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康健印象
2013/8/1 11:24:44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劉康健是駐馬店市作家協會主席,這是官稱。其實,作家協會只是個社會團體,所以作協主席也就不是一個有多少含金量的官帽。劉康健在作協主席的位置上一干多年,卻仍然保持著作家的本色。倘若你想從他身上嗅出一絲官僚氣息,簡直比登天還難。我第一次見到劉康健,是在市第二屆文代會上。當時到會的人很多,主席臺上坐著兩排市文聯的領導和市文藝界知名人士,他們每人面前都擺著一個紙牌,寫著各自的名字。我尋找到劉康健的名字——原來那個剃著光頭的人就是他。輪到劉康健發言,他把講話稿往旁邊一推,就半認真半戲謔地說起來。這種場合他無所顧忌,侃侃而談,如話家常,讓聽眾在極度的放松中如沐春風。
以前讀《天中報告》,最喜歡讀卷首語“稿邊筆記”。每一篇都是劉主席操刀,雖然不長,但頗有味道。透過那些率性而為的文字,我仿佛看到一個放浪形骸的人,于天地間無拘無束行走。等到在文代會上聽了他的發言,我更加相信了一句老話:“文如其人,人如其文”。
劉主席身材高大,初看給人魯莽的感覺。他最大的體貌特征是留光頭,比蔣介石的還要大還要亮。或許,在他看來,頭發是煩惱絲,不留一根就等于徹底斬除了人生煩惱,過一輩子逍遙自在的日子。
劉主席給我的最大印象正是他的灑脫超俗。這不但表現在他講話上,還表現在他喝酒上。還說那次文代會,中午宴請與會代表,劉主席總是談笑風生,話人生語帶幽默,談詩文獨具體悟,道常人不能道之言,說常人不能說之語。
有一次暢飲間說起散文,他提到“大散文”的概念,提醒在座的要獨具慧眼,發掘現實背后的東西,不能像照相機,看到什么就拍什么,剜到籃里都是菜。聊到當今文學,他嘆道:“純凈的文字太少,煙火氣太重!”這話出自劉主席之口,我覺得是有感而發,既是對當今文學現狀的批評與憂思,也是對當前社會人心浮躁的不滿。
我與劉主席有過幾次接觸,每次他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年春天去市里參加頒獎儀式,看到劉主席與主辦方的其他領導坐在主席臺上。會議開始前,劉主席請大家往前排坐。他喊到了我的名字。其實就這么一句在他看來也許很隨意的話,我卻很受感動,劉主席竟然能記住我的名字!在我看來,市作協幾百會員,劉主席就是這個大家族的族長,他能記住每一個族人的名字需要怎樣的一種姿態啊!然而,這也正表明了劉主席是多么的平易近人。
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在想,劉主席能在名利場中卸下常人不能卸下的包袱,輕輕松松生活,快快樂樂工作,無拘無束交友,豈不是活出了境界?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人居僻野,心遠俗世,為人稱道。劉主席呢,他身在江湖卻心性澄澈,豈不應了周敦頤的那句話:“出淤泥而不染!”
活在當下,能如劉康健主席這樣灑脫者不多見。我敬佩劉康健,羨慕劉康健,希望自己也能活成劉康健。如果劉康健坐在我的對面,他一定會伸開肥碩的手掌,抓一抓光亮而智慧的頭顱說,不為而為,無為而“至”。■朱國喜【原標題:劉康健印象】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駐馬店新聞網 2011年08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