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小剛執導、劉震云編劇的電影《一九四二》正在熱映,長江文藝出版社趁熱打鐵推出原著《溫故一九四二》(完整版)。書中除收錄劉震云20年前所寫原著外,還配有其經過20余次修改的劇本定稿。昨日下午,《溫故一九四二》首發式在京召開,劉震云、馮小剛再次與媒體分享了書籍與電影背后的故事。
早在20年前,劉震云的調查體小說《溫故一九四二》就以走訪實錄和史料整理的形式,首次將1942年河南饑荒以文學形式呈現出來。上世紀90年代初,王朔把這本書推薦給馮小剛,馮小剛讀后“對本民族的認識產生了飛躍”,決定把小說改成電影。然而從小說出版到電影上映,竟走過了19年時間。
20年間,劉震云與馮小剛沿著當年災民逃荒的路再次走訪,最終以電影的形式還原了發生在我省的那場災難。此番推出的小說和電影劇本完整版,從災民、國民政府、美國、日本等多個角度,巨細無遺地鉤沉歷史縫隙,呈現災難中各社會階層的人性微光。新書中,馮小剛以劉震云老友和電影導演的身份作了一篇長序,追憶了自己與劉震云如何歷經19年時間把小說搬上銀幕的“不堪回首”的過程。
據悉,書中除劉震云20年前的原著外,還收有修改20多遍才確定的電影劇本定稿。書中保留了電影因片長所限和鏡頭畫面安排等諸多原因未能公映的內容,讀者不僅可更全面、宏觀地了解1942年中國錯綜復雜的時局,還能隨劉震云深入災難中更溫情、更殘酷,或更黑色幽默的細節。
談到小說和電影,劉震云表示,300萬人的災難如果被遺忘了,那這個民族有時候還不是個遺忘的民族,可能會是一個麻木的民族,《一九四二》的上映,使大家開始關注民族的記憶,因這個記憶,人們變得善良了,就是一件好事。“書和電影的區別主要就是長度,書里很從容很完整,一部電影的時間有限,有許多細節,如宗教這條線,就被剪得有頭沒尾的。”
首發式現場有記者問及《一九四二》的票房,馮小剛信心滿滿地表示:“這樣一部沒有娛樂性的嚴肅的電影,有這么好的票房(7天票房破2億元),我覺得隨著口碑的蔓延,這杯酒的度數,是逐漸上頭,它會使看的人越來越多。不管大家對這部電影是贊還是罵,大家因為它開始關注1942年的災難和難民,就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作者:王申【原標題:書比電影更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