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名人名家 >> 瀏覽相關信息
精彩推薦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姚雪垠的回民情結

2013/7/8 10:04:57 點擊數: 【字體:


    姚雪垠(1910—1999),原名姚冠三,字漢英,曾用名“血痕”、“雪”等。他是中國現當代文學巨匠之一,也是我最喜愛的作家之一。他所創作的《春暖花開的時候》《牛全德與紅蘿卜》《差半車麥秸》《長夜》等耐人回味的作品,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尤其歷經四十二年創作的五卷本長篇小說《李自成》,更是中國二十世紀最重要的文學作品之一。他一生懷著一縷揮之不去的回民情結,留下了許多鮮為人知的與回民相關的故事。

    1910年10月10日,姚雪垠出生于河南省鄧縣西鄉姚寨(今鄧州市九龍鄉姚營寨)一個破落的地主家庭。父親上過開封優級師范,但后來卻受當時社會不良影響而變成了一個長期吸食鴉片的小商人。姚寨的附近有畔店、馬莊、張村和吳莊四個回民聚居區,父親和回民中的一些丁姓、馬姓、張姓、吳姓紳士結為義兄弟。姚雪垠九歲那年,土匪攻破姚寨,姚家房屋和財物都被燒光,他隨父母逃到鄧縣城內縣后街居住。在縣城,姚雪垠先讀了一年多私塾,又上了三年教會辦的高等小學,背誦過大量古文并習作文言文,暇時愛聽回教藝人馬萬壽說《施公案》《彭公案》《三國演義》等書。周邊回民愛干凈講衛生、拒絕煙酒的生活習俗,回民的講信重義、擅長經商,以及清朝武狀元馬殿甲資助重建的氣勢雄偉的小西關清真寺都給幼年的姚雪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給晚年的他留下了美好的回憶。

    1993年,業余從事穆斯林文化研究的我去湖南瓦店采訪,偶遇時年八十八歲的回民退休教師洪耀東,他向我講述了他當年智救姚雪垠的故事。洪老說:“我與姚雪垠是河南大學法學院預科班的同窗好友,姚雪垠當時名叫姚冠三。民國十九年(1930年),姚冠三在預科班學習時就接觸中國共產黨黨員。那年秋,開學不久的一個晚上,國民黨河南省部派人到學生宿舍抓捕了姚冠三,關押在河南民政廳的一間臨時囚室內。姚冠三摸出身上的五塊現洋買通看守,讓看守交給我一張便條,上面寫著‘耀東救我’四個字。我見便條急忙問看守姚冠三被押在哪里,看守說在民政廳。我吃驚不迭,急尋同鄉同族,時任河南省卷煙特稅局局長的海靜波,求他打通關節。這之后,我仍不放心,又去急找河南省黨部的段劍岷,央他說情。第二天,姚冠三被審,問道:‘姚冠三,你嗜好什么?’回答:‘好讀書。’又問:‘你好讀書,想必是有學問;有學問,你就自高自大;你自高自大,就要得罪人。你得罪人了吧?我給你寫個字,你拿著去找個保人吧。’就這樣,姚冠三很快被救了出來。不然,后果難想。”洪老還說:“1978年以后,姚雪垠每次回南陽探親,都來瓦店見我,或讓我去南陽見面,還拉住我的手向陪同人員介紹說:‘這就是民國十九年救我的同窗洪耀東。’”

    歷史的詭異往往就在于它的偶然性,在一個人生命的進程中,也往往會有這樣那樣奇妙的事情發生,姚雪垠的一生同樣如此。他的岳父是王庚先(1867—1934),河南省鄧縣白牛鄉人。武昌起義后,王庚先先生奔走開封、杞縣等地聯絡同盟會成員,密與張鐘瑞等籌劃起義。不久事泄,遭軍警包圍,二十一人被捕,王庚先先生逃脫,丹鵬彥(回族)等壯烈犧牲。1928年,應河南省建設廳廳長張鈁之邀,王庚先先生到開封興辦工廠,后創設國貨市場以抵制洋貨。在交往中,王庚先先生慧眼識珠,看中了姚雪垠,把自己聰明美麗的女兒王梅彩許配給了他。1931年5月,姚雪垠與王梅彩在開封結了婚,兩人相濡以沫、患難與共,并肩走過近七十年的風雨歲月。王庚先先生常常向自己的女兒女婿談論辛亥開封起義失敗的往事。回漢先烈那敢于斗爭、不怕犧牲的革命精神讓姚雪垠和王梅彩感動不已。不僅如此,王庚先先生還幫助在武昌保衛戰中陣亡的武昌起義參加者之一——鄧州回族先烈馬德,并向南京革命政府為其申請撫恤金。姚雪垠從其岳父有關回民的談論中,感受到了回漢先烈英勇斗爭的精神。1931年暑假,姚雪垠被學校當局以“思想錯誤,言行荒謬”的罪名開除,從此結束學生生活。被開除學籍的姚雪垠到北平后,開始想通過自學做一個史學家,后因生活所迫,只好靠寫稿謀生,從此走上了文學創作的道路。1935年年底,就在姚雪垠極端貧困的艱難時刻,突然接到他的同鄉同窗梁雷(1913—1938)的來信,邀請他去河南杞縣大同中學教書。杞縣大同中學是留德歸來的王毅齋創辦的。王毅齋是穆青(當時叫穆亞才,后來成為新華社社長)的大姐夫,1949年后任河南省副省長,文革中被迫害致死。姚雪垠到大同中學后,便成了穆青的老師。穆青祖籍河南周口,出生于安徽蚌埠,后隨父母到祖母的娘家杞縣落籍。姚雪垠任教后受到穆青在內的許多大同中學師生的喜愛。1936年秋,姚雪垠離開了杞縣,雖然他在大同中學只有幾個月,但對穆青等產生了重要而積極的影響。他留給大同中學的是他那熾熱的愛國思想和浪漫的文學追求。雖然姚雪垠離開了杞縣,但從此他和穆青結下深厚的師生情誼。1999年6月3日,穆青為姚雪垠老師的病逝在《人民日報》上發表了《憶雪垠老師》一文。文中,穆青深情地回憶他與雪垠老師六十多年的師生情誼和交往;說明了1937年年底他是帶著雪垠老師的介紹信去參加八路軍的,并講述了雪垠老師在生活和文學等方面對他所產生的重要影響,也高度評價了雪垠老師對中國文學史作出的巨大貢獻。這些都有力地證明了姚雪垠是穆青的文學啟蒙老師之一,也是穆青的革命引路人之一。作為回族后學,我深深地為穆青與姚雪垠之間那綿長的師生情誼所打動,更為他們身上體現出來的牢不可破的回漢民族間的團結與友誼而感動不已。

    姚雪垠先生對回族人民那敢作敢為、重情重義民族性格的認識,也為他在長篇小說《李自成》中成功塑造明末回族起義將領馬守應這一歷史人物提供了幫助。馬守應綽號“老回回”,陜西綏德人,是明末農民起義中最早起義并且堅持到底的領袖之一,在回族人民反壓迫斗爭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馬守應率領所部轉戰各地,以靈活多變的戰術打擊敵人,常常以智誘敵或者反敗為勝。在明末農民戰爭中,“老回回”馬守應成為僅次于李自成、張獻忠的重要領袖。崇禎初年馬守應起兵反明的時候,張獻忠響應馬守應的起兵,投在他部下,受到馬守應的賞識,號為“黃虎”,后來才獨樹一幟的。不少文獻提到,崇禎十一年(公元1638年),李自成在一次嚴重失利之后,部伍失散殆盡,他單人獨騎由陜西商雒跑到河南淅川馬守應的營里,養病半年多,后來由馬守應分給他一部分人馬,再度起事反明。這件事對于李自成后來的恢復與發展壯大起了很大作用。特別是鑒于明末農民大起義的后期,在各路農民軍中彼此猜忌、傾軋事件屢有發生,而馬守應那種始終主動團結友軍共同對敵的作風就更加可貴。這種作風不僅在明末農民戰爭史中,即使在整個中國農民戰爭史中,也不多見,這是很值得重視并給予充分肯定的。  (回族) 楊運鵬【原標題:姚雪垠的回民情結】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回族文學雜志社 2012-11-5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新浪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