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塵封的歷史,在千年古剎白云寺里傳為美談;一部厚重的作品,探秘兩代帝王誠心向佛、治河為民的軌跡。日前,河南文藝出版社重磅推出我市青年女作家歐陽華的長篇歷史小說《康熙三下白云寺》。著名“清宮”作家二月河鼎力推薦:“作品細膩大方,感悟獨特,穿透力強,實屬精品力作!”
三尋父皇留謎題:
皇家寺院里的兩代帝王碑刻
《康熙三下白云寺》的傳奇故事,發生在民權縣白云寺。在古城商丘和開封之間茫茫豫東大平原的深處,塊塊白云的遮蔽之下,隱藏著一片氣勢恢弘的佛教建筑群,這就是白云寺。高聳的佛殿,蔥郁的古槐,蒼老的經幢,緬甸的玉佛,紛至沓來的善男信女,殿脊檐角的飛龍麒麟,彰顯著皇家寺院的風采。鳥群在香煙繚繞的殿宇和郁郁蔥蔥的槐樹間飛翔,悠揚的誦經聲飄送,讓人想起渺遠的歷史和優美的傳說,置身其間,佛家的智慧猶如甘泉滋潤。于是我們看到了一首耐人尋味的高大石碑,上書蒼勁佛詩:《順治皇帝出家偈》,人們都會驚奇地瀏覽一下:
天下叢林飯似山,缽盂到處任君餐。
黃金白玉非為貴,唯有袈裟披最難。
朕為大地山河主,憂國憂民事轉煩。
……
我本西方一衲子,緣何落在帝皇家。
十八年來不自由,南征北戰幾時休。
朕今撒手歸西去,管你萬代與千秋。
白云寺的僧眾們都會言之鑿鑿地說:“順治皇帝拋卻萬里江山,遁入空門到五臺山出家,后來跟隨佛定和尚來到了白云寺,做了一名燒火老僧,法名行癡,最后終老白云寺。”“那行癡的佛塔呢?”師父們惋惜地答道:“歷次黃河泛濫,白云寺規模宏大的塔林都沒入黃水中了,它們就沉睡在安靜的角落里。”順治真的會終老白云寺?看觀者面露疑色,師父們帶大家來到鐵鍋槐邊的石碑旁,一座石碑上赫然寫著“當堂常賞”四個繁體大字,落款是:“康熙四十九年御筆”,師父們說:“這就是康熙大帝第三次來到白云寺時題寫的,這不會造假吧!”碑上四字何意?寺僧解釋:“‘當堂常賞’四字上頭都有個和尚的尚,下半部分分別是‘田、土、巾、貝’,這是皇帝賞賜的東西,讓和尚們有田有地有衣有錢。”二月河認為:“‘當堂’是尊父,那就不能用‘賞’字。他不僅要賞,還要‘常賞’,莫非是請和尚們‘當堂’,自己要‘常賞’?然據傳聞,當時順治已圓寂了,‘當堂’二字,或許是守靈的意思?”
歷史謎案再添新證:
順治皇帝終老白云寺?
順治出家是清宮一大疑案。《清史稿·世祖本紀》記載:“十八年春正月壬子,上不豫。丁巳,崩于養心殿,年二十四。”這為病死。民間傳說與野史記載多傾向于出家說:順治并未于24歲死于天花,而是遁入空門去山西五臺山做了和尚,他一直活到康熙五十年,即74歲時圓寂。循著這一傳說,就有了鮮活的白云寺版本:順治跟隨佛定和尚從五臺山來到了白云寺,然后終老在白云寺里。順治出家之說,廣泛出現在《順治演義》、《順治與康熙》等諸多野史中,當時著名才子吳偉業(梅村)寫了一組《清涼山贊佛詩》,影射順治因情傷董鄂妃到五臺山修行。后來,出現了炮擊致死說,依據的是《延平王實錄》。
但有關歷史學家卻斷然否定。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副館長馮伯群認為:“順治從病重、去世、遺體安放、繼任皇帝和百官不止一次地致祭、神位奉入乾清宮、擇吉日再奉入太廟、遺體火化、寶宮奉安、地宮下葬,官方檔案中都有時間地點儀式人員等記錄。曾與順治過往甚密的和尚,也都在自己著作里作了紀實回憶。兩相印證,內容一致。如果順治假病逝真出家,與天下人開個大玩笑,官方與民間記載,均遵從順治囑托造假,絕不可能完美到如今天我們所見,檔案與文獻不含一絲瑕疵。”
康熙三下白云寺的傳說,當地的記載明白無誤,據相關學者考證,確有其事。著名作家二月河親臨實地考察后,曾撰文寫道: “我細看了那石刻,不是假的,也不可能是假的——在清代造這樣的假,是要禍滅九族的。這四個字,明顯是謎語,他為什么要造這個謎給后人看呢?我搜尋自己的記憶,康熙與不熟悉的臣工,從不開玩笑,更遑論州府里一座蘭若叢林,這什么意思?康熙不小氣,賞你什么就是什么,猜什么謎呀?”
康熙為何要敕建白云寺為皇家寺院呢?順治為何要終老白云寺?康熙為何要三次駕臨?為鞏固統治還是為治理黃河?為尋找父皇還是為一方黎民?一連串的謎團,歐陽華都作了深入解讀,她的妙筆生花,顯得更加波瀾壯闊、曲折生動,引人入勝。讓這個故事更加耐人尋味,本來撲朔迷離的順治去向又多了一種可能,讀者諸君自可作見仁見智的解讀。
探秘歷史時空:
兩代帝王與千年古剎的不了情
據記載:白云寺始建于唐貞觀元年,初名觀音庵,以后歷代擴建時因酷暑白云遮蔽引得涼風習習得名,至清初出過臉色為紅、白、黑三位活佛,紅是如虛,白是佛定,黑是行興。特別是佛定和尚更是稀世高僧,他住持白云寺期間,白云寺占地546畝,聚納僧侶1250人,佛殿樓閣800余間,成為雄踞中原的寶剎,達到歷史鼎盛時期,成為與白馬寺、少林寺、大相國寺齊名的中原四大名剎之一。
康熙是清朝中興的偉大帝王,以8歲之齡登上煌煌天子寶座,北據沙俄,西北擊潰葛爾丹,南平三藩,東收臺灣,中治黃河,經濟逐漸復蘇,人民逐漸安頓,社會趨于穩定,一項項功績奠定了大清王朝穩固的基礎。而他的父皇順治,卻獨寵董鄂妃,遁入空門,以致去向成謎。如果我們按照順治出家后隱居在五臺山的傳說追蹤而去,他后來隨著高僧佛定再來到白云寺,也不是沒有可能。康熙皇帝如何三次來到白云寺,經歷了哪些驚心動魄的磨難?順治皇帝修行白云寺,他又隱藏著什么樣的苦衷呢?他在白云寺里又如何度過修行的人生呢?通過《康熙三下白云寺》的故事,讀者自然會收獲匪淺。
青年作家歐陽華借著這一歷史題材,經過深入挖掘構思,寫成一部翔實厚重的長篇歷史小說,情節跌宕起伏,人物躍然紙上,掩卷回味無窮。一段傳說加上很多佐證,演繹出鮮活的歷史故事,雖然真實的歷史已經隨風而逝,可是也照樣給我們打開一條通向謎底的時光隧道。這些艱苦的探索,讓我們離歷史的本來面目又近了一層,給我們以期待。
忘年交二月河:
歐陽華非常勤奮并富有才氣
在著名作家二月河為《康熙三下白云寺》所寫的序言中,他深情地寫道:“歐陽華是非常勤奮并很富有才氣的女作家,她溫文爾雅,落落大方,我們談文學、談人生,一來二去我們成為忘年交,她坦率真誠,將這部《康熙三下白云寺》托付給我審閱修改。我粗略讀后,感到她的作品細膩大方,感悟獨特,穿透力強,實屬精品力作。”
2011年碩果累累的金秋,歐陽華來到臥龍之地南陽,在白河岸邊的一座幽靜的小院里,她見到了故友二月河,送上了自己精心打造的長篇歷史小說《康熙三下白云寺》,請二月河修改斧正。二月河看到歐陽華以一年一部長篇的速度寫作,欣然答應看稿并為之作序。二月河在為這部作品所作序言中贊道:“一部翔實厚重的長篇歷史小說,讀來跌宕起伏,人物躍然紙上,掩卷回味無窮。故事留給我們更多的啟迪:在物欲橫流的今天,我們為何心靈如此浮躁;置身金錢至上的現實,我們為何身心總難安寧。讀一段佛家的故事,去聽聽佛家的大智慧,留一點時間去古剎參禪,自然會啟發良多,收獲不菲,從而走出自己最精彩的人生。”
一段奔流不息的河流消失在歷史深處,留下一泓清冽靈動的故道;一座寧靜閑適的古剎和兩代帝王命運相連,尋到治河之道、御民之策,造福天下百姓,讓人嘆為觀止。一個蹣跚而虔誠的老僧走過樹影,一個偉岸而智慧的帝王掠過玉佛,掩映在《康熙三下白云寺》的故事里,她慢慢向讀者掀開神秘的面紗。【原標題:《康熙三下白云寺》:厚重解讀順治皇帝歸宿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