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名人名家 >> 瀏覽相關信息

東漢石辟邪:當年為王霸墓“站崗”?

2013/12/27 15:49:51 點擊數: 【字體:


    ■核心揭示

  壯觀、氣派的許昌博物館新館5月18日試開館。
  
    從南門進入展廳,一座高大、威猛的石獸便出現在大家眼前。盡管其雙耳、頸、四條腿均有殘缺,但胸、背及臀部肌肉豐滿有力。瞠目,張口,昂首,挺胸,作奔走狀的它仍不失威武雄壯。由于尚未設置標注牌,所以很多市民叫不上來它的名字。
  
    其實,它就是2005年8月18日本報率先報道的在襄城縣潁陽鎮一中發現的東漢晚期石獸——石辟邪。

  東漢巨型石獸

  “藏身”校園內

  不少市民并不一定知道,這個沉睡了兩千年、屬東漢晚期的石獸是2005年被偶然發現的。發現地,就在襄城縣潁陽鎮一中校園內。如今,它出土的地方已被綠化。

  “2005年8月17日,我接到通訊員的線索就趕過去了!當時下著雨,一路泥濘,我趕到了現場!”說起當時的場景,本報記者張嘯記憶猶新,我一下車并沒有發現它,問了師生才知道,原來這個寶貝還藏在泥坑里!“還沒有完全挖出來,我跑到大坑里拍了幾張照片。路太泥濘了,我差點兒滑倒!腳出來了,鞋卻陷在了泥里!”張嘯說。

  據張嘯描述,當時在該校園內的一個大溝里,石獸被浸泡在泥水中。該石獸用巨型灰石雕刻而成,頭部略殘,前右腿出現斷裂,尾巴已失,腹部兩側均刻有翅狀花紋。兩眼圓睜的石獸雌雄難辨,如虎似獅,形態極為兇猛。 后來經過測量,這尊石獸長3米,高2米多,重達4噸。據該校一名老師介紹,8月15日下午,一臺挖土機在學校施工時偶然挖出了石獸。后經市文物工作隊文物專家鑒定,該石獸是漢代的石辟邪,距今至少有2000年歷史。

  石辟邪與本報

  打過多次交道

  石辟邪在本報第一次“露面”是2005年8月18日。它躺在黃泥坑里,剛露出身體的上半部分。這也是它被發現之后首次被本地媒體公開報道。不光是這一次,隨著遷移,此后它多次在本報“露臉”。

  第二次“露面”是2005年11月1日,它正式“安家”許昌博物館。從正門進去,一眼看見的那尊頭朝南的石獸就是它。這一次,它在那里靜靜地待了6年。

  第三次“露面”是2011年4月7日,工作人員正試圖將其搬遷到新落成的許昌博物館。因石辟邪太重,為確保搬運過程中萬無一失,從4月4日起,鄭州一家吊裝公司就開始行動。在搬運時充分考慮到文物的受力面,他們先焊接了一個重1噸多、由鐵皮和鐵管組成的框架,并在里面填上土,將石辟邪緊緊地包住。它“走過”博物館東門時,因為門高于地面約80厘米,并且有臺階和斜坡,工作人員使用了10個枕木、4個自制的坦克輪、3根導鏈,讓其慢慢“前行”。經過幾天的工作,石辟邪被轉移至新落成的許昌博物館大廳內。

  天祿、辟邪

  都屬神道內的神獸

  天祿、辟邪是放置在神道內庇護陵墓的神獸。人們認為辟邪可以使冥宅永安,并能引領亡者的靈魂走過神道,順利升入仙界。《急就篇》:“射鬾辟邪除群兇。”唐顏師古注:“射鬾、辟邪皆神獸名……辟邪,言能辟御妖邪也。”《小爾雅·廣言》:“辟,除也。”可見辟邪之義,是驅走邪穢,被除不祥。漢代畫像石除了描寫農耕、戰爭、宴飲等場面外,最多的要數墓葬前面的辟邪獸了。從目前考古發掘出土的東漢石辟邪來看,其形象并不統一,制作也較為粗糙。

  1978年,在許昌縣榆林鄉也曾發現過類似的石辟邪,現收藏于河南博物院。這尊被發現的石辟邪比襄城縣的要小很多,但保存得比較完整,通長200厘米、寬43厘米,系用整塊灰石雕刻而成,昂首挺胸,瞠目張口,兩耳雕刻在額頭頂部,用陰刻線雕出單圈圓眼,腮部突出并微微外翹,腹部微塌,尾巴斜下垂與四條腿立于長方形板座上。

  辟邪有別于天祿

  多現王侯墓前

  關于辟邪有不同的說法。有人說辟邪就是天祿,也有人說辟邪和天祿是兩種不同的神獸。那么究竟哪種說法正確,天祿、辟邪又有何區別呢?

  研究資料表明,中國的陵墓石獸在東漢時期曾一度盛行,并形成了一定的規范禮制:帝陵為石獸一對(天祿、麒麟),神道石柱一對,石碑一對;王公墓則為石辟邪一對,神道石柱一對,石碑一對。

  按照此制度,帝陵前的石獸,頭大,頸部略細,有翼有角爪,頜下有長須垂胸。一般來說,位于陵前右側的石獸,頭上獨角,名曰麒麟;陵墓前左側的石獸,頭上雙角,名曰天祿。王侯墓前的石辟邪,皆狀若獅子,頭大而頸部短粗,有長舌垂胸,雙翼披肩,但頭上無角,體態高大肥碩,氣勢宏偉,神態威武。

  在襄城縣潁陽鎮發現的石辟邪,當年極有可能在王侯級別的陵墓前“站崗”。至于它為何殘損,很有可能是早期被人為損毀的。

  東漢封侯大將王霸

  歸葬故里潁陽

  那么,這尊發現于襄城縣潁陽鎮的威武兇猛的石辟邪,當年究竟在誰的陵墓前“站崗”呢?根據歷史記載,出生于潁川潁陽(今襄城縣潁陽鎮一帶)、死后歸葬故里的東漢開國勛臣、云臺二十八將之一、淮陵侯王霸,很符合這個“條件”。

  王霸,何許人也?

  王霸,潁川潁陽人,乃東漢光武帝劉秀的得力大將。“疾風知勁草”這一成語典故,就是劉秀說王霸的。

  早在劉秀頭戴大冠、身穿紅袍、剛剛起兵反莽時,王霸就主動到軍前投效,參加昆陽保衛戰后,返回鄉里。劉秀被派去整頓洛陽城時,王霸又在取得父親同意后,再次投奔劉秀。當劉秀以大司馬虛銜只身闖蕩河北地區時,王霸作為功曹令史,隨其到前途不測的趙、魏之地。那時,劉秀從潁川一帶募來的部屬,全都陸續離開。劉秀感慨地對王霸說:“潁川一帶跟隨我的人都離去了,唯獨你留下。你要努力!疾風知勁草。”

  王霸的行為也確實像疾風下的勁草那樣。作為東漢光武帝劉秀創業時的追隨者,王霸的文才武略都不是一流的。他憑堅如鐵石的意念,再加上對軍事的深刻理解和對軍士的愛護,放到哪個戰場上都能應付,并取得成功。

  王霸先后受封為王鄉侯、富波侯、向侯、淮陵侯,守邊20余年,與匈奴、烏桓作戰近百次,都無失誤,保得“北邊無事”。 漢明帝永平二年(公元59年),王霸因病隱退,不久病逝,歸葬故里潁陽。

  莫非它是王霸墓的

  鎮墓神獸

  按照東漢的規范禮制,作為被4次封侯的大將,王霸死后墓前定有氣勢宏偉、神態威武的石辟邪作為鎮墓神獸。根據出土地域、時代特性、歸制等,這尊石辟邪是不是王霸的鎮墓獸呢?

  “潁陽鎮一中的東漢石辟邪很有可能就是王霸墓前的神獸!”在襄城縣潁陽鎮政府工作的鄧軍說,在潁陽鎮新楊莊村東北、許南公路西側,過去坐落著4個大墓冢。據說,這是王霸及襲承王霸侯位的兩個兒子、一個孫子的墓葬,人稱四侯冢。

  四侯冢呈東西一線排列,坐南朝北,面對潁水,當時取國都洛陽和王霸后半生戍守地在北之意。冢高均在15米以上,墓周長80—100米,遠望如四座小山。墓旁立有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標志。可惜這4個漢墓過去屢遭盜掘和破壞,墓冢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被生產隊拉土夷平。

  關于四侯冢,當地群眾有另外一個傳說,那就是四侯冢為古時某朝代四位大臣的墓葬。

  辟邪無言,究竟它當年為誰的陵墓“站崗”,怕是需要進一步考證了。作者:羅校遠 牛志勇【原標題:東漢石辟邪:當年為王霸墓“站崗”?】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許昌網 2011-5-20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