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名人名家 >> 瀏覽相關信息
精彩推薦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臺灣詩人痖弦:著作等身不敢 因為個矮

2013/7/8 9:36:52 點擊數: 【字體:


    臺灣詩人痖弦回河南學術交流,用河南話與記者聊天

  家鄉的一草一木都和詩有關

  昨日下午,“2010海峽詩會——痖弦‘文學之旅’學術交流活動”的主講臺從南陽移至鄭州。78歲的痖弦先生不顧旅途勞頓,稍事休整就準時走上了鄭州大學新校區學術報告廳的講臺,以《大融合——我看華文文壇成為世界最大文壇之可能性》為題傳達自己的中文理想:全球現在有四分之一的人在使用中文,中文是帶思想的文字,帶感情的文字,任何人學習它后,都會對這一語言文字背后的歷史、哲學、倫理、文學意向等產生興趣。

  雖然他名字后面的標簽是:臺灣著名詩人、文學評論家、資深文學編輯,但他一開口,就稱自己是“一個失敗的詩人,一個成功的編輯”,并回憶了自己在21年的編輯生涯中與張愛玲、席慕容詩文相交的有趣細節,笑稱自己“不能成為大作家,但能給大作家改文章”。在和本報記者對話時,出生于河南南陽東莊一個農民家庭的他還用河南話和記者聊起天來。

  痖弦不老,處處幽默: 著作等身不敢,因為個矮

  痖弦不老,處處幽默。在向鄭州大學贈書環節,看到手里只有薄薄的幾本書,他當即聲明:“我的書不止這些啊。”聽到被介紹“著作等身”,他當場笑著調侃:“著作等身不敢,因為個矮。”合影之后,他又突然說:“那再照一張吧,剛才那一張我沒有準備好。”幽默的話令現場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

  同行的臺灣旅美作家、著名詩人潘郁琦女士以《我眼中的痖弦先生》為題,利用現場的大屏幕,向在座的師生介紹她眼中的痖弦,稱照片中不同時期的痖弦是從鄰家男孩到帥哥再到如今的帥老。潘郁琦說,痖弦是“一日詩人,一世詩人”,雖從上世紀60年代就停筆不再寫詩,但他以《深淵》在詩界立足,位列臺灣十大詩人,而臺灣每一次評選十大詩人,他每次都能上榜。

  17歲離開家鄉去臺的痖弦本名王慶麟,21歲首次以痖弦為名發表處女作《我是一勺靜美的小花朵》。他的長詩《深淵》被公認為是臺灣現代詩的經典之作;他的鄉愁詩《紅玉米》也是臺灣鄉愁詩中的優秀代表。曾主編臺灣《聯合報》副刊21年,出版有詩集《苦苓林的一夜》、《鹽》、《痖弦詩集》、《如歌的行板》、《痖弦短詩選》等,論著集《中國新詩研究》、《青年筆陣》等。

  潘郁琦評價他的作品語言“凝練、圓融、典雅”,稱他本人“提催后進、與人為美、歡喜揚善、幽默包容”,從“讀者——作者——編者——評者”體現了對人的“關懷和包容”,一生“立德、立言、立功、立情”,在做編輯的21年中,只要有作者來稿,必回復長信,提出修改意見并給予敦促鼓勵,并介紹他在詩壇停筆是因為“就在努力嘗試體認生命的本質之余,自甘于另一種形式的心靈的淡泊,承認并安于生活就是詩的真理。”

  痖弦思鄉,處處尋根: 河南出了名作家,就在地圖對應位置上點點

  “海峽詩會”由福建文聯及《臺港文學選刊》雜志社等單位發起,此前曾先后邀請了余光中、洛夫、鄭愁予、席慕蓉等赴大陸開展研討、朗誦、采風、原鄉行等詩歌活動,今年是第七屆。

  而本屆痖弦被選中的理由是“一位詩人在其創作的早期即夢游四海,之前尚未到過巴黎,足跡未達芝加哥,卻描繪出了身臨其境般的詩畫圖而為世人所稱道。他更把中華大地的詩歌傳統和新文化創造的薪火續延臺灣,寫下了《紅玉米》等思念故土的鄉愁詩。痖弦創作了“可以看的音樂”、“可以聽的詩”,為華人的詩意經驗造型,并發掘了華語的優秀品質,詩集《深淵》等長盛不衰。此外,他知人論藝,體現其文學穎悟、儒者之風;從圖書到報刊,企劃編纂,引領文學風騷數十載——這便是詩者、論者與編者痖弦。”此行的第一站選擇在武漢,因為那里剛剛舉行了本年度的“華文文學國際研討會”。爾后,痖弦再次以詩人的身份回到南陽,以《文化的熱土 詩歌的原鄉——從歷史發展條件看河南成為全國文學大省之可能》為題為家鄉學子舉辦了學術講座,稱《詩經》中有很多章節講到河南,講到南陽,并稱家鄉的一草一木、一事一物都和詩有關。

  在回鄉祭祖時,面對祖父母、父母、叔嬸的墓碑,痖弦淚流滿面。

  來到四世同堂的堂弟家,痖弦抱著未滿周歲的重孫女,又開心得像個孩子。

  痖弦對家鄉有深深的情。他有一張自制的“詩人與地圖”,幾十年來,只要河南出了名作家,他就會在地圖的相應位置上點出紅點,二月河、周大新……現在他的地圖上,已是“滿堂紅”。

  他說,父親教他認識的第一個字就是“中”,“中”代表著河南獨特的文化。而河南話就是一種獨特的文化,他雖離開河南許多年了,但河南話從來沒有丟,仍會說一口地道的河南話。

  痖弦慧眼,處處點撥:能聞到天才身上的香味

  痖弦對自己的編輯生涯充滿成就感。他在鄭大報告現場給師生們講述了和張愛玲交往的一些往事:“張愛玲的生活中沒有像我們編輯部那么關心她的人。很少有人知道她生活中喜歡吃什么樣的罐頭,但我們知道,經常會供應她喜歡吃的罐頭。我們編輯部的工作人員還會把有關她的只言片語寄給她。但她從來不回信。而我是接到過她信的人……”

  他還回憶了當年編輯席慕容詩歌的一些趣事。席慕容每有來稿,他都要回復給席慕容長長的書信,細細地說哪些是好的詩句,而哪些還需要修改。席慕容就體恤地跟他說:這樣您太辛苦了,不如以后這樣,以后如果好的句子,您就畫杠。痖弦說好,以后好的句子畫一個紅杠,很好的句子畫兩個紅杠,好極了的句子就畫三個紅杠,而不好的句子就畫藍杠。“就這樣畫杠子畫了很多年,也因此造就了席慕容。”

  他說:“我有一種能力,能聞到天才身上的香味。因為當編輯當太久了,像個老園丁一樣,看見一個小苗,就知道能不能成才;又像一個老礦工一樣,低頭拈一拈土就知道300米以下有沒有礦藏。”

  他還講了一個笑話:“有一個男生聽我這么說,就把臟兮兮的腦袋伸過來讓我聞,看他身上有沒有天才的香味。”他笑著說:“我說的是聞稿子,不是聞腦袋。像鄭州大學這么好的環境,一定會有天才的香味。”□記者 張紅梅【原標題:臺灣詩人痖弦:著作等身不敢 因為個矮】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大河網-大河報 2010年10月27日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痖弦“弦音不絕”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新浪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