為科學的發展和物質的發達而消亡。科學與詩是互補的,科學是物質的,詩是精神的。如果這個世界只有科學而沒有詩,那么,這個世界一定是黑暗的。

    一個尊重詩的民族,是值得世界尊重的民族

    談及詩歌的民族情結,馬新朝說,詩不僅是個人情感,更是一個民族的文化信仰。愛爾蘭的民眾曾這樣評價偉大詩人葉芝:愛爾蘭可以沒有風笛,但絕不能沒有葉芝;在美國,數年一度的桂冠詩人是享有國家榮譽的;在俄羅斯,詩人更為受到社會和民眾尊敬,那里的城市雕像更多的是詩人和藝術家,而不是政治家。

    馬新朝回憶說,前些年,他在莫斯科的小商品市場上購買一個玩具時與小販討價還價。同行的導游告訴小販說他是中國詩人,那位小販很驚訝地看了他一眼,把玩具送給他,說不要錢了。那位老者一瞬間的眼神滿含圣潔、火熱。只是這樣一個普通的百姓都如此尊重詩歌,叫我們如何不對俄羅斯這個民族肅然起敬。

    而我們,對詩歌的態度是什么樣的呢?馬新朝不無感慨地說,一些人為了顯得自己的清高、聰明,有意無意地嘲笑詩歌、詆毀詩歌、謾罵詩歌,誓不與詩為伍,好像詩歌與他們生來就有仇恨。這里我們暫時不談當下中國詩歌存在的問題(它當然有問題),只說一個不尊重詩歌的民族,她的文化一定是出了某種問題。

    留住中國人骨子里的詩意,是我們這個時代詩人共同的責任

    作為當代詩壇的領軍人物之一,馬新朝一直把繁榮中國詩壇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他說,現在有些人缺少的不是金錢和房子,而是精神信仰。

    馬新朝直言,當下物質已經主宰著公眾生活,所以有些人感到迷茫、煩躁、不安,并不感到幸福。詩也許是無用的,它不會給你帶來經濟效益,不會給你帶來金錢和房產,也不會增加GDP。然而,詩又是有用的,它在你失望時給你以希望,在你痛苦時給你以慰藉,在你寒冷時給你以溫暖。漫漫的歷史長河中,誰能估量得出李白的詩、杜甫的詩的歷史價值;誰能估量得出《詩經》的價值。它是我們這個民族的精氣神,是我們的根,是我們的魂,也是我們這個民族最值得驕傲的東西。

    針對詩歌不景氣的現狀,馬新朝說,詩的邊緣化,詩的遠離大眾化,只是一種暫時現象。詩是以另一種方式存在于大眾的生活之中。比如,歌曲、電影、戲劇、廣告、甚至短信等。就像有些并不寫詩卻很有詩意、離詩很近的人一樣,詩存在于他的血液中,存在于他的情感中。當然,隨著我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質生活得到滿足以后,人們還是會有精神需求的,還是會回到詩歌之中的。詩有一種引力,那就是人性之引、美之引、生命之引。

    詩的發展如同社會的發展一樣,是在曲折中前進的,是需要理解和包容的

    近年,各種新詩體的出現如雨后春筍,帶來了百家爭鳴的活躍氛圍,也帶來了四面八方的爭議。馬新朝對于新詩的發展有自己獨特的看法。他說,新詩發展的道路并不平坦,我們應該給予理解和包容。曾經在網絡上引起熱議的“梨花體”、“羊羔體”等事件,使很多人對本來就處境艱難的詩歌創作更產生了很深的誤解。但我們不能過分悲觀,“梨花體”和“羊羔體”的出現只是詩壇的一種表面現象,或者說是一個詩歌寫作者的偶然現象,不能代表詩壇現有的水平,甚至也不能代表一個詩人的整體水平。

    馬新朝說,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我們有著悠久的詩歌傳統。近百年來,中國的詩人前赴后繼,對新詩藝術進行了艱苦的探索,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為中國新詩的現實表達找到了眾多合適的形式。新詩的形式順應了時代和歷史的發展總趨向:自由、開放、民主。所以,我們不可能走回頭路,也不可能半途而廢。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們的詩歌創作環境獲得了空前的自由。由于思想的解放,中國的詩人大膽學習借鑒世界最先進的文學和詩歌經驗,而且能夠和中國的詩歌傳統相結合,對新詩的形式和內容進行了更為徹底的改造。所以,中國新詩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它孕育了新詩創作的無限可能性。

    對于詩歌的發展和未來,王新朝滿懷信心,也寄予厚望。他說,新詩已經走過了它的黑暗期,我們已經看到了前面的曙光。我們共同祝愿,中國的詩歌迎來一個蓬勃發展的時代,讓我們一起努力,留住詩歌、留住詩意的生活!記者 張大成【原標題:留住詩歌 留住詩意的生活——訪全國著名詩人、河南省詩歌學會會長馬新朝】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駐馬店新聞網 2011年09月16日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新浪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