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太公是中國歷史上一位著名人物,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是一位奇人,更是一位歷史巨人。他創立了中華文明史上許多領域的第一次,他的思想是后人難以攀越的高峰,堪稱中國謀略第一高度,被后世稱為謀略家的開山鼻祖。他一生做了三件大事:一是輔周,二是滅商,三是建齊。史稱“佐天子為圣臣,治邦國為圣君”, 牧野一戰,是姜太公的經典之作,也是世界軍事史上的經典戰例。 姜太公是卓越的韜略家、政治家、軍事家,一直受歷代統治者崇尚,被百姓稱頌、信奉。唐宋以前,姜太公被歷代皇帝追封為武圣,唐朝立太公廟,又追封為武成王,宋朝被追封為昭烈武成王。元朝時期,姜太公就被民間的一些傳說神化了。明代許仲琳的一部《封神演義》小說,更是將太公在民間的地位演繹到極致。
姜太公的思想體現在《六韜》、《陰符經》、《太公兵法》、《太公金匱》等著作,他的思想 博大精深、智謀高超、理論完整,尤以軍事為最著。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孫武、鬼谷子、諸葛亮等都吸取了《六韜》的精華,太公的韜略被中外廣泛應用于政治、軍事、企業管理、等各個領域。太公思想的不朽見證著創造是中華文明史生命力的源泉。
一、軍事思想
姜太公被后世稱為兵家之始祖,司馬遷稱其“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傳世的《六韜》記錄和傳承了太公的軍事思想,很多古代軍事研究人士斷言,沒有太公開創的齊國兵學傳統,就不會有光輝的中國兵學理論學說。 《六韜》是我國第一部比較系統的早期軍事理論著作,以太公答周文王、周武王之問的形式寫作,其書包括文韜、武韜、龍韜、虎韜、豹韜、犬韜六個部分,共六十篇。《六韜》在宋代被列為《武經七書》之一,作為武學教本,是武將們必讀的兵書。千百年來,不斷有人為《六韜》注釋、校勘、闡述,挖掘其內涵要義,吸取精華,彌久彌新,經久不衰,這充分印證了其思想的珍貴價值和生命活力。
姜太公最早提出以“五材”、“八征”為核心內容的軍事人才理論。在《六韜·龍韜·選將》中,太公認為,“勇、智、仁、信、忠”為五材,是將帥必須具備的才能,缺一不可;并且提出考察鑒定將領的方法,就是八征:“知之有八征:一曰問之以言,以觀其辭。二曰窮之以辭,以觀其變。三曰與之間諜,以觀其誠。四曰明白顯問,以觀其德。五曰使之以財,以觀其廉。六曰試之以色,以觀其貞。七曰告之以難,以觀其勇。八曰醉之以酒,以觀其態。八征皆備,則賢、不肖別矣。”《六韜·龍韜·王翼》又記載,姜太公認為僅將帥一人具備五材還不夠,還需要有輔佐,發揮群策群力的作用,他最早提出了司令部建設的系統理論,并制定實施了具體的操作辦法。我國最早的軍隊通信密碼是“陰符”、“陰書”,也是太公首創。
太公軍事思想的高明精辟之處,就在于他不是單純就軍事論軍事、就兵論兵,而是站在全局的高度,以開創者的眼光,將政治、軍事、治國緊密結合起來,綜合加以論述。太公推崇先文后武、文武兼備、不戰而勝的戰略,注重修德禁暴以悅服萬民,非單用武力征服天下。為了達到不戰而全勝的目的,姜太公主張采用“文伐”的手段。所謂“文伐”,就是“以文事伐人,不用交兵接刃而伐之也。”他認為“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則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則失天下。”不戰而屈人之兵,是戰爭的最高境界。 伐紂滅商的牧野之戰是集中表現太公軍事思想的事例,本次戰爭無論從戰略高度還是戰術的應用,無論從宏觀的準確把握還是局部的細密組織,都顯示出姜太公超人的膽識和才智。《詩經?大雅?大明》這樣贊頌牧野之戰中的姜太公:“牧野洋洋,檀車煌煌,駟騵彭彭,維師尚父,時維鷹揚。”意思是說,牧野戰場多么寬廣,兵車鮮明而堂皇,戰馬威武而雄壯,我們的統帥師尚父真像蒼鷹在飛翔。
二、愛民思想
《六韜·文韜》記載,周文王問姜太公“為國之大務”和“愛民奈何?”,姜太公回答“愛民而已”。愛民之道,就是以仁義之道,修德惠民,使民和服。“敬其眾,合其親。敬其眾則和,合其親則喜,是謂仁義之紀。無使人奪汝威,因其明,順其常。順者任之以德,逆者絕之以力。敬之勿疑,天下和服。”姜太公強調國君要修德行仁,澤及百姓,不可暴民、害民,更不可為己利而剝民。“民不失務則利之,農不失時則成之,省刑罰則生之,薄賦斂則與之,儉宮室臺榭則樂之,吏清不苛擾則喜之。故善為國者,馭民如父母之愛子,如兄之愛弟,見其饑寒則為之憂,見其勞苦則為之悲,賞罰如加于身,賦斂如取己物。此愛民之道也。”只有愛民、貴民,走群眾路線,人民才能熱愛國家,擁護國君。
建立齊國后,姜太公真正把“愛民”思想貫徹到治國的實踐當中去。他最早推行“因其俗,簡其禮”的民族親和政策,是中國古代社會治國理民的典范。齊地東夷土著具有不同于其他地區的性格特征和風俗習慣,如“八主‘祭祀、長女不嫁等,素有尚武、重仁等傳統。太公認為如果用鎮壓的方式強力推行周禮,容易產生民族矛盾,不利于治國安邦。他根據當地的風俗習慣,制定適合他們的“因其俗,簡其禮”的政治制度,尊重東夷人的文化傳統,不強制推行周禮,讓東夷人和周人融為一個團結和睦的大家庭。這樣贏得了民心,又調動起齊民興齊建國的積極性。歷史證明,姜太公這種開明的政策促進了中原文化與東夷文化的大融合,為齊文化的振興奏響了凱歌,創立了改革開放、解放思想的先河。
太公主張治國安民用仁道,施仁政,重教化,因民俗,順民情。這充分體現了姜太公治政的出發點和歸宿都是為了愛民。姜太公的治國愛民思想,對后世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很多治國者都從姜太公的理論中挖掘和吸收了閃光點。
三、舉賢思想
姜太公最早開創了“尊賢尚功”的用人方略。“尊賢尚功”的意思就是尊重和任用賢能的人才,推重和崇尚功利、功業。《六韜?文韜》中《上賢》、《舉賢》兩篇,集中體現了姜太公的重賢、上賢、選賢、舉賢的賢明治國思想。《六韜·文韜·上賢》說:“得賢將者兵強國昌,不得賢將者,兵弱國亡。”太公認為上賢、舉賢,旨在重賢、用賢。如果上賢、舉賢而不用賢、重賢,亦只是有名無實,這種停留在表面上的東西,是不會獲得效果反而會亂的,甚至造成國家的危亡。《舉賢》篇中說,“舉賢而不用,是有舉賢之名,而無用賢之實也。君好用世俗之所譽,而不得真賢也”。太公尊重人才,重用人才。無論西周人或是土著東夷人,只要德才兼備,都可以得到提拔和重用。打破了西周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尊尊親親”的正統思想束縛,舉賢任能,唯才是舉。姜太公把人才的運用提升到事關國家興亡的高度。 太公提出了 “六守”、“六不用”的人才理論。所謂“六守”,即“仁、義、忠、信、勇、謀”,這是姜太公選拔人才的標準;所謂“六不用”,就是姜太公認為有六種人不可任用:奸佞之徒、詐取名譽的人、假公濟私者、互相拆臺者、結黨營私者、嫉賢妒能者;姜太公最早發現了人才運用的客觀規律,提出了人才考核使用的具體辦法,太公的“舉賢尚功”思想充滿了講求實際、重視實效、推重實業的務實精神,成就了興盛的齊國,也為后世子孫留下了優秀的傳統。
四、經濟思想
姜太公最早提出農工商“三寶”并重等一系列富民強國的經濟政策。《六韜·文韜·六守》載,文王曰:“敢問三寶?”太公曰:“大農、大工、大商,謂之三寶。農一其鄉則谷足,工一其鄉則器足,商一其鄉則貨足。三寶各安其處,民乃不慮。無亂其鄉,無亂其族。臣無富于君,都無大于國。六守長,則君昌;三寶完,則國安。” 《史記·貨殖列傳》載:“太公望封于營丘,地潟鹵而人民寡。”原來,齊都營丘一帶是一片荒涼的鹽堿地,物產不多,人口稀少,惡劣的自然條件不利于經濟的發展。但齊地靠近清河和濟水,兩河交匯入海處構成了天然的魚鹽產區,鹽堿地適合種桑麻,當地的紡織品早已聞名。太公因地制宜,制定了發揮當地資源優勢的方針政策,使齊國的絲麻紡織業、刺繡手工業發達興旺起來。同時,“通工商之業,便漁鹽之利。”開展了煮鹽、冶鐵、舟車兵器制造、養殖業等。農、工業的快速發展,帶來了商業的繁茂和財源廣開。 姜太公還在周朝為官時,就在日益頻繁的貨物交換的基礎上創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貨幣法——《九府圜法》,提出了他的貨幣政策。 九府指的是“掌財幣之官”,是西周掌管錢財的九個政府管理部門:太府、玉府、內府、、外府、泉府、天府、職內、職金、職幣。圜法,就是流通法,指的是貨幣制度。《周禮》載,“九府”之職能,就在于“通貨幣,易有無”。 《九府圜法》是一整套的貨幣制度,將常規貨幣分為輕重兩等,規定黃金方寸見方,重量1斤,為重幣,這里的“黃金”不是真金,而是銅;錢指輕幣,是外圓而內方的銅幣,重量以“銖”來計量;布帛寬2尺2寸為幅,長4丈為匹。這些貨幣互相配合使用,起到靈活調節的作用,保證了財貨的均衡流通。因為姜太公的生財之道,理財之策,是富民強國之道,為萬世治國興邦之正道,萬事不易之治道,故被稱為萬世法。
太公的思想謀略是春秋戰國時代的智慧峰巔,是世界思想史上光芒閃爍的盛世大典,是炎黃子孫為之驕傲自豪和傳承發揚的文化精髓。(張曰廣 梁梅霞)【原標題:探析姜太公的思想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