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名人名家 >> 瀏覽相關信息
精彩推薦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英雄土壤育英雄——訪《英雄兒女》編劇毛烽

2013/7/15 14:46:32 點擊數: 【字體:

英雄土壤育英雄——訪《英雄兒女》編劇毛烽
毛烽近照
英雄土壤育英雄——訪《英雄兒女》編劇毛烽
赴朝前與愛人寧敏合影

【毛烽】河南省武陟縣人,1923年12月出生,1938年1月入伍,1939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文工團副團長、軍政治部秘書科科長、總政文藝處處長、思茅軍分區副政委、昆明軍區政治部文化部部長等職,副軍職待遇。戰爭年代,曾編寫《為誰打天下》、《殺敵立功》等劇目,解放后曾創作《黑山阻擊戰》、《英雄兒女》等劇本,1983年7月離養后,積極投身關心下一代活動,為培養教育青少年做出了突出貢獻。先后被沈陽軍區、總部評為優秀共產黨員、先進離休干部、離休干部標兵;被國家民政部等7部委授予“老有所為金榜獎”。
    “全面地、完整地再現生活的原貌,極為逼真地反映社會生活,是電影有別于其它藝術的重要特性,恰緣于此,影片《英雄兒女》使無數觀眾為之傾倒。”在沈司某干休所副所長夏維福的相助下,86歲依舊筆耕不輟的毛烽,剛一見面便依約向筆者講述了影片中幾位主要人物的生活原型及幕后故事——
    20世紀50年代,為了宣傳志愿軍的英雄事跡,鼓舞全國人民獻身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宣部等部門決定拍一部志愿軍戰士英勇獻身精神的影片,當時任文化部副部長的夏衍,將巴金創作的反映抗美援朝親情的短篇小說《團圓》(1961年8月《上海文學》)推薦給長春電影制片廠,并責成將它改編為電影。

    導演武兆堤接受了這個任務。他看完了登在《人民文學》上的稿子《團圓》,感到確是一個好本子,但要將不到二萬多字的短篇小說改編成電影,卻決非易事。于是,武兆堤想起我這個抗大時期的老同學。當時,我在總政任副主任傅鐘將軍的秘書,武兆堤找到我說:“這改編的事就得找你了,你在朝鮮戰場生活戰斗了五六年,有著跟小說里同樣的經歷,小說《團圓》太簡單了,必須要有大量的素材來充實它。”

    我推脫說:“沒有寫電影劇本的經驗。”“還要啥經驗?你在朝鮮戰場上,有那么多的經歷和故事,如能融入劇本里,就是最好的經驗!”見實在拗不過武兆堤,我就接受了這個工作,和武兆堤一起廢寢忘食、徹夜筆耕了20多天,終于將劇的雛形框架搭了起來。一番反復斟酌后,總感覺還不夠味,沒有把主題表達出來,特別是主人公的塑造,缺乏鮮明的個性。

    怎樣才能更生動地體現出志愿軍英雄與敵人浴血奮戰、英勇頑強的精神呢?當然是以推出的現有典型為好,可是小說里根本沒有這樣一個人,況且,在英雄的典型當中,已有了堵槍眼的黃繼光、炸碉堡的董存瑞、烈火中的邱少云……幾經思量,所有的構思均不理想,仍尚需調整。一天,我突然想起了在朝鮮戰場上保留過兩個厚厚的《志愿軍一日》記錄本。

    它可不是普通的記錄本,而是前線戰士親手記錄的真人真事,共有上千篇日記。我興奮地從箱子里翻了出來,細細地翻閱品讀,里面有:418團戰士騰桂橋,拉響爆破筒與20多個美國鬼子同歸于盡;422團連長揚寶山,抱起大石頭與美國兵同歸于盡;422團一位43歲的老連長,在彈盡糧絕的情況下,握著兩棵手榴彈沖入敵群與敵人同歸于盡;415團在朔寧前線戰斗中,涌現了25位與敵人同歸于盡的英雄,特別是步話機員王樹昌的壯舉,深深地感動了我。

    激戰中,王樹昌被派去參加281.1高地東山腿的爭奪戰。經過一整夜的戰斗,整連官兵全部犧牲,陣地上只剩下他一個人,他不斷用沙啞的聲音呼喚炮火支援,從早晨到中午,有時來不及調炮,他就跳出去,用手榴彈阻擊敵人。戰斗到了12時,敵人從三面包抄上來,密密麻麻的向王樹昌逼近,他連續呼叫我軍炮火:“快打周圍50公尺!打30公尺!打20公尺!”,團長孫斌急切問他:“你在什么位置,有何危險?”他莊嚴急切地呼喊:“別顧我,向我開炮!為了勝利,向我開炮!向我開炮……”

    最后,他高喊;“首長同志,親愛的戰友,再見啦……”接著,拉響了手榴彈,沖入成群的敵人,同魔鬼同歸于盡。讀此,片中王成的形象瞬間脫穎而出——從呼叫炮火支援,直至與敵人同歸于盡的情節,不加任何虛構,把王樹昌的事跡搬上銀幕即可。所不同的是,僅僅把王樹昌的手榴彈換成了王成的爆破筒。對于影片文工團員王芳的形象,我是不陌生的,我愛人寧敏就是文工團員,文工團的生活,我是熟悉的,象王芳歌唱炊事員的臨場采訪、現場演唱,或行軍途中的呱噠板宣傳,都是朝鮮戰場宣傳鼓動工作的真實再現。

    影片中的政治部主任王東的形象,是我最熟悉的人物。我在朝鮮戰場的三年里,基本都在軍政治部機關工作,影片中王主任的工作環境、戰爭生活、習慣動態,以及他在戰斗中的指揮若定、沉著剛毅我都再熟悉不過,他所表現的父女之情、戰友之情、階級之情,正是我親歷和見證的。我接待過祖國慰問團,當過慰問團長和郭沫若的臨時秘書,見證了志愿軍與祖國親人之情,親歷了中朝軍民之間的生死與共、血肉相連的深情厚意。

    整個創作過程中,朝鮮前線的一幕幕真實生活,叩擊著我的心靈,有時寫著寫著便不由自主地一任淚水汩汩而流……歷時28天,總計3萬字的電影劇本《英雄兒女》終于象足月的嬰兒誕生了。很快,劇本轉到了文化部,夏衍指示電影局主管領導:“重點拍好這部影片,膠片要用從英國進口的。”同時,劇本也送到了遠在上海的巴金手里。巴金看后,表示同意將它拍成電影。

    接下來是電影主題歌曲的創作,我和武兆堤分頭寫,然后再一起碰,幾次易稿都不滿意,總感到詞寫的太實、太白、不深。武兆堤說:“我去找一下長春師大的教授公木,他很有水平,寫過不少的歌詞,何不請他來幫忙?”武兆堤跟公木一說,公木欣然接應允了,僅用一天就完成了歌詞的改寫,從長春寄到北戴河。我倆一看,真不愧是著名詞作家,寫的真誠、深邃、浪漫。木公在信中附言:“是劇本啟發了我的靈感,是劇本的人物催生了歌詞的生動。”

    隨后,公木又找長影的著名作曲家劉熾譜了曲。從此,《英雄贊歌》激昂旋律很快傳遍了祖國的大江南北,就連日理萬機的周恩來總理,也在百忙中觀看了這部影片。一天晚上,當時在文化部和中國作協任職的劉白羽,接到周總理打來的電話,周總理說:“我想,作家一定要到火熱的斗爭中去……你們不是到了火熱的斗爭中寫出了新的作品嗎?巴金帶了頭,他到了抗美援朝戰場,深入生活,很好嘛!寫出了《英雄兒女》那樣好的作品”。

    “文革”期間,《英雄兒女》被禁演,我也因此被關押,囚禁了一年零八天,但我堅信,這部影片沒有錯,我堅信,一名共產黨員要為捍衛真理而斗爭,這就是我的信念和意志,我無怨無悔!讓我欣慰的是,在那個年代,是周恩來總理點出要放映四部影片:首先就是《英雄兒女》、《打擊侵略者》、《鐵道衛士》、《奇襲》,后又得到毛澤東主席的獲準。

    朝鮮停戰后,我被調到了總政治部文化部,后任昆明軍區文化部部長。1985年離休進干休所,我的晚年生活很豐富,擔任300多個單位名譽校長、德育老師、客座教授、校外輔導員、名義指導員等職務,累計作傳統報告1000多場。能參與《英雄兒女》的編劇是我的幸運,我要象影片中王成說的那樣:“活著就要象條龍,不能象條蟲!”朱磊 翁愛華 文/圖【原標題:英雄土壤育英雄——訪《英雄兒女》編劇毛烽】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中國軍網 2009-11-23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楊 晶:我與文學有個約定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新浪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