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似乎就是為了舞臺而生, 5歲登臺演出便一鳴驚人,自此開始了輝煌的舞臺生涯。那翩躚的舞姿,鏗鏘的聲韻,悅耳的絲竹,都融進了她成長的青春記憶。她,就是豫劇名伶牛淑賢。
1959年,13歲的牛淑賢進入邯鄲東風劇團,同年10月作為剛組建的東風豫劇團主要演員首次赴京演出,便以一出《紅娘》一炮打響,受到毛主席、周總理、郭沫若等老一輩革命家、藝術家的接見。
自此,這個有著深厚童子功的藝人成為了東風豫劇團幾十年的當家花旦。她的唱腔委婉細膩、俏麗多姿,又活潑明快,舒展流暢,一上臺便渾身是戲,使得滿臺生輝,這讓她擁有了眾多的戲迷。
讓牛淑賢最為銘記的時刻是1990年。是年,她以《紅娘·報信·拷紅》、《宇宙鋒·裝瘋》、《梵王宮·梳妝》三出折子戲榮登第七屆中國戲劇梅花獎榜首,更被首都媒體譽為 “當代豫劇皇后” 、“銀幕上的第一朵梅花”。
【生平】
牛淑賢1946年出生在河南商丘市。她是梨園世家,父母、舅父都從事豫劇工作。因此也自幼隨父母學藝,得“五歲紅”之譽。她在東風豫劇團師從“豫劇皇后”陳素真大師,專攻花旦。還先后師從宋淑云、韓素芹、桑振君等名家。她不僅廣收豫劇各流派之長,而且吸收歌劇、評劇、黃梅戲以及民間小調的唱法和旋律,并將歌唱藝術的發聲方法巧妙地融合到豫劇演唱之中,探索出一種獨特的唱腔藝術風格。在表演上她瀟灑自如,意切情真,向以“渾身是戲”著稱。1977年,京劇大師袁世海在北京看了牛淑賢的《紅娘》后,評價說:“既不像荀(慧生),也不像常(香玉),是牛淑賢獨特風格的紅娘。”
牛淑賢是國家一級演員,代表作有《紅娘》、《西出陽關》、《夜叉女》、《棒打薄情郎》、《丫鬟傳奇》、《梵王宮》、《拾玉鐲》、《宇宙鋒》、《大祭樁》、《打金枝》等。
1990年,牛淑賢獲第七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第一名。這是我國豫劇界第一個捧回此獎項的人。她還多次獲得河北戲劇節優秀演員獎,并獲全國首屆中年豫劇演員電視大賽最佳演員獎、豫劇十大名旦金獎等國家級大獎。
中央電視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唱片社和許多音像公司都曾為她錄音錄像,灌制唱片、盒式磁帶。
1959年,中央新聞記錄電影制片廠還專門為她拍攝了記錄片《多才多藝的小演員》,1990年又專為她拍攝了《五歲紅·牛淑賢》專輯。
她曾獲河北文藝振興獎;四省十四市豫劇中青年演員廣播大選賽一等獎;全國首屆中青年演員電視大選賽最佳演員獎。1990年,又榮獲第七屆中國戲劇梅花獎。1991年,省政府授予她“優秀表演藝術家”光榮稱號。1992年,獲全國豫劇十大名旦。1997年和1999年,兩次應臺灣國立國光劇團邀請赴臺講學、授藝、演出、交流,獲得極大成功。
2000年,牛淑賢調邯鄲文化局戲研所,開始從理論上系統地研究和整理“北派豫劇”。
2003年,牛淑賢獲得“亞洲終身藝術成就獎”和“亞洲最杰出藝人獎”,這也是我國豫劇界第一個獲此殊榮的藝術家。她于2008年退休。
【新聞回放】
《文匯報》1990年5月30日《北派豫劇的鳳凰 / ———記河北著名豫劇演員牛淑賢》載:
榮登本屆“梅花獎”榜首的牛淑賢,是河北省邯鄲地區東風豫劇團主要演員兼一團團長,被稱為“北派豫劇的鳳凰”。有人目睹成千觀眾靜候她兩小時不散,而當她演唱起來不足三小時觀眾也不散,他們說:聽她唱覺著“新鮮”、“美氣”、“過癮”。
牛淑賢天資過人,她11歲那年練“辮子”和“扇子”功,除了吃飯,道具不離手,凌晨三點還在苦練。為了一個眼神一個手式,她會反反復復練上幾百遍;設計一個身段,一種步伐,不知要苦熬多少日日夜夜。她師承不囿一門戶之見,廣采博取,受過著名豫劇表演藝術家陳素貞、桑振君、宋淑云等的傳藝,還多次得到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荀慧生、尚小云,以及健在的袁世海、杜近芳、吳素秋等的親授,無論誰指出她的毛病,她總是謙謙虛虛一句話:“我努力改。”
……
《人民日報(海外版)》1990年1月4日《“五歲紅”主演<梵王宮>》載:
在全國首屆中青年豫劇演員電視大選賽中,河北豫劇演員牛淑賢以“陳(素貞)派”名劇《梵王宮》參賽,榮獲最佳演員獎;時隔一年,她主演的《夜叉女》在河北省第二屆戲劇節上又獲得河北文藝最高獎——“振興獎”。
已屆中年的牛淑賢曾被譽為“五歲紅”。她五歲登臺演出《桃花庵》即嶄露頭角;十三歲時在電影《穆桂英掛帥》中扮演楊文廣,繼而中央新聞電影制片廠又為她拍攝了《多才多藝的小演員》專輯。少年時代的牛淑賢便在豫劇舞臺“紅”了起來。
《梵王宮》是牛淑賢學演的“陳派”代表劇目之一,這是一頗見功力的花旦戲。她選用唱、念、做、舞各種表演形式,塑造了活潑純真、多情而善良的少女含嫣的舞臺形象,可謂一招一式見真功,一顰一笑都帶戲。“梳妝”一折,是該劇既無一句唱腔,又無一句念白的“獨角戲”。在這場長達十五六分鐘的戲里,牛淑賢表演的“穿衣”、“耍辮”、“耍扇”等一舉一動都能傳情達意,精妙絕倫。在歡快的樂器伴奏聲中,只見她巧妙地在轉身的一瞬間系上裙子,又在表演一個舞蹈動作時,疾速穿好上衣,繼而在大家尚未反應過來的一剎那系上扣子,極其利索。在“耍辮”、“耍扇”表演中,她左手甩動大辮,右手揮舞折扇,雙腳邁著小蹉步,干凈麻利,輕盈明快,生活氣息非常濃郁,這段表演,看起來令人眼花繚亂,但她的一舉一動,卻錯落有致,層次分明。牛淑賢以“此處無聲勝有聲”的精彩表演,表達出含嫣欲見情人時急切而狂喜的心情。
【晚情】
盡管已經年過六旬,盡管已經鬢染霜華,她在行動間卻不見一絲老態,也許是童子功的緣故,牛淑賢的眼光依然靈動而傳神,舉手投足是那么輕盈。
她的生活也充滿溫馨和藝術氣息,一身樸實的家常衣,親切而又平和的舉止,仿佛與老朋友談天似的———牛淑賢與記者回憶著當年在豫劇領域創造的一個又一個輝煌。雖然已經從工作崗位上退了下來,但她仍在熱心地進行著“北派豫劇”藝術的研究……
本報記者 楊亮亮 王鵬 張海瑩
1979年,牛淑賢表演“紅娘”的劇照。【原標題:牛淑賢:銀幕上的第一朵梅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