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多年在外漂泊的河南人,我深切地感受到了家鄉近年來令人心動的變化,河南是個好地方。”4月25日,記者見到了臺籍女博士趙玉芬,未等發問,這位中國科學院院士便大談起自己的感受。
從她的簡歷中,我們不難讀出她的忙碌與收獲:1979年,回到祖國,成為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的一名研究人員;1988年,轉赴北京清華大學擔任教授;1991年,以大量實驗結果和嚴密的理論證明,氨基酸和磷的化合物——磷酰化氨基酸,是生命起源的種子,并提出磷元素是生命活動的調控中心的學說,引起國內外學術界的廣泛關注;1991年當選為中科院院士,成為當時中科院最年輕的女院士;1995年,當選為俄羅斯國際科學院外籍院士;2000年,任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教授;2001年,成為鄭州大學雙聘院士。
成為鄭大的雙聘院士后,在河南省政府的支持下,趙玉芬主持建立了河南省化學生物重點實驗室,她說,自己有信心把這個實驗室建成具有國際水平的實驗室。
這期間,她還為鄭大培養了一批“博士后媽媽”,每一個研究周期,她們都能在國際化學刊物上發表論文10~20篇。
“能夠受邀回家鄉觀摩中博會,真是太讓人高興了。”趙玉芬院士快人快語道:“舉辦中部博覽會,為中部地區乃至全國各省的發展都提供一個重要的合作與交流的平臺;中博會也是一個宣傳河南、擴大河南對外影響的重要機會。”
她透露,自己此次回河南,還有一個重要使命,就是要盡地主之誼,把受邀請參加這次盛會的5位外國科學家親自領進“家門”。她與他們一同參加了剛剛在廈門舉行的第17屆磷化學世界大會,是十分要好的朋友。
趙玉芬院士還告訴記者:“幾個老外同行沒來過河南,下了飛機這一路走過,全都傻了,一個勁兒豎起大拇指連聲說河南太棒了。我就在一旁偷著樂呀,心里說,讓你們興奮的還在后頭呢。”說到這里,她得意地笑了。□本報記者王 暉/文【原標題:“河南是個好地方”——訪中國科學院院士趙玉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