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穿棗紅色上衣、淺藍色牛仔褲,留著短發的魯桂英(如圖)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干練,談起話來思維活躍、思路清晰,讓人很難相信她已經70歲了。
“1960年,我被評為全國勞動模范,在北京受表彰時受到周恩來總理和朱德委員長的親切接見。”回憶起當年的情景,魯桂英顯得很激動。1958年,魯桂英開始在鹿邑縣玄武公社武平城學校任教,教語文并擔任班主任。在那里工作的5年中,魯桂英總是以校為家。每年放假前,她都會把學校的學生以村為單位分成小組進行集中學習。放假后,她會到各村巡回檢查,查看學生們的學習效果。多年來,魯桂英每年都是學校先進個人、公社先進個人、縣級先進個人,直至被評為“全國勞動模范”。
“我教出的學生,很多已成了國家有用之人,在各單位擔任要職。”魯桂英自豪地說,有一次,她去市教育局辦事,50多年前教過的一名學生竟然一眼就認出了她,抱著她久久不肯松手,這讓她覺得很有成就感。
1970年,魯桂英調到周口市第九中學工作,直到1990年退休。退休后,她依然工作熱情不減,經常發揮余熱,沒事就義務為鄰居、朋友的孩子補課。每當鄰居提出適當給她些學費時,總被她婉言拒絕。魯桂英認為,作為一名教師,教育培養孩子是她的義務,也是一種責任,自己也從中體會到更多的收獲與快樂。
“其實,我一直有個心愿,那就是退休后辦個免費的幼兒園。”魯桂英遺憾地說,當了幾十年的教師,她大部分時間都是與孩子一起度過的。工作期間,她帶的基本都是學校最差的班級,她也最擅長教育頑皮孩子,對這些孩子,她多年來總結出了一套切實可行的方法。所以,她想在退休后辦個幼兒園,讓附近一街兩巷的孩子都來免費就讀。可惜的是,因老伴常年有病,身邊需要人照顧,她的這個心愿一直未能實現。為了填補這份遺憾,這幾年,她加大了“免費補課服務”力度,朋友、鄰居也習慣了,只要她在家,就會主動把孩子送過來,讓她幫忙補課。
“跟孩子們在一起,感覺生活很充實,很快樂,很有價值。”魯桂英滿足地笑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