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偉大的部落首領,一段驚心的史前文明。
顓頊帝,懿濟圣母昌樸之子。前承炎黃、后啟堯舜,他創制九州,定下四季和二十四節氣,被后世推崇為“歷宗”;身為一代部落聯盟首領,他開疆拓土,南征北戰,與黃帝、帝嚳、堯、舜一起,被古代歷史學家尊為“五帝”。
龍山文化時期,處于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這個距今約4350─3950年,分布于黃河中下游的山東、河南、山西、陜西等省份的古老文化,緊緊承載著顓頊帝生活時期的傳奇歷史。
“對于懿濟圣母文化游覽廣場的設計,我們依照地形,自低至高將其分為三個平臺即三個游覽區,分別是:玄帝神跡,圣祭神壇和上古神話”,景區負責人張平鴿介紹說,“第一平臺即‘玄帝神跡景區’,就是通過對顓頊帝事跡的講述,全面展示龍山文化這段史前時期的社會圖景,從而循序漸進地奠定‘圣母’在朝圣者心中的神圣地位,增強感召力。”
懿濟圣母和顓頊帝的時代早已成為古老的傳說,但華夏文明的血脈卻依然在這片土地上靜靜地傳承著。
華夏圖騰柱廣場
這是龍山文化時期雕刻藝術的標志。
華夏圖騰柱廣場,位于第一平臺的中心位置,其平面為正八邊形,象征八方,內切圓直徑為30米。廣場中心豎立有一根直徑1.2米,高8.45米的華夏圖騰柱,八方有八個石雕球,象征奠定華夏根基的八方九州,暗喻了顓頊帝開疆拓土,統一天下的豐功偉績。
華夏圖騰柱是以早期龍圖騰、饕餮紋圖案為參考,做出的具有早期紋飾色彩的深浮雕立柱。圖騰中龍的形象抽象、概括,有別于一般的新石器晚期龍的造型。主體龍身周圍可添加云紋、回紋,作為填充紋樣。龍的造型寧方勿圓,風格古拙,頗具特色。
圖騰柱八方的八個圖騰球分別雕刻鳥紋、牛紋、龜紋、馬紋、羊紋、象紋、蛇紋、虎紋,每個球雕刻一種動物圖騰形象,象征不同的部族及地域,動物紋樣周圍可填充云紋、回紋及草紋等紋樣。這一組景觀充分顯示了龍山文化的藝術風格。
北斗七君陣
傳說,顓頊是黃帝的孫子,因為他最初建國于高陽(今河北省保定市東南),故又稱其為高陽氏。顓頊擅用謀略,見多識廣,尤其善于利用鬼神迷信來管制部族成員,在群眾中有很高的威信。相傳,顓頊視察過許多地方,北到今河北一帶,南至五嶺以南,西達今甘肅一帶,東抵東海中的一些島嶼。他所到之處,不僅受到當地人們的熱烈歡迎,甚至連動物也搖動著尾巴,樹木也擺動著枝葉來歡迎他。
位于第一平臺南側空地上的北斗七君陣,就記錄著顓頊帝的功績。
北斗七君陣的平面布局為北斗七星圖案,斗柄向西。每顆星的對應位置上都豎立著該星所對應的神像,用以表現顓頊帝觀測星象,制定歷法,促進農業生產的偉大貢獻。神奇的是,在平面上看,北斗七君陣與華夏圖騰柱所形成的關系,正好對應太空中北斗七星與北極星的關系,這就印證了顓頊帝居于“北冥之地”即北極星的神話傳說。
共工氏怒撞不周山
位于第一平臺的東北角,有三座巨大的石山。關于這三座石山,有著一個驚心動魄的故事。
相傳與顓頊同時,在今河南省北部地區有個部落,其部落領袖叫做共工氏。共工氏姓姜,是炎帝的后代。傳說他是人首蛇身,長著滿頭紅發,他的坐騎是兩條龍。那時的人們過著刀耕火種的生活,農業生產是他們的命脈。作為一方部落的首領,共工氏對農耕十分重視,尤其精通水利,發明了筑堤蓄水的辦法。這一發明,極大提高了土地的生產能力和穩定性。因此,共工氏被認為是神農氏之后,又一個為農業生產發展做出過巨大貢獻的人。
另外,共工氏有一個兒子,名叫后土,對于農業也很有研究。為了發展農業生產,父子二人考察了我國古代九個州(分別是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的土地情況,他們發現有的地方地勢太高,田地無法用水灌溉;有的地方地勢又太低,容易被淹。因此,共工氏制訂了一個計劃:把高地削平,低地墊高。他認為挖下高地的土,填在低洼的地方,就可以在更多的土地上種莊稼,更好地發展農業生產。
但這一計劃卻遭到了顓頊帝的阻撓。他認為,這是共工氏借用平整土地來收買人心,搶奪其部落領導權的伎倆。于是,顓頊帝與共工氏之間的爭斗隨即展開。
顓頊帝利用當時人們的迷信心理,宣揚鬼神之事。沒有科學知識的人們,因為害怕共工氏一旦把土地填平,真的會觸怒鬼神,引來災難,于是紛紛站到了顓頊帝一邊。盡管如此,共工氏并沒有放棄。他認為平整土地一定會造福天下蒼生,既然顓頊帝不理解,人們不支持,他決定用自己的生命來實現理想。一日,為了把不周山(今昆侖山)的峰頂撞下來,填平山邊的洼地,共工氏竟駕起飛龍,來到半空,撞向怪石嶙峋、高聳入云的不周山。
驚天巨響。霎時間,不周山被攔腰折斷,山體轟然倒塌。頃刻間,天崩地裂。這之后,天地之間也發生了巨變:斗轉星移,日月變位;山川移動,河川變流。原來,這不周山是天地之間的支柱,天柱折斷了,系著大地的繩子也就崩斷了。于是,天空向西北方向傾倒,大地向東南方向塌陷,日月星辰東升西落,大江大河一路向東,奔流入海。江河流經我國北方,沖刷出的大片平原,也成為了中華文明的發源地。
共工氏的英勇行為得到了人們的欽佩和尊敬。在他死后,人們奉他為“水神”(即司水利之神),他的兒子后土被人們奉為“社神”(即土地神),后來人們發誓時通常所說的“皇天后土在上”,即起源于此。
《淮南子·天文訓》中有“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的記載;《淮南子·本經訓》中有“共工水官名,柏有之后,顓頊為黃帝之后,實際二人為爭權奪勢而發生戰爭。”的記載。
唐代詩人胡曾在《不周山》一詩中寫道:“共工爭帝力窮秋,因此捐生觸周山”。
今天的不周山,山色赤紅,石崖斷裂,褶皺紋狀,撞斷之形隨處可見。這樣一個古老的傳說,仍然在這里世世代代流傳著。
共工氏一怒撞山,天崩地裂。女媧不得不取石補天以重新穩定宇宙萬物的秩序,“女媧補天”的故事亦由此而發端。
“為了紀念和保留這個神話故事,我們把這三座由于地層結構原因而保留下來的石山,設計成當年共工氏怒撞不周山后,崩落于此地的飛來神石。”導游介紹說。
另據導游介紹,石山上雕刻的早期象形文字及巖畫類紋飾,代表了先民在此居住的歷史之長久。同時,通過雕刻篆書字體的“仙山遺脈”和行書字體的“亙古神石”來證明這些石雕紋飾被歷代名人所贊頌,間接證明這些紋飾雕刻的歷史之久遠。
不周隕將亭
第一平臺的西北角,一座東西長23.32米,南北寬13米的亭子與東北角上的“飛來神石”遙相呼應,共同再現著顓頊帝時期的社會圖景和文化傳承。
不周隕將亭,在原建的蚩尤亭基礎上重新定位命題。亭子分為東西兩部分,西邊四周墻壁上雕刻著主題浮雕,分別講述了“顓頊借神通”、“大戰共工氏”、“怒撞不周山”、“女媧氏補天”等神話故事,并在場地中央設置了“不周遺骨”的主題雕塑,用戰車、甲胄、兵器等殘跡組合來表現當年這場戰役的壯烈;東邊則豎立著共工氏雕像,紀念這位被尊為“水神”的偉大先祖!鰪垖帯驹瓨祟}:顓頊時代的文化血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