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安陽市一位只有小學文化的下崗工人,靠走街串巷、擺地攤賣鞋維持一家人生活,但他卻寫出了3000多首詩,出版了8本詩集,在全國獲得了40多個獎,國內一些圖書館收藏了他的詩集。其詩歌得到了魏巍、賀敬之和一批知名評論家的高度評價。
靠賣鞋維持全家生活
經過多方打聽,記者在安陽市中
他的鞋店叫“四季鞋行”,只有十來平方米,外觀十分破舊,室內頂棚搖搖欲墜。店里的產品都是不合時宜的低檔次婦女兒童鞋。由于門面房價格一漲再漲,現在平均每個月收入除了全家人吃喝,所剩寥寥無幾。
“我們這些產品都是在安陽一個批發市場進貨,因為沒有資本,我們只能經營這些低檔次產品。”王學忠一臉無奈地說。
1956年出生的王學忠,上小學即趕上“文革”,上到五年級時就輟學回家。為了減輕父母的負擔,15歲的他即進入工廠當了臨時工。他工作的工廠也于1996年倒閉。他只好回家自謀職業。不久,在紡織廠上班的妻子也下崗了。
不上班可以,不吃飯可是不行。夫妻倆推著自行車走街串巷賣點小東西,掙幾個錢吃飯、供養兒子和女兒上學。幾年后,“鳥槍換炮”,他們蹬著三輪車去賣東西。前幾年,安陽市開始“退路進店”,他們不得不開了現在這個四季鞋行。
從小立志當詩人
王學忠沒有什么愛好,惟一的愛好就是寫詩,一個小學畢業的工人怎么就成了詩人呢?
他苦澀的笑了笑說:“我出生在一個城市貧民家庭,父母都不識字,維持一家人生活全靠父親起早貪黑沿著古城墻根拾糞,然后再送到鄉下換成糧食。為彌補不足,母親便帶領我們兄弟幾個給安陽火柴廠糊火柴盒,每天糊三晌,去學校上學似乎是業余事兒。”
由于父母不識字,正念小學的大哥是家中的秀才。有一年,不知道哥哥從哪里弄來一本袖珍型的《唐詩一百首》,薄薄的一百頁,每首詩后面都有注解,生僻的字旁還有注音。大哥有了這本書后,便在糊火柴盒的時候,把里面的詩念給他和媽媽聽,有的哥哥要求他背誦。“當時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李紳的‘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和白居易的‘安得萬里裘,蓋裹周四垠;穩暖皆如我,天下無寒人’。那時,我就暗暗發誓:長大了也要做一位詩人,也寫一本《唐詩一百首》。”
后來雖然停止了學業,但當詩人的夢想沒有破滅。在工廠上班期間,他堅持每天用詩的形式記日記,記下一天的所見所聞,記下埋藏在心中的酸甜苦辣,三十多年來記了數十本日記,數千首詩。
“在工廠工作那么多年,可以說,我天天與低層百姓同舟共濟,尤其發生在身邊的那一件件令人流淚、憤懣的故事,迫使我無論處于何種境地都要拿起筆來把它記下來。漸漸地,先前寫詩的嗜好變成了一種使命,一種責任,總覺得明天的計劃壓著今天的詩章。”就這樣,他一發不可收,一寫就是36年。
題材全來自現實生活
打開王學忠的每一本詩集,可以從標題上看出,他的題材都是來自現實生活,是現實生活的真實寫照,如果把這些標題連接起來,就是一篇文章。例如,《中國民工》、《三輪車夫》、《建筑師的思考》……《中國民工》在2005年紀念臧克家百年誕辰全國詩詞大賽中還獲得一等獎。
除了生活中耳聞目睹的事情,他用詩的語言記錄下來外,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小動物也是他的題材。例如《紅頭蒼蠅》、《落葉》、《雪中白楊》、《石頭蛋兒》、《桃子》、《常春藤》、《!、《知了》、《柳》、《狗尾巴草》……
王學忠說:“我總是有寫不完的詩,每天所經歷的、看到的、聽到的可歌可泣的東西太多太多了,尤其目前中國社會正處在大變革時期。我是如實記錄生活,用真情實感來表達,虛假的、感動不了人的東西我不寫,我創作時常常淚流滿面,如果自己打動不了自己,更打動不了讀者。”
構思詩差一點被車撞
為了生計,他沒有很多時間坐在家里寫詩,他的詩歌多是在奔波的路上、走街串巷或鞋店里突發靈感,即刻寫下來的。
他的兜里常常裝著一個小本子和一支圓珠筆,發現題材,來了靈感,就記下來,回家后進一步雕琢和打磨。“詩是生活激起的浪花,不寫出來憋得慌,寫出來就痛快!”他說。
他對詩歌的癡迷就像陳景潤對數學研究的癡迷一樣。騎自行車是他最好的構思和創作時機,他慢慢的蹬著,慢慢的構思著,誕生了不少佳作。去年,一次他去十多里外的批發市場批發鞋的路上,由于忘我的思考,他差一點被飛馳的汽車撞倒,嚇得出了一身冷汗。
當地的一位“粉絲”看到他蹬自行車辛苦,送給他一輛電動車,雖然速度提高了,可由于這車速度快,時刻要注意危險,他反而沒有了靈感。好在這電動車只騎了幾天就被小偷拿走了。
崇拜者遍及海內外
他的第一首詩發表于1976年,當時沒有稿費。1980年《捕星》的發表,破天荒收到了8元稿費,全家人欣喜若狂。1986年至1989年間,每年他發表100多首,他把自己的稿費進行了統計,截至目前,他發表詩歌1300多首,稿費收入兩三萬元,可這些錢全部為他出書服務了。
他的詩歌先后發表在港澳臺和澳大利亞等幾百家報刊,本報也先后發表過10多首。
王學忠每年收到各地粉絲的來信達100多封,有買他詩集的、有傾訴讀后感的、有贊美的、有給予他精神鼓勵的。知道他家里電話的,每當看到感人的篇章,就激動的在電話中哭泣訴說。他的崇拜者除了平民百姓,有不少是我國大名鼎鼎的詩人和離退休老干部。
原國家統計局局長李成瑞老先生除了贊美他是“一位正在成長中的杰出的工人階級詩人,您已做出了令人矚目的貢獻”,最關心的是他的生存問題,要介紹他到漯河南街村去工作,讓他抽時間去考察后決定,來往路費李成瑞解決,字里行間透出老人家對王學忠濃濃的關懷和愛護之情。
北京《好孩子》雜志編輯晨梅在寫給他的信中說:“你不是美女、大款,又沒權,拿賣鞋的錢去出書,我關心你的生活問題。”
胡風女兒、中國藝術學院研究員胡曉風信中寫道:“雖然我的父親是詩人和評論家,但我卻不很懂詩,更不知道如何評論詩,但我要說,您的詩深深震撼了我。”
為了讓更多國家的讀者了解王學忠,了解中國民間詩歌的走向、民眾的喜好和要求,以及正在變革中的中國社會的陣痛,著名詩人申身主動將王學忠的詩挑選一些,讓寧波大學的英語教授翻譯出版了中英文對照的《王學忠詩稿》。
讀者贊助出詩集
為了能讓他的詩集出版一睹為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