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在“嶺南壯縣”順德北滘文化中心舉行,此次活動由南方都市報、南都周刊主辦,由順德區委宣傳部、北滘鎮人民政府協辦。兩個小時的頒獎典禮中,梁鴻憑借《中國在梁莊》獲“年度散文家”。在宣讀獲獎感言,回憶創作初衷的時候她一度泣不成聲。現場中斷了一分鐘之久。
2008年的夏天和冬天,梁鴻回到自己的故鄉河南穰縣梁莊,對梁莊的老人、婦女、兒童,以及梁莊的自然環境、文化結構、倫理結構和道德結構進行了考察,用紀實的方式寫出梁莊人的故事,最終以《中國在梁莊》為名出版,它是梁莊人留守在梁莊的故事。但是,這并不是完整的梁莊,“梁莊”生命群體的另外重要一部分,進城農民,還沒有被書寫。
2011年1月和7月初,梁鴻重回梁莊,著手收集在外打工的梁莊人的聯系方式,了解梁莊打工者所在的城市、所從事的職業和大致的家庭成員分布狀況。梁莊的打工者在城市打工時間最長的有超過30年,最短的才剛剛踏上漂泊之程。他們是梁莊隱形的“在場者”,梁莊的房屋,梁莊的生存,梁莊的喜怒哀樂,都因他們而起。然而,他們進入了中國的哪些城市?做什么樣的工作?如何流轉?他們與城市以什么樣的關系存在?他們怎樣思考梁莊,是否想回去?怎樣思考所在的城市?怎樣思考自己的生活?他們的歷史形象,他們的身份,是如何被規定,被約束,并最終被塑造出來的?
中國有近2.5億農民和梁莊打工者一樣,他們是中國特色農民,長期遠離土地,長期寄居城市,他們對故鄉已經陌生,對城市未曾熟悉。然而,他們構成完整的農村與城市,構成完整的中國。他們是一個共同體的存在樣態,我們是如何思考并以什么樣的姿態參與了他們的生態發展?
2012年,梁鴻歷時2年,走訪10余個省市,340余人,以近200萬字的圖文資料,整理撰寫的非虛構作品《出梁莊記》在《人民文學》雜志發表,獲得巨大的反響,梁鴻更憑借此作品榮獲“第十一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散文家。
作家閻連科表示,包括自己在內的許多當代作家,都是以寫鄉土題材為主,梁鴻幾年來對中國農民工追訪的路程以及她所創作的《出梁莊記》,則自有其獨特之處。“與其說《出梁莊記》是《中國在梁莊》的延續,不如直言它是《中國在梁莊》更為深刻的擴展和掘進。一個村莊遍布在一個國家,它的足跡是一個民族命運的當代畫影,它訴說的眼淚,是今日中國澎湃的濁浪。”梁鴻則認為,較之《中國在梁莊》,自己在寫作《出梁莊記》時,更加謹慎了些,希望能夠在文學層面和社會學意義上達到一種突破。她閱讀了大量中國農村社會學和政治學方面的書籍文獻,在文學形式方面,也下了很大工夫反復琢磨。“中國農村問題是中國的核心問題,它需要的是各個層面的深入思考。文學所能進行的應該是對現實準確而細致的觀察和描述,能夠穿透文字,讓人看到事物的內在邏輯。”
談及探訪時的心情,梁鴻坦言,自己不是一個堅定的調查者。每當離開老鄉們的打工場地和出租屋,她的心中都夾雜著一種略帶卑劣的如釋重負感,無法掩飾的輕松。“任務終于完成了,然后,既無限羞愧又心安理得地開始城市的生活。這種多重的矛盾是我必須面對的問題,必須解決的心理障礙。還有羞恥,你無法不感到羞恥。一個特別清晰的事實是,我們每個人都是這一羞恥的塑造者和承受者。它不只是制度、政治的問題,它是每個人心靈黑洞的赤裸裸呈現,它是同一場景的陰暗面。”【原標題:年度散文家梁鴻:每個人都是羞恥的塑造者和承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