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底,趙玉芬來到了廈門大學。此時,她的心中已經裝著一個宏偉的計劃。
作為全國政協委員,在2002年的全國政協會議上,趙玉芬院士提出了:以廈門市為中心,建設“海峽化學生物科技帶”的提案。這一提案得到了國家科技部、教育部、福建省和廈門市以及臺灣化學生物界和相關企業界、海外留學生、校友等多方的關注和響應。
而趙玉芬的這一想法,則是受美國圣地亞哥模式的啟發,圣地亞哥是美國的一座城市,在這里有一所重要的大學———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和幾個從事化學生物研究的科研機構。正是這所大學、這幾個研究機構及良好的科研產業轉化模式,吸引了一大批科學家和創業者來這里投身創業。他們以最快的速度推動科研成果的產業化,從而帶動了地方經濟的飛速發展。僅2000年,圣地亞哥的400個化學生物科技產業就為當地帶來了233億美元的市場價值、35000個就業機會,并同時帶動了通訊和軟件業的發展,以驚人的速度成就了一個新的科學硅谷。這就是所謂的圣地亞哥神話。
趙玉芬分析認為,在福建的兩院院士中,大多數是從事化學生物研究工作的。福州的微生物技術走在全國的前列,廈門大學有化學化工學院這樣一流的學科群體,有生命科學、海洋科學、醫學科學等生物科技資源。如果將廈門、福州的科研力量聯合起來,那就代表著國內化學生物的最高水平,其發展潛力是無可限量的。此外與廈門僅一水之隔的臺灣
也擁有一批化學生物領域里的科研精英,有豐厚的科技、產業、資金資源。如果能在廈門建設一個高水平的硬件科技平臺,吸引大批科學家前來創業;如能很好地利用廈門的地域優勢,將兩岸的科研力量團結起來,吸引投資、帶動產業,拉動當地經濟發展,促進東南沿海經濟和兩岸經濟的共同發展,進而輻射東南亞……建設海峽化學生物科技帶的構想并不遙遠,趙玉芬認為我們有這樣的條件。
如今在各界的支持下,這一構想的實現正在一步步向前推進。趙玉芬也將自己的全部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對科學事業的孜孜追求中。來到廈門大學的近3年時間里,在基地建設、科研、教學及科研成果產業化方面趙玉芬院士做了大量的工作。在省市政府、廈門大學的支持下,趙玉芬組織并先后向福建省和教育部申辦了兩個有關化學生物及醫藥研究的重點實驗室;培養著一批化學生物領域的博碩士科研人才;承擔了福建省有關環境保護和藥物開發及抗病毒抗腫瘤藥物設計研究等兩個重點科研項目。在科研成果產業化方面,趙玉芬帶著她在廈門大學的科研小組經過3年的攻關,并與企業聯手,成功地完成了生物醫藥———丙谷二肽合成的中試過程,并為這一全新的合成方法申請了中國和國際專利,為這一成果順利實現產業化鋪平了道路。
丙谷二肽是一種營養藥物,對處于生命危急時刻的病人起著重要作用,及時補充丙谷二肽,可以顯著縮短病人治療和恢復的時間。丙谷二肽在歐美等國已經普遍應用,而目前在我國只能依靠進口,價格昂貴。從它的市場前景來看,丙谷二肽其藥用價值的特殊性,就像生理鹽水、葡萄糖一樣,將成為救護病人的必需品。其市場價值不可限量。
除了工作,趙玉芬對生活的要求極其簡單、儉樸。對于她來說,節假日已經成為了生活中的奢侈品。學校門口的快餐店幾乎成了她常去的地方。
據趙玉芬的一位學生說:“趙老師對我們非常關心、非常愛護,誰有困難她都會主動幫助。有一位來自云南的研究生,父親患了癌癥,家里為給父親治病幾乎花光了所有的積蓄。趙老師知道后,主動拿出2600元給這位學生帶給父親治病,還交代助理打電話給在北京的保姆,讓她買藥寄去云南。平時,趙老師怕我們生病,經常買些常用藥備在實驗室里。每次出外考察或參加學術會議回來,趙老師都忘不了買些好吃的帶給我們……如同母親對待自己的孩子一般”。
在學術方面,趙玉芬非常懂得尊重別人,特別是對年輕教師和初出茅廬的青年學生。在一些學術活動中,她總是首先把自己的年輕助手和學生介紹給大家,鼓勵他們,給他們信心。
為了科學研究,她經常深入實地考察調研;為了一次成功的合作,趙玉芬不辭辛勞地奔走。她還經常利用午休時間為學生修改論文、上網查找文獻資料,了解最新科研動態……如同一臺不知疲倦的機器,不停地運轉著。
趙玉芬這樣歸納自己的人生軌跡,她說:“臺灣孕育了我這顆種子,美國是我萌芽的地方,祖國是我生命的根。”【原標題:趙玉芬:為生命起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