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總結了很多養生方法,很多流傳至今對我們有很大的幫助和啟迪。孔子對養生有諸多獨到見解,有著良好的飲食習慣。他雖幼時家貧,后來升官發跡,但能享有73歲高齡,與當時人們平均壽命僅30歲左右相比,確為“高壽”了,孔子的“食經”成為他長壽的秘訣。
食不厭精 膾不厭細
春秋戰國時期,不僅食品品種很豐富,而且對飲食也已經很講究了。孔子的飲食觀很具有代表性,他主張“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在飲食衛生上,提出“八不食”:即“食鈕而蝕,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沽酒市脯,不食”。意思是說糧食陳舊或變味、魚和肉腐敗變質的,不吃;食物顏色難看、氣味不好、烹調不得當的,不吃;瓜果蔬菜過時而采的,不吃。
惟酒無量 不及亂
孔子是個酒徒,酒量很大,但他能自我遏止,適量而飲,言明“酒少飲有益,多飲傷身”。《論語》記有“惟酒無量,不及亂”之句,意即“只要飲酒不限量,但卻不至于醉”。《論語·子罕》還記載有這么一段話,子曰:“入則事公卿,出則事父兄,喪事不敢不勉,不為酒困,何有于我哉?”意思是孔子說:“在外侍奉國君和大臣,在家孝敬父兄,有喪事不敢不努力去操辦,喝酒不被酒所醉倒,這些事對我來說是沒有什么困難的。”
食不語 寢不言
孔子不僅對吃很講究,而且還注意“吃相”和“吃的文明”。例如“食不語,寢不言”中的“食不語”是飲食衛生的好習慣,因為每當在吞咽食物時,呼吸動作是暫時停止的。如果在吃飯時大談大笑,那么呼吸和吞咽食物必然會同時進行,這樣一來,容易使食物誤入氣管或鼻腔內,因此會發生嗆咳、噴嚏、流淚等現象。若是魚刺、碎骨、豆粒之類一旦誤入氣管,則后果更是不堪設想。所以常聽老人說“小兒吃飯不要講話”,其原理即在于此。北京商報記者 夏姍姍/整理【原標題:孔子的養生食療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