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優秀青年演員崔玉萍相識,始于去年9月在上街鋁廠俱樂部觀看豫劇現代戲《鍘刀下的紅梅》。此時,以中國戲劇梅花獎“二度梅”獲得者王紅麗為團長的河南小皇后豫劇團,正在加工排練向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沖刺的《鍘刀下的紅梅》,崔玉萍扮演劇中的主要角色之一——劉胡蘭的祖母,她那聲情并茂的唱腔,形神兼備的表演,使我深深為之感動,也使觀看此劇的“精品工程”初評的專家們為之動容。
過去,我不熟悉崔玉萍,看了戲,很想知道這位優秀演員的來歷,因此,特意對她進行了采訪,接著又看了她幾場精彩的演出,使我對崔玉萍的印象逐漸明晰,當時,我最直接的感覺是,河南劇壇又出了一個好演員。
一雙會說話的大眼睛
崔玉萍是河南省溫縣人生于1966年。她和許多熱愛戲曲的女孩一樣,從小就想唱戲,八九歲時,上小學的崔玉萍只要聽見廣播喇叭里播出戲曲唱段,聽著聽著就會忘記回家,忘記吃飯。粉碎“四人幫”以后,溫縣經常放映豫劇電影片,《朝陽溝》,她不止一次跟隨大人步行十幾里跑到縣城去看這部優秀影片,遇到外地劇團來溫縣演出,這種看戲的機會更是不會放過。哥哥看她這么愛唱,10歲那年背著媽媽帶她去溫縣豫劇團報考。媽媽認為學戲太苦,堅決反對,但崔玉萍癡心不改,堅決要求學戲,媽媽拗不過女兒,只好成全她的心愿。崔玉萍12歲那年,溫縣戲校幾經篩選,使她名登“金榜”,圓了她想當演員的夢。
溫縣戲校是縣辦,但很正規。俗語說,名師出高徒,辦好戲校,優秀的師資是關鍵。戲校不惜重金,從劇團請來教學經驗豐富的老藝人,從唐山請來京劇界的技藝精湛的武功教練,還請來了曾經在香玉劇社工作過的見多識廣的藝術家擔任教師。老師們教戲,要求十分嚴格,學生們從武功的一招一式到唱腔的一板一眼,都必須做到一絲不茍、準確到位,而且堅持學習與演出結合,注重舞臺藝術實踐,正因為如此,崔玉萍這一屆的同學才出現了她和崔玉榮、原淑靜等這一批出色的演員。
剛進戲校之初,崔玉萍的嗓子并不好,一次早上吊弦時教唱腔的老師對她說,如果按嗓子的條件,戲校是不會錄取你的,多虧你長了一雙會說話的大眼睛,像個演員的料,才破格收你入學。你一定要刻苦學習,不要辜負師長們的期望。好嗓子不全是天生的,只要堅持苦練,有可能改變自身的不利條件。
老師一番語重心長的教誨,使崔玉萍恍然大悟。她知道,“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手、眼、身、法、步”,眼睛、眼神對一個演員來說,固然十分重要,但“唱、做、念、打”,唱劇首位,嗓子不好,怎么唱戲呢?
找到了自身學藝中存在的問題,性格倔強的崔玉萍就下定決心去突破它。從此,她開始了苦練嗓音的“長征”。白天,崔玉萍跑到人跡稀少的地方練發聲,晚上,她去到廣場哼腔彎,大嗓不好她練小嗓,真聲不好她練假聲,每天都把《花木蘭》、《朝陽溝》的全部唱段從頭到尾唱幾遍,長此以往,堅持不懈,她終于練出了一付高低適度、運用自如、真假聲結合的好嗓子。此時,老師給她分了行當,讓她主攻青衣、老旦。并說,你的聲腔比較適合學崔(蘭田)派,給了她一盤崔派優秀傳人張寶英演唱《桃花庵》的磁帶,崔玉萍如獲至寶,每天不厭其煩地反復跟著磁帶練習,刻苦努力的她倒背如流地學會了這部優秀的傳統戲,從這時開始,她與崔派藝術結下了不解之緣。
觀眾執意要看《桃花庵》
1987年,21歲的崔玉萍正式調入溫縣豫劇團任演員,她上演的第一個劇目、扮演的第一個角色就是《桃花庵》中一號人物竇氏。
《桃花庵》是一出流傳已久的傳統劇目,也是崔蘭田先生最具代表性的“看家戲”,崔蘭田的高徙、著名豫劇表演藝術家張寶英對此劇作了出色地繼承和發展。此劇具有一定的人民性,再加上情節曲折、人物典型、語言生動鮮活、鄉土氣息濃郁,因而流傳很廣。
上世紀六十年代,崔蘭田和她的合作者對《桃花庵》一劇進行了再創造,他們剔除了原劇中的糟粕,尊重觀眾的欣賞習慣,著力塑造竇氏、陳妙善這兩個善良的婦女的性格牲,描寫張才給她們帶來的悲劇命運。劇中突出表現竇、陳二人由怨恨到諒解,以至相互同情,反映了這兩個被欺騙的婦女惺惺相惜和認識上的改變,從而使主題鮮明,內容健康,體現了積極的反封建意蘊。同時,他們還把原來陳妙善的輕浮多情、以身相許,改為是張才對她的甜言蜜語和苦苦追求,才使他們茍合。對竇氏某些歹毒刁鉆的思想行為作了刪除,使這兩個典型人物更加合理。
崔玉萍剛演出《桃花庵》時,年方21歲,對上竇氏的思想內涵,并無深刻的理解,她完全是按照張寶英的表演唱腔“照貓畫虎”地托了下來。因為表演真切、唱腔優美、扮相俊麗、做戲大方,深受各地觀眾的歡迎。
有一次,崔玉萍所在的溫縣豫劇團到臨近的沁陽縣演出,一天下午定的戲碼是她主演的《桃花庵》,崔玉萍由于感冒引起嗓音沙啞,臨時改為演出《打碗記》。這出戲當然也是好戲,但觀眾不認可,當《打碗記》演到第三場時,下面觀眾齊聲喧嚷:“看《桃花庵》,看《桃花庵》!”團長上臺解釋,說扮演竇氏的演員嗓子啞了,請大家原諒,《打碗記》又繼續開演,剛演了半場,觀眾又大聲喊叫要看《桃花庵》。崔玉萍上臺向觀眾說明嗓子失音的情況,許多戲迷說,沒有高音就低音唱,演《桃花庵》!崔玉萍感到觀眾這么喜歡崔派戲,而且對她如此愛護,二話沒說,回到后臺,一下往嘴里送進5片給嗓子消炎的“地塞米松”,急忙化妝,默默溫戲,不到30分鐘,隨著一陣舒緩、悠揚的音樂“過門”崔玉萍扮演的竇氏款款從幕后走出,一曲“九盡春回杏花開,鴻雁兒飛去紫燕來”的【慢二八】沒有唱完,臺下便爆發出了熱烈的掌聲。
真誠感動了張寶英
廣大觀眾對崔派藝術的熱愛,更加堅定了崔玉萍學演崔派劇目的決心和信心。接著,團里決定排演崔派名劇《賣苗郎》,崔玉萍扮演一號人物柳迎春,她仍是跟著錄音機學張寶英的唱腔。后來買到了《賣苗郎》的光盤,能看到張寶英扮演柳迎春的舞臺形象,張老師那沁人肺腑的唱腔,細致入微的表演,使崔玉萍深受震撼,為之陶醉,她萌生了一個念頭,一定要見到張寶英老師,當面向她請教。但是,怎樣才能見到她仰慕多年的張寶英老師呢?沒有張老師的電話,就打114查詢,查詢臺總共給她提供了14個名叫張寶英的電話,一一打過,都不是安陽市豫劇團的演員張寶英。焦急中的崔玉萍想到,劇團不是歸文化局管嗎,她從安陽市文化局終于問清楚了已經擔任安陽市文化藝術學校校長張寶英辦公室的電話。這時,崔玉萍卻猶豫起來了,她想,張老師那么忙,和我素不相識,會不會不予理睬,該給她說些什么呢?一心想見到張寶英的崔玉萍又想到,如果自己沒有勇氣、沒有闖勁兒,那就什么事情也辦不成,想到這里,她用顫抖的手指撥通了張寶英的電話,當耳機里傳來了“我是張寶英”的聲音時,激動的崔玉萍把早已想好的話像背戲詞似的一口氣說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