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家“觸電”轉當編劇的不少,但是像柳建偉這樣,幾乎獲得過兩個領域各項大獎的人可不多。“五個一”工程獎、茅盾文學獎、華表獎、金雞獎、俄羅斯第八屆奧澤洛夫國際軍事電影節最佳編劇獎……都陸續被他收入囊中,而這些獎項也使他成為行業里的一個傳奇人物。
其實柳建偉在西南當兵的時候,主要是負責修理大型計算機,和文學沒有一點兒關系。但他曾在學校看過《約翰·克利斯朵夫》和《紅樓夢》,深受這兩部作品的影響,于是在轉行時,他便選擇了文學工作。
談到為何會拿這么多的獎,柳建偉談到了作家巴爾扎克對他的影響。受《人間喜劇》的啟發,柳建偉意識到自己處在一個嶄新的歷史時期。上世紀80年代,城市改革剛剛拉開帷幕。這是一個變化巨大的時代,他決定用文學的方式記錄下這個時代,于是就有了后來的長篇小說“時代三部曲”——《北方城郭》、《突出重圍》、《英雄時代》,以及《驚濤駭浪》、《驚天動地》和《飛天》的劇本。“實際上給我這些獎不是說我多么高明,是因為我寫了這個時代。”柳建偉說。
重大現實題材“三驚”系列電影的最后一部是《驚天動地》,柳建偉坦言創作動機源自2008年的四川汶川大地震。柳建偉曾在成都工作過20年,對四川感情很深,當年得知地震消息時,他身在馬德里,心急如焚,回國后便第一時間報了名,隨文藝小組趕赴災區。剛到成都,他就經歷了6.4級的余震,緊接著在飛赴汶川的過程中,遭遇天氣突變,與死神擦肩而過。但他并沒有離開,反倒先后6次深入災區一線,去到6個重災區,在災區里驅車5000多公里,其中自然是遇險無數,遇到了3次6級以上的余震,這些經歷給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一線的所見所聞更充實了他《驚天動地》的劇本。
電影《驚天動地》上映后頗受好評,柳建偉真實再現了大地震后的救援工作,影片展示的不僅是解放軍的英雄氣概,更多的是他們豐富細膩的心靈世界,喚起了軍民深情。影片在第十九屆金雞百花電影節上一舉奪得優秀故事片獎。
相較之下,電影《飛天》的劇本創作就耗費了柳建偉更多的時間,前后用了8年時間,寫了11稿,合計60多萬字,完成之后,他笑稱自己已經是半個載人航天的專家了。1999年,神舟一號、二號上天之后,他就開始準備有關載人航天的作品。第一稿寫好后,接下來就是不斷的修改,從結構到側重點、從主題到情節都在不斷調整。
結合現實中不斷進步的航天技術,柳建偉歷經艱難,最后終于決定與科幻元素結合,呈現從神舟七號到2020年登陸空間站的故事。整部電影溫情脈脈,人物性格飽滿,事業與家庭兩條線并舉,展現了一個真實可親的航天工作者形象,也記錄下了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軌跡。
緊握時代脈絡是柳建偉的創作特色,作品一貫堅持貼近現實,展現原貌。提及多年來的文學工作,他說:“作為一個作家和編劇,只要堅持為人民立言,為時代放歌,你的夢想終會成為現實。”【原標題:柳建偉:為時代放歌的書記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