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發科對其它拳種從不加任何貶詞。一次徒弟問他哪種拳好,陳師說:“哪種拳都好,如不好,早被淘汰了,不會流傳至今,拳的好壞,全在怎樣教和怎樣學。”陳發科看別人練拳,從不做無原則的批評,更不在背后輕加議論。如果有人談起某人練得怎樣,他一般都回答“好”“不錯”或“有功夫”,實在看不過去的也只是說:“他的拳我看不懂。”陳發科這種人待人態度與某些人真是有天壤之別,有些人貶低別家門派,藉以抬高自己,甚至臆造胡說,擊敗某某,打傷某某,經考證均與事實不符,被人家質問。
陳發科的名聲遠播,一些夸大溢美之詞便越傳越玄。一次,一門徒喜孜孜地問陳發科:“老師,剛才我聽說,陳長興老人的粘黏勁可大著哩,能一手按在紫檀木和八仙桌上,把它粘起來,是真的嗎?”陳發科淡淡一笑說:“我可沒聽說我的老祖宗還有這么的大本事。”
由于陳發科教拳得法,大多弟子成為名師高手。如陳照丕、洪均生、陳照奎、唐豪、顧留馨、馮志強等。許多陳式拳的高手直接或間接出自陳發科門下,陳式太極拳傳遍全國,又經弟子、再傳弟子傳播到世界各地,陳式太極拳這一民族瑰寶已成為全人類的共同財富。
陳發科————拳圣,名至實歸!
陳發科到達北平之前,家族內部各支嫡傳高手均難以與之相匹敵,他不僅在溫縣武館任教,而且負責保衛鄉里治安。他的大名不僅在溫縣人人皆知,名聲更是遠播河南各地。
“陳發科就是當初把陳氏太極拳帶到北京來的。當時跟陳發科練太極拳的人中有袁世凱的兒子,還有北京武術館的老館長徐禹生,還有京劇泰斗楊小樓。見了陳發科老師,與陳老師試手,陳發科老師的功夫非常高,一搭手我就被拿住,精神萬分緊張,連聲請求快住手,快住手。我經常有幸得到陳老師的單獨指導,也經常看到陳發科老師練纏絲功和打拳時口中呼呼有聲。陳老師教拳非常認真,總是講清楚技擊含義并反復示范。陳老師還經常教導我們注重武德,注意吸收他人長處,不得驕傲自滿,以強凌弱。” ——馮志強
“當時我們家開了兩個買賣,都是筆鋪,一個在崇文門,一個在宣武門,解放以后人都不用毛筆了,就開始經營鋼筆,也修理鋼筆。我叔叔那邊負責修理,我經常得送筆到叔叔那邊去修,于是就見著了陳發科。我見著他的時候他已經是個白胡子老頭了,不多言不多語的。叔叔常對我說不僅要學習陳老師的功夫,還要學習他謙虛的為人。陳發科從來不說自己有多棒,總是帶著濃重鄉音對別人說:'我不中',那意思就是自己不成的意思,時間長了,人們就給他起了外號,都管他叫'陳不中'。” ——田秋田
我久久凝視著陳發科的照片,泛黃照片上的老者坐姿端正,身板挺直,身形間有一種不怒自威,眉宇間有一種威武豪氣,而目光卻溫和如水。我想,他一定總是常常顯得無話可說,對任何事物都淡然平穩不落愛憎。對他的徒弟卻是一種出自本能的愛護。他對他身邊的世間,有中正而平和的態度,從不濃烈,卻也從不稀薄,這或許正是太極的最高境界。
1953年,陳發科與胡躍貞共同創辦了首都武術社,陳發科任社長,推動了陳式太極拳的發展并培養一大批武術人才。
陳發科使陳式太極拳的真正功夫和面貌被外界所認識和稱道;使長期以來一直寓于一隅、家傳秘練的陳式太極拳從此公開流傳于世并發揚光大;他培養出沈家楨、顧留馨、洪均生、田秀臣、雷慕尼、馮志強、李經梧、肖慶林等諸多太極人才,而這些人才也紛紛沿著他的足跡為普及陳式太極拳做出了很大貢獻;他開創了陳式太極拳傳遞發展的新紀元,成為中國太極拳運動發展史上的第二個里程碑……
陳發科先生是陳式太極拳承前啟后的一代大師,功力深厚,教學有方,培養出了洪均生、李劍華、雷慕尼、田秀臣、陳照奎、馮志強等一大批優秀的學生。洪均生先生1930年拜發科先生為師,朝夕相隨15載,盡得發科先生真傳,并有創新和發展。
陳發科先生為人忠厚,教起拳來十分認真。他常說:“只要真愿意學,我就恨不能鉆到他的肚子里,很快讓他學會、學好。”他教集體的學生,也是一個一個地教,每一個動作都不厭其煩地反復示范,而且講明這個動作是什么著法。真可謂:“循循善誘,誨人不倦。”【原標題:太極一人——拳圣陳發科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