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城亂馬
臺灣有一位詩人名叫周夢蝶,多年前,曾在臺北街頭擺賣舊書,但他整天只坐在書攤旁邊禪修,懶得理會客人,客人來了,自己挑書,挑完,把錢放在小碟子里,便走了。書價或寫在書底上,或根本沒寫書價,任由顧客自己判斷。
如同臺灣評論家楊照所曾說,“周夢蝶曾經是臺北最美麗的街景,武昌街上一方小小的書攤,攤上擺了各種詩刊詩集。詩人坐在攤前,以其生命姿態和那些書相呼應,卻又和賣書的生意保持若即若離,在亦不在的關系。我們看到,并且因而相信了,一種詩人生命的可能性”。
非常遺憾當年沒在武昌街親眼看望過周夢蝶,幸好今天有《他們在島嶼寫作》系列電影,有周夢蝶的身影在其中,終有機會在照片以外得見其臉容得聽其聲音。導演陳傳興說,花了整整8個月時間才說服周夢蝶現身于鏡頭前面。
《他們在島嶼寫作》是六部電影的總名稱,六位作家,周夢蝶、余光中、鄭愁予、楊牧、王文興、林海音,都被記錄了或追記了。在屬于他的那部戲里,周夢蝶的家居日常被拍入鏡,極瘦極瘦的身軀在陰暗的光影里緩慢移動,令人隱隱覺得鏡頭面前的這位詩人必在心中聽聞某種calling,別人聽不見,唯他獨享,他依隨召喚而行,他自有他的軌跡,只是我們都無法看見。
余光中教授是周夢蝶的老友,來到香港,談及這電影,幽默地說:“周夢蝶這回是犧牲‘骨’相了。他沒有‘色’,只有‘骨’,也獻出來了。”聽者無不捧腹。
余教授亦有屬于他的電影,名曰《逍遙游》,他年輕時住過四川,懂四川話,用之朗讀自己的詩作,為“余迷”們帶來文字以外的另一種全新快樂,當然更快樂的是電影收錄了一段現場記錄,他在中國大陸演講并且上臺讀詩,親自朗誦作品《鄉愁》,當讀至“后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詩人眼泛淚光,聽者無不動容。
另一位詩人鄭愁予也有讀詩,在屬于他的電影里,片名叫做《如霧起時》,導演陳傳興特地用十四行詩的結構呈現他和他的時代,突顯了他和他的詩壇戰友如何以文字向生命挑戰。電影開始是一雙手在木架上排列鉛字,橫橫直直排列出一本本詩集的名字,忽然,鏡頭一轉,鉛字板跟中國大地的高空鳥瞰黑白影像重疊,再淡出,故事便從詩人出生的上世紀30年代戰亂說起,整出戲拍得很沉郁,但哀而不傷,只因詩人有詩,在消逝的時間里留下意義。“是誰傳下這詩人的行業,在黃昏里掛起一盞燈”。 陳傳興拍出了詩人以及他這行業的尊嚴。馬家輝【原標題:他為詩歌犧牲“骨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