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覽歷史 看盤庚遷殷挽危亡
2013/7/8 17:12:29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數千年前,先民們從石器時代進入了青銅器時代,雖然生產力有了一定提高,但征服自然的能力仍比較弱。也正因此,那時的國家經常為洪水、干旱等自然災害所侵襲,四處遷徙,這也是商朝多次遷都的原因之一。都城安定,才能使王朝的統治安定。正是商王盤庚的英明抉擇,才有了流傳千古的“盤庚遷殷”故事。漫步在具有3000多年歷史積淀的安陽街頭,我們追尋著“盤庚遷殷”的足跡,力求借助手中的筆和鏡頭,再現令人驚嘆的殷商文明。
挽危亡盤庚遷殷
2009年11月初的一天,踏著前人的足跡,記者找到位于安陽小屯村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站,拜訪原安陽市文物工作隊隊長孟憲武先生,聆聽考古專家對盤庚遷殷的最新考證。
商朝從建國到滅亡,歷經500多年。《古本竹書紀年》記載,商王朝自盤庚遷殷后,經過273年被周取代。而最后的270多年定都于殷(今河南省安陽市),所以商朝又叫殷朝。有時候也稱為殷商或者商殷。商朝定都于殷是從盤庚開始的,盤庚是商湯的第九代孫、商朝的第十九個王。
孟憲武先生介紹,盤庚決定遷殷,是經歷了一番斗爭的。太甲以后,階級矛盾十分尖銳,奴隸們不堪忍受折磨大批逃亡。在統治者之間,對王位的爭奪也十分激烈,他們為私利把國家搞得混亂不堪。 商朝統治被階級矛盾和奴隸主內部的矛盾削弱,國力日漸減弱,有些小國和少數民族也起來反叛,加上水澇、干旱等等自然災害,內外交困使得商朝這個奴隸制國家政權到了崩潰的邊緣。
正在這個時候,商朝的第十八個王陽甲死了,陽甲的弟弟盤庚繼位。盤庚是個很有智慧的人。他看到這種情況,覺得國家不能再照老樣子維持下去了,應當想出一個根除弊病的辦法來解決這些問題,挽救商王朝的衰亡。盤庚找人考察到殷地的土地比較肥沃,自然環境和當時的都城“奄”比起來,有利于建設都城,更有利發展農業生產。遷都以后,王室、貴族特權將會受到消弱,階級矛盾就可以得到緩和。同時可避開周邊叛亂勢力的攻擊,有利于加強鞏固統治地位,遂決定把都城遷到殷。
可是不少人反對遷都的決定。但盤庚是個意志十分堅定的人,他把奴隸主貴族召集起來,告訴大家遷都到殷的好處。他說:“我要效仿先王關心臣民的樣子,關心你們,保佑你們,帶著你們去尋求安樂的地方。你們如果懷有二心,先王的在天之靈便要降下災難,懲罰你們!”同時,他非常強硬地告誡那些反對遷都的奴隸主貴族,規規距距地服從遷都命令,否則要受到嚴厲的制裁。
可見盤庚是想通過遷都來打擊一部分沒落貴族。遷都之后,盤庚重申:“無有遠邇,用罪伐厥死,用德彰厥善”,即不管與商王血緣的遠近,造罪就處死,立功便封賞。并宣稱自己有權“制乃短長之命”。這說明通過遷都,鎮壓了異己,商王的權威上升了。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普遍認同的“王位紛爭”說對商代前期都城屢遷的解釋是比較合理的。
興帝業盤庚建國
經過一段時間的斗爭,盤庚采用軟硬兼施的手段,終于完成了遷都的計劃。可是斗爭并沒有結束,老百姓到了一個新地方,好多方面不適應,紛紛要求遷回老家。奴隸主貴族就趁機搗亂,煽動大家要求遷回老家去。當時盤庚針對時局發表了一篇訓話,再次用強硬的態度,警告奴隸主貴族不要搗亂,否則必遭嚴懲。就這樣,局面才安定下來。
盤庚遷殷以后,商王朝政權得到鞏固。之后,又經過武丁時代的繁榮發展,到了殷代中后期,這里以發展成為世界上最大、最繁榮的都城之一。殷墟考古資料證明,殷代晚期,這座商代都城面積已達三十平方公里左右,人口達十萬以上。
商代后期,手工業的發展是十分突出的。包括制陶、制玉、制骨、紡織、制漆制作、釀酒、青銅制造等方面技術大大提高,商代的青銅冶煉和青銅器鑄造工藝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考古資料反映,在殷墟發現的鑄銅作坊遺址就有多處,其中鐵路苗圃北地鑄銅作坊遺址、孝民屯村鑄銅作坊遺址規模宏大,面積都在三萬平方米以上。遺址內出土鑄造銅器所殘留的陶范、陶模數千塊,還出土有工匠們所使用的生產工具銅刀、錐、鉆扶手等。工匠們所居住的簡陋半地穴式房基就發現一百多座。這些說明,在商代晚期,鑄銅手工業在祭祀和對外戰爭等方面,都是不可或缺的部門。
盤庚遷都,使得殷商這個奴隸制國家,擺脫了困難的處境,并且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生產力、生產技術、制作工藝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就。商代晚期是我國文明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從而也使我國成為當時世界上最有影響的文明大國。
盤庚的都城之謎
“殷墟者,殷商之故都也”。著名歷史學家郭沫若先生曾賦詩云:”洹水安陽名不虛,三千年前是帝都”、“中原文化殷創始,觀此勝于讀古書”。作為殷商王朝后期的都城遺址,殷墟曾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個長期穩定的都城,青銅器時代中期東方的一個極其獨特的世界性大城市。那么商代哪一個王開始在此建都呢?殷墟就是盤庚所遷的都城嗎?對此,不少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有不同的猜測。
1998年春,考古隊在緊鄰殷墟的洹北花園莊、韓王度、屈王度附近開始集中鉆探。歷經8個月艱辛調查,在殷墟東北發現了一座面積達4.7平方公里的都城遺址,并將它命名為“洹北商城”。
孟憲武先生向記者展示了殷墟外圍族邑分布圖及洹北商城位置圖。他說,洹北商城的發現,解決了武丁以前盤庚、小辛、小乙遷往地點的疑問。洹北商城的始建年代應在中商二期,其中有部分建筑基址始建于中商三期,“盤庚遷殷”即遷到洹北商城。而《史記·殷本紀》記載:“帝盤庚之時,殷已都河北,盤庚渡河南,復居成湯之故居,乃五遷,無定所。”這里所說的“盤庚渡河南”與“盤庚遷殷”中的殷地并非兩地,同指洹北商城。根據現有對洹北商城遺址研究成果看,洹北商城的時代大致處于商代中后期,并可分為早晚兩段,早段即洹北商城的勘察、選址和籌建時期,晚段即洹北商城的使用時期。洹北商城考古學文化的早期遺存,是洹北商城建城初期人們留下來的遺存。這個時期盤庚政權并未正式遷至殷地。洹北商城考古學文化晚段遺存應該才是盤庚政權遷往殷地后所留下的文化遺存。
孟憲武先生介紹,根據現有資料顯示,洹北商城使用年限不會太長,由于盤庚、小辛、小乙三帝政權是兄弟傳承,估計三人年齡不會相差太大,三帝在殷地執政時間大概不會超過三四十年。《古本竹書紀年》關于盤庚遷殷的地點,最初可能在安陽洹河北岸今京廣線兩側,也同指洹北商城。武丁即位以后,國力隆盛,方遷至現在所知的以小屯為中心的殷墟。 (本報記者 馬銳 丁玲)【原標題:縱覽歷史 看盤庚遷殷挽危亡】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法制報豫北新聞 2011年04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