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玉芬是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廈門大學化學系教授。接觸過趙玉芬的人是這樣評價她的:一位為生命起舞的女科學家。因為是她發現了生命起源的種子,為生命科學研究的前沿領域帶來了突破性進展;是她提出了建設“海峽化學生物科技帶”的構想,為廈門建設海灣型城市的藍圖增添了一筆亮色……
趙玉芬院士不愧是一位在不停地為生命起舞的人。當我們在廈門撥通了她的電話時,她的聲音聽起來很遙遠,原來她正在新疆伊犁的一個小鎮上進行科學考察。
趙玉芬從小生長在臺灣,1971年新竹清華大學畢業后,考取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也是楊振寧教授所在的學校)留學深造,1975年獲化學博士學位并開始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79年,當時正值中國改革開放的初期,當中國的學子們滿懷憧憬紛紛踏上美國的土地時,趙玉芬卻毅然回到了祖國。
求學之路
當初,的確有許多人不理解,趙玉芬為什么會舍棄在美國她已經奮斗了8年的事業以及那里優越的生活條件和工作環境,而回到了當時還非常落后的中國來。趙玉芬卻說:“我是中國人,回到自己的祖國為自己的同胞服務,這是很自然的事兒”。她說得很自然、很輕松,然而在這“很自然、很輕松”的背后卻有著一段不平常的心路歷程。
趙玉芬出生在臺灣彰化農村一個普通人家,兄弟姐妹六個,她排行老大,加上父母全家8口人擠在一家祠堂的兩間小小的廂房里,過著艱苦的日子。在趙玉芬17歲那年,父親不幸病逝。從此母親獨自擔起了撫養六個孩子的重任。母親含辛茹苦不停地打工賺錢,供孩子們生活、讀書。并使他們兄弟姐妹六人都讀完了大學。為了省錢,趙玉芬小時候經常光著腳走二十幾分鐘的路去上學,回來后就幫著母親照顧弟妹。由于生活的艱辛,母親常對趙玉芬說:將來一定要學一個有用的專業,一個能直接創造財富的專業。
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臺灣也曾涌起了一股出國留學熱,有條件的家庭都紛紛把自己的子女送到歐美等一些國家去留學。而這些對于家境貧寒的趙玉芬來說簡直是想也不敢想的事,她只有努力地讀書。
1971年,23歲的趙玉芬完成了新竹清華大學的大學學業,并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瘜W專業的研究生,還獲得了高額獎學金。然而,當拿到從美國寄來的入學通知書時,全家人卻為湊不齊買機票的錢而犯愁。后來,有人為趙玉芬出了一個迫不得已的主意,讓她把美國的獎學金證書作為證明,到美國后每月償還航空公司30美元。于是,趙玉芬幸運地拿到了美國的機票。
臨別時,母親落淚了,母親知道,女兒這一走不是去臺北或高雄,而是去遙遠的美國,這可不是三年五載能回得來的。母親含著眼淚對她說:“玉芬,媽媽養活了你二十多年,你這一走是不是就不回來了?……”望著母親含淚的雙眼,望著母親日
漸蒼老的面容,離別之愁讓趙玉芬幾乎無法邁開腳步。她安慰著母親說:“媽媽您放心,我一定會回來的。”然而,沒有想到的是這一別竟然是她和母親的最后的訣別,這一走就是25年。
在美國,趙玉芬由于學習成績優異,取得了直接攻讀博士的資格,1975年她獲得了博士學位,以后又在石溪分校和紐約大學化學系進行博士后研究工作,這一時期,為她的事業和未來成就打下了深厚的基礎。實際上,從離開臺灣的那一刻起,趙玉芬就已經認定:化學是實用科學,學成之后一定要為自己的同胞做點事,為社會創造財富。
尋根之旅
在美國留學期間,有這樣兩件事對趙玉芬的人生經歷產生了重大影響。
1971年,也就是趙玉芬剛剛來到美國的時候,美籍華人楊振寧教授回到石溪分校作了一次有關中國見聞的演講。楊振寧教授在演講中介紹了祖國的情況,祖國的風光,談到了兒時清華園的志誠小學,談到了西南聯大,談到了祖國大陸的科學家還在進行著科學研究工作……還有中國的最新考古發現,并為大家展示了一枚出土的銅鏡……對于臺灣的留學生來說,這還是第一次聽到有關祖國的消息,這些信息在留美學生中激起了波瀾。趙玉芬也不例外,她感受到與祖國的距離在拉近,祖國是值得親近的……
1972年,中國一個科學家代表團訪問美國,來到了石溪分校,趙玉芬作為臺灣留學生的代表向代表團團長、中國生命科學界元老貝時璋教授獻花。這是趙玉芬有生以來第一次與大陸同胞如此近距離的接觸。“祖國”這個曾經陌生而遙遠的字眼,一下子變得如此地真實親切。
趙玉芬的祖籍是河南省,她的父母都是河南淇縣人。在美國,趙玉芬經多方打聽、聯系,在1978年終于得到了老家的消息,一封來自河南淇縣的家書,勾起了趙玉芬的思鄉情懷。“回老家”一個強烈的念頭涌上她的心頭:“我要回老家,我要去尋根,我要去替父母圓他們二十多年一直未了的心愿。”
也就在同年的夏天,趙玉芬終于回到了夢魂牽繞的故鄉———河南淇縣。九十多歲的外公是前清的秀才,見到外孫女回來高興得當場揮毫潑墨———“為人民服務思想好,外孫女如今回家鄉。”多么樸實的語言。在老家,趙玉芬見到了自己的外公、外婆,叔叔、舅舅,阿姨、姑姑,還看到了一只當年爸爸親自為過世的爺爺、奶奶燒制的瓷盤畫像。此刻,趙玉芬頓時感悟到:這里就是她的生命發祥地,這兒就是她的祖國!她的生命之火將為這塊土地而燃燒。
此次回國,趙玉芬不僅看望了自己的親人,還考察了一些大陸的高校和科研機構。
第二年,也就是1979年,趙玉芬終于放棄了美國,告別了石溪分校,告別了導師回到了祖國。而此時的趙玉芬已經在化學生物研究領域中顯示出了不可多得的潛質和科學素養。在與導師夏皮洛教授告別時,這位世界著名核酸化學家不無遺憾地說:“C h in e se ga in,Am e r i-can lo ss.你的決定很勇敢,但你的回去是我們美國人的損失。”
生命之舞
夏皮洛教授的遺憾不無道理。1991年,趙玉芬以大量實驗結果和嚴密的理論證明:氨基酸和磷的化合物———磷;被幔巧鹪吹姆N子,并提出磷元素是生命活動的調控中心。通俗地說,這種磷;被峥梢酝瑫r產生蛋白質和核酸,蛋白質是實現生命功能的物質,核酸承載著遺傳基因,它們共同組成了生命的基礎。這個多少年來人們一直在爭論不休的“是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科學難題終于得到了破解,這使得生命科學研究的前沿領域出現了重大突破。與此同時,趙玉芬還取得了十余項相關領域研究的科研成果。在回國的20多年時間里,她所從事的科學研究事業在不斷取得新的進展,并先后在國內外發表了140多篇重要的科學論文。1991年,43歲的趙玉芬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是當時最年輕的女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