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古城夏天一個悠閑的日子,我們喝著茶,讓輕快的音樂彌漫室內。話題從天南海北收回,就談起了各自在做的事兒。軒錫明告訴我,他正在編輯第三輯《貴德縣文史資料》,稿子基本齊備了,正在閱改。這使我有點詫異,我說你不是念過阿彌陀佛了嗎,說總算解脫,怎么又?我一邊心里飛快地計算了一下,這距他給我送來第二輯《貴德縣文史資料》也才一年多一點。他回答說,是停了一年,如今領導們又要搞,盛情難卻啊!盛情難卻自然是他的玩笑話,那真意應該是推脫不掉。
他真是推脫不掉嗎?我看這仍然是他的潛臺詞,那真意更應該是義不容辭。
軒錫明是有影響的青海作家,更是貴德縣響當當的人物,已出版有小說和散文《三水故事》、《香浴》等多部。作品多以內容深刻、敘述精到和語言生動獲得好評。軒錫明正值出成果的時候,他自己也有許多成熟的計劃。他說過,我不會沒有東西可寫,而是害怕寫不出來,一切都在于時間和精力。但是,近些年他卻偏偏似乎“心有旁鶩”,做起了文學創作之外的另一份公干,這其中主要就包括編輯《貴德縣文史資料》。
好咧,現在我也要有更積極的態度,我要為軒錫明鼓與呼。在此就先讓我對他的新工作領域給大家做出個盤點:2000年編成出版《貴德文史資料》第一輯,2001年編成出版《貴德縣民間故事》,2002年編成出版《貴德縣文史資料》第二輯,2003年創作出版青海旅游系列叢書之一種《漫步貴德》,總字數愈50萬,這還不包括散見于報刊雜志上的一些同類文字。這不,他的第三輯《貴德縣文史資料》,2006年又要面世。這一盤點叫我們發現了什么?一個人厚實的工作密度?一個人不菲的工作成就?我們還會很容易發現,他所做的一切都與一個地方有關啊!
貴德是青海的一塊風水寶地,山奇水清,民風純樸,又因悠久的歷史而文化積淀深厚,素稱青海的文化大縣之一。軒錫明在這里長大成人,在這里接受教育,在這里參加工作,至今仍生活在這里,他自然得這一方水土養育,并再熟悉不過這里的風土人情了。現在,軒錫明通過自己的筆,盡最大努力地為貴德挖掘和保存著一批無形的財富,同時也努力把貴德介紹出去。
在我們翻閱《貴德縣文史資料》的時候,一朵朵歷史的浪花躍起跌落,那么真切,那么令人遐思:過去的貴德是這樣的嗎?我的祖先是這樣的嗎?我們留給后人的又將會是什么樣子?《貴德民間故事》外觀上就是一本十分漂亮的書,叫人愛不釋手,里面的風物傳說、生活故事、動物故事,以及民間笑話,無不浸透著孕育了它們的一隅山水的精氣神兒。資料翔實的《漫步貴德》盡寫貴德大地風貌與文化活動,使讀了的人如同在貴德土地上走了一遭,如同身臨它種種的節慶活動,心滿意足。它絕對不僅僅是一本介紹性的“工具書”,有人評論它文學的筆觸細致入微,又兼有文論的特質,因為行文中處處有作者對事物的見地和建議……
《貴德民間故事》有一句編者題字:我愛貴德,所以我做此書。這也許可以用來解讀軒錫明為什么對于他的新工作領域不疲不倦,滿腔熱情。他這種對于家鄉的摯愛和為家鄉貢獻力量的拳拳心愿,我們當然還可以找出更多的印證。他在《漫步貴德》的開篇頌辭中有這樣的話:“我們應該有欽敬之心拜會你的歷代仁人志士、武將墨客,熟悉他們的寶貴遺留,以仿效他們對你的知遇和奉獻。”他在《貴德民間故事》前言中這樣按捺不住出版此書的激動:“貴德民間故事要成書啦!———我真高興。用貴德土話說:我跳蹦蹦哩,我瞇不上嘴。”至于他為何接受了編輯《貴德縣文史資料》的任務,他在一篇文章中這樣寫道:“你是什么作家呢,你不是筆下有點兒能耐嗎?你就做點叫縣上人覺得更‘實在’的事兒吧,不要叫眾多的人只知道你‘編造’虛虛的故事。”心情也好,認識也好,考慮也好,字里行間都充滿了愛。
如果我們深入下去,深入到軒錫明的具體工作,看看他是如何地完成上面的幾部書的,我們就更會為之感動一把。對于《貴德民間故事》,軒錫明是以編者身份出現的,因為那些都是出自民間的瑰寶。但是,當我知曉了這書中的故事絕大部分都是他搜集的,知曉了他在整理過程中又花費了多少筆下功夫,我確實沉思了好一陣子。軒錫明編輯《貴德縣文史資料》時,從謀劃到組稿,到改稿,到出書,都是他一個人干的,可說是單槍獨馬。組稿是要有心機的,這他不缺,他得到了很好的施展,但不能不費氣力。我有幸看到過他改得滿篇皆紅的稿子,說明有些稿子他不改是不成功的。他自己說過,他曾動員愛人謄抄過好多稿子。正因為如此用心,他也才有了寶貴的做文史資料工作的經驗之說。我知道軒錫明的性格,他是一個做事必求其好的人,更何況他這是為了貴德……
這一天我們算偷閑呢,喋喋不休、認認真真地說了那么多文人行當內的事!這中間軒錫明還情不自禁地告訴我,他為第三輯《貴德縣文史資料》寫了一篇長東西,是寫貴德鄉俗的紀實散文。他還說,他以一個外來客的身份作觀照,是力求寫得有生活場景,故事性強,新鮮感人。他又說,這也是他用心用意為家鄉做的一件事。聽著他如此這般,叫我突然“窺探”到:軒錫明現在的所作所為,除了因了對家鄉的不了情結,也是對鄉土文化的著迷啊!這正應著當今時代的一個特征。他是摩拳擦掌,含辛茹苦地站到了許多有識之士的行列之中。軒錫明得貴德鄉土文化的熏陶,現在他開始報答了,并將繼續為之前行。
寫到這里,我喃喃自問,軒錫明的許多小說又何嘗不是地方文化的反映?你看他把龍王池求雨寫得何等地道和慘烈(《背水者》),你看他在滴水崖前寫出了多少鄉間愛恨(《陶之祭》),你看他為著炒面敷衍了怎么一個感天動地的篇什(《苦糜子炒面》),你再去聽聽一把三弦的如泣如訴吧(《魔琴》)……一個作家總是扎根在他所生活的土地,離開了這片土地他也許會枯萎。一個作家的作品是屬于全社會的,但它也深深地打著地方的烙印,而軒錫明作為一個一直以鄉村題材為主要寫作對象的作家,他作品的地方文化色彩就更為濃重。現在各地都在做文化文章,打文化品牌,都意在樹立形象,所以我想,貴德人為何不挖掘挖掘軒錫明的小說資源呢?豈不知軒錫明就是他們的資源。
軒錫明是在一手搞文學,一手搞文化,他會不斷有收獲,他的家鄉會不斷有收獲。(文/井石)【原標題:軒錫明和他的地方文化情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