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名人名家 >> 瀏覽相關信息

梁曉天:漫漫歸程路

2013/7/17 17:24:21 點擊數: 【字體:

梁曉天:漫漫歸程路
1952年梁曉天在哈佛大學做博士后時留影。

    50年代初,一個中國留學生站在大洋彼岸,遙望祖國,湛藍的海水載滿了他思鄉之情。然而他卻有家不能歸,美國當局的無理阻撓讓他憤然拿起筆,疾書一封致總統的公開信,討回他愛國的權利。

  90年代初,一位老者走上領獎臺,接過衛生部長手中的那張“首屆中國醫學科學獎”證書,激動的心情難以平靜。這是祖國對一個在醫藥科研戰線上默默耕耘一輩子,為國家做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的最高褒獎——他,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梁曉天。

  風雨五十年,歲月將一個英姿勃發的年輕人磨勵成一位滄桑睿智的老者,歷史記錄了他走過的每一步人生腳印,始終未變的是他心中的那兩個字——“愛國”,一種人生之最樸素的情感。

   致美國總統的一封公開信

  梁曉天出生于1923年7月28日,家鄉在河南舞陽的農村。

  1946年梁曉天從重慶中央大學化學工程系畢業,兩年后獲取了赴美留學的機會,此時他剛剛結婚不久,兒女情長并沒有羈絆住他求學的腳步,一想到將來可以用自己的所學醫活祖國歷經戰亂的創傷,梁曉天就會感到無比欣慰。

  1948年2月,梁曉天告別了故土,踏上了求學之路。1952年,梁曉天完成學業獲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有機化學博士學位。此時的梁曉天躊躇滿志。而新中國的成立,更令他激動不已,恨不得馬上飛回自己多災多難的祖國,回到那四年來讓他魂牽夢繞的故鄉……

  天有不測風云,正當梁曉天憧憬美好未來的時候,卷入朝鮮戰爭的美國當局出于自身利益考慮作出了凡從事理、工、農、醫方面研究的中國留學生一律不準離開美國國境的規定,甚至連加拿大也不能去。這個消息不啻為晴天霹靂,在中國留學生中迅速傳播開來。當時,中美尚未建交,無法通過外交途徑解決回國問題,迫于美方的壓力,留學生們只好耐心地等待。梁曉天也同大家一樣,在哈佛大學找到一份做博士后研究員的工作,一邊工作一邊期待回國機會的到來,帶著對祖國的熱愛,帶著對親人的眷戀,從此他踏上了漫漫歸國之路。

  1953年美國在板門店認了輸。聞聽此訊,梁曉天立即辭去哈佛大學的工作,積極爭取離境。他準備動身去英國找工作,希望能輾轉從那里取道回國。當時梁曉天手拿的是國民黨當局簽發的護照,而英政府已承認新中國的合法地位,因此要求持國民黨簽發護照者必須找到一個第三國為其擔保方可批準入境。而這個第三國能保證持用護照者來后定居美國自由。為了達到回國的目的,面對苛刻的條件,梁曉天沒有退縮,他找到南美洲的巴西移民局協商此事,獲得同意,英國方面也承諾放行,回國的期望即將成為現實。美國移民局卻拒絕受理,美國政府的蠻橫行徑深深地刺痛了每個中國人的心。憤怒、屈辱和積蓄了很久的思念像烈火一樣在燃燒。為了自由,為了祖國的利益,留美學生選擇了反抗。

  “那時,我們自發地在華盛頓的大公園里聚會,商量能回國的辦法。經過兩次討論,大家決定推選我為代表,起草一封致美國總統的信,上面力陳美國政府不人道行為,指責他們違背國際慣例任意扣留中國學生。”幾十年后,梁老提及這段往事,仍激動不已。為獲得美國民眾的聲援,露美當局的卑鄙行徑,梁曉天在波士頓《基督教科學箴言報》上發表署名文章,此舉在中美兩國產生了強烈反應。我國《人民日報》還曾就這兩篇文章發表了評論。

  在我國政府的支持和進步輿論的聲援下,美方終于做出了讓步。1954年春暖花開時節,梁曉天意外收到了允許他第一批離境的通知。對于這個從天而降的喜訊,梁曉天百感交集,兩行滾燙的淚水流過面頰,欣然提筆寫下:“借問飛何急,天涯歸故林;枝丫傲風雨,鞠護有深恩。”

  1954年秋,一個在海外漂泊了七年的游子重新回到祖國母親的懷抱。

   核磁共振測定藥物成分第一人

  回國后,梁曉天等第一批留學生受到了周總理的親切接見。新中國剛剛成立,百廢待興,尤其需要科技人才。直覺告訴梁曉天,為祖國奉獻的時刻到了。“為祖國人民服務”,他用飽蘸了熱情的筆在工作分配表上寫下了這擲地有聲的七個字。這七個字成了梁曉天一生的
追求。

  中國是中草藥大國,中草藥的有效成份化學結構的確定,能為研究具有新的結構類型的新藥提供一條頗具競爭的途徑,可使我國對新的尋找達到或超過世界先進水平。50年代后期,國外學者已開始爭相探索具有中樞神經系統調解作用——一葉堿的化學結構的秘密。一葉堿是治療小兒麻痹后遺癥和面部神經麻痹的植物藥有效成份。當時已在蘇聯的藥店有售。然而它的化學結構仍是一個令人捉摸不透
的謎。

  1961年梁曉天領導他的研究小組也開始對這一藥物成份進行化學結構的測定。若按照我國的經典化學方法對其研究,不但測定速度慢而且樣品用量大。梁曉天想到了當時國外采用的現代物理方法,即用核磁共振譜、質譜、紅外線、紫外線等波譜技術測定天然產物的化學結構。在梁曉天和同事們的共同努力之下,想方設法克服重重困難,僅用一年時間就成功地確定了一葉堿的化學結構,令國內外學者為之矚目。

  一葉堿化學結構測定的成功改變了我國以往測定藥化學結構的方法。梁曉天為推廣核磁共振譜解析技術,尋找一種簡便正確的求解方法,他憑借自己扎實的物理和化學基礎理論知識在當時沒有計算機的情況下,只用一把計算尺夜以繼日推導演算,即使在十年動亂期間也從未間斷過。經過多年努力,終于獲得了一套簡化的核磁共振譜解析法。此外,他還于1964年編譯了《核磁共振光譜解析簡論》一書,是我國第一本有關核磁共振技術的中文專著。這本書與其后來編著的《核磁共振高分辨氫譜的解析和應用》至今仍作為各大專院校師生和
科研人員的重要參考書。

  近半個世紀的探索,梁曉天開創了我國應用現代波譜學技術進行天然化合物結構測定的先河,獲得了累累科學碩果,榮獲國家級與部級大獎十幾項。

  “生命不息,奮斗不止”,到國內外講學、考察,帶研究生,編審國內外學術期刊,著書,研究……梁曉天總覺得自己有很多事要做,如今已76歲的他身患帕金森氏病,行動不便,卻仍堅持每天去辦公室坐上半天,為學生、同事釋疑解惑。晚上伏案為《中國化學快報》、《亞洲天然產物》兩本雜志審稿。

  有詩云:“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而在梁曉天看來,在科學的道路上,自己仍是一個無知的孩子,梁老七十華誕的時候,曾即興賦詩一首:“古稀今不稀,正是孟春時,松柏高千丈,一年攀一枝。”李曉露【原標題:漫漫歸程路】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光明日報 1999年11月01日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新浪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