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名人名家 >> 瀏覽相關信息

宋桂玲老師散記

2014/7/15 10:12:42 點擊數: 【字體:

         宋桂玲老師散記
 
                            宋桂玲《抬花轎》光碟封面

 
    2005年5月17日是宋桂玲老師逝世5周年紀念日,五年來,因為工作的關系,我一直沒能到宋老師靈前祭奠,很感內疚。亮君也是宋老師的戲迷,學習研究中,加班為宋老師制作了一個紀念性質的網頁,趕在5月17號發布,精神讓人感動,我特意整理了一些宋老師故事片段,發到這個網頁上,送給宋老師的亡靈,且作為五年祭。

    倔強的性格
    
    宋老師是個倔強的女人,非常要強,總想靠藝術征服人,從來不巴結逢迎別人,從小到老都這樣。正是這種性格,使得她學戲比別人刻苦,練功比別人勤奮,也正是這種性格,她才能很早的在藝術上出人頭地。十多歲的時候,她就紅遍了整個省城開封。甚至整個河南都為這樣有藝術天賦的小演員震驚,當時的報紙紛紛稱她為”豫劇小皇后”。
   
    趕走日本人后,演出比以前頻繁了,對棚的事情也就多了。不嬴的場面只要宋桂玲一到,那場面立即改觀。當時在鄭州,四個劇團對壘,而且有現在被列入五大名旦的演員,一個戲班為了能得到那面紅旗從而領取額外的報酬,從開封請來了宋桂玲,果然,人們果然象難民拾災糧一樣向這個戲臺前擁來。當時的會首由衷的贊嘆到”宋桂玲,真靈!”。時隔50年,宋老師的回憶錄在臺灣出版的時候,陳立夫聽說是民國期間”豫劇小皇后’的著作,欣然題了書名。
     
    她學戲唱戲的時候,正趕上抗日戰爭和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戰爭給人民,尤其是給藝人帶來的痛苦她深有體會。民族的解放,人民的自由,讓她深深的體會了社會主義的優越性。不顧生命危險去慰勞朝鮮戰場上的解放軍戰士。
     
    因為愛這個新生的祖國,她決意到當時的老區濮陽等地去“提高那里的文藝水平”,無庸置疑,這是首要的原因,除此之外,據當時在和平劇團琴師(王素君老師的丈夫)后來回憶認為,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解放前后的”和平劇團’來了兩個大主演,一個是李志貞,另一個是關靈鳳,這兩個人的水平確實也是非凡的,她們主演的絕大多數都是陳派戲,關靈鳳是樊粹庭的學生,不用細說,肯定是以陳派戲主打。 李志貞也是陳素真的崇拜者,觀眾中曾這樣一句戲言” 李志貞,真不中,三天兩頭《義烈風》(李的水平其實是很高的,在宋老師的回憶錄里有記載,甚至曾令宋老師感到有隱隱的壓力)。當時的宋桂玲正是從少年向青年過度的時期,思想和藝術都漸趨向獨立,她看出了群眾對反復演唱老劇目的不滿情緒,想改革, 而當時的和平劇團沒有革新的氛圍,她也想出去獨闖一翻天地,創立屬于自己風格的流派。
     
    可是,她低估了老區的困難,低估了宣傳對藝術文化的重要性。陳素真革新成功因為碰到了樊粹庭, 常香玉發展成名,是因為嫁給了陳憲章,而她,卻遭遇到的是讓她傷痕累累的王長江。
   
    失敗的婚姻
     
    宋老師一生結過三次婚,她并不是那種拿婚姻的浪漫作游戲的女人,相反她對愛情和婚姻看得是那么的莊重和不可褻瀆,但是前兩次的婚姻讓她受盡感情和肉體的折磨。,最后的婚姻在我看來也不無遺憾,因為她常把藝術看得太神圣了。
     
    第一次的婚姻,肯定是少女的最好的夢幻,當時的宋老師也一樣對未來的生活滿懷憧憬。可是她自己心目中的美好丈夫居然做出了不可思議的行為,帶著滿腔的憤怒,宋老師帶著一個女兒,留下一個男孩跟那個人分手了。
     
    宋桂玲很羨慕象常香玉那樣有文化人幫助發展自己的事業,分手后,她多么向往找一個寬厚的肩膀替自己在藝術上扛一扛,上一個新高度,就是這個時候她認識了王長江。在當時的宋桂玲看來,王長江好象是一個有文化的人,而且王長江的花言巧語也確實讓宋桂玲沉醉過,她感到自己找到了忠實的依靠,并再次幻想著成功的花環是多么的絢麗多彩,不顧他*的對王的強烈反對,她堅決和王長江結婚了。可是,事實告訴她,她想錯了。生活是那么的復雜,煩惱是那么頻繁,王長江的蒼白、無情和暴戾是那么的令她失望。為了再生的兩個女兒不再有繼父的煩惱,也為了顧及當初跟母親犟嘴時的面子,她心里流者血淚,一天天的煎熬著自己。
     
    經歷了一次次的痛苦和失望,在已經向老年邁進的時候,宋桂玲實在忍受不了那種雙重的折磨,終于走出了這個讓她永遠后悔的婚姻。
      
    不倦的追求
      
    濮陽-安陽-新鄉,飽經了輾轉之苦,宋桂玲依然沒有看到成功的曙光,那兒的人民是熱情的,可是那里的文化是跟鄭汴洛相比是落后的,甚至是荒涼的。當時的人員調動手續非常的嚴格,更何況稍微有點名利思想的人都不會到那個地方,因此那里的編劇,舞美,樂隊都比較緊缺,想出精品是非常困難的。“文化大革命”對她的藝術流派的形成更是起著巨大的阻止作用,但是任何時候,宋桂玲都沒有停息過追求藝術的腳步。
     
    宋桂玲的藝術水平和創新理念,在開封是出了名的,文革后,開封市藝術學校請回了她,讓她做開封戲曲學校第一副校長,可是她覺得自己不是搞行政的料,自己的心思依然在舞臺上。就在這個比較空閑的時候,她開始跟周則聲合作,改編了豫劇傳統戲《香囊記》,原來,這個戲以姚淑芳唱的最好,素有“門搭子點炮,姚淑芳坐轎”的說法,在此之前,河南省豫劇二團,吳碧波,唐喜成,李文彬等也排演了此劇,如果沒有過人的膽量與藝術水準是不敢冒此風險的,但是,宋桂玲抱著自信,費盡巨大的心血,終于把此劇演繹的空前的富于觀賞性。
      
    宋桂玲一改原來的兩個轎夫為四個轎夫,并親自為戲中坐轎一折設計了四個轎夫的抬轎動作,并去掉了許多老戲詞中的不合理,不文雅的部分,(時間問題,不便展開敘述),經過多次斟酌,宋桂玲決定把戲名由原來的〈香囊記〉改為〈抬花轎〉。宋桂玲結合自己嘴皮子快,吐字清的特點,為了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自己又獨立設計了一段快流水(這個香囊繡得真好看),至今無人敢輕易亂學,后來的演出者,往往刪除這段難度較高的唱段。排演后,進京演出,獲得巨大的成功,文化部部長豎起大拇指夸贊周鳳蓮的人物塑造到位,外國文藝人士紛紛進后臺,看看演周鳳蓮的演員是何許人物,能發揮到如此水平。演出之后,著名導演謝添就想把此劇改編為電影,但是當時開封市政府竟然攪黃了此事。此事沒有成功,謝添才又導演電影《七品芝麻官》。盡管沒有拍成電影,但是“府門外三聲炮花轎起動”的唱段卻永久流傳下來。
    
    《抬花轎》的巨大成功讓人們又回想到了宋桂玲這樣一個了不起的藝術家,河南省豫劇一團這時急需一個唱工好的演員加盟,于是宋桂玲應邀來到河南省豫劇一團,并擔任一團藝術指導的職務。
     
    王長江的蒼白讓宋桂玲自己加快了學習的步伐,她靠查字典的方法,增加自己的詞匯量,起初是片段地把古典或者現代文學中的名句用的唱腔或者念白中去,,再后來,隨著知識的豐富,她已經能寫比較的文雅的唱詞了,在<抬花轎>里面的唱詞里,就有她進步的痕跡。就是這種堅韌的勁頭,保證了她有能力給后人留下一本史料性的回憶錄《藝海鉤沉》。
    
    晚年的努力與“三哭”
    
     退休后,宋桂玲還是在孜孜不倦的為藝術奮斗著,她的遺憾很為老年樂的姐妹們理解,用王素君老師的話說”我們不忍心看著這樣一個了不起的藝術家的精美作品不為人們所熟悉”。在老年樂全體人員,尤其是馬鳴昆,王素君,吳碧波的幫助下,她整理了自己了自己的早期,比較有代表性的唱腔,結集出版。這些唱腔雖然不能代表她的全部藝術,但是畢竟可見一斑,雖然沒能見到自己的唱腔出版,僅僅是能見到錄制出來的母帶,她就高興的不知道說什么好了。
    
    但是在出版的時候,出版社居然跟她要出版費,她真正的生氣了,拿回自己的磁帶,什么也沒說,回家了,他剛關上門,淚水就流了下來。
     
    因為常年活動在舞臺上,宋桂玲和子女聯系交流的機會很少,照顧的也很少。到了晚年,倍感對子女充滿歉意,由于自己不能巴結逢迎,也沒能給子女造什么福,子女甚至心有怨恨。
     
    跟第二個丈夫結合以后,由于種種原因,她跟自己唯一的男孩幾乎沒見過面,有一天她兒子來找她,讓她給他找個工作。親生兒子,多年不見,可以想象當時宋老師的心情,可是她的性格,她的人際關系確實沒能給孩子一個滿意的答復,結果兒子因不理解而懷著怨恨走了,留給宋桂玲的則是一輩子的遺憾與錐心之痛。這是她內心深處的痛。她曾說這是她最大的但極少向人提及的心病。人到晚年,依然不能見到兒子,在談到這樣一件事時,她的淚水悄悄的流了下來。
 
     (我不知道她兒子或后代能不能看到這個帖子,如果看到這樣帖子,哪怕在網頁虛設的靈堂上上一份香,獻一朵花,她老人家也就含笑九泉了!)
     
    90年代中期,放著很多高干宋老師不要,跟年已古稀的張庭奎成了老年夫妻,張老先生早年也是宋老師的戲迷,一起的生活倒也不少快樂,這里面有宋老師很大的苦衷,她確實受打罵怕了,所以想找一個真能互相關愛的人,其次是張老先生喜愛宋老師的藝術,愿意幫她聯系出版回憶錄的事情,宋老師老了,子女都不在身邊,自己又有心肌炎,她能靠誰呢?所以,這話對她很有誘惑力的,因為她最愛的還是藝術。
    
     因為對孩子有歉意,所以她把自己多年的積蓄都用來給兩個小女兒買了綠卡,跟張老先生結婚后,宋桂玲高興地跟他一起去了美國去看望女兒芳芳,臨走,愛干凈的她特意囑咐大女兒經常給她打掃一下房間。
     
    也許是中國的傳統觀念在作怪,一進芳芳的門 ,芳芳對就她發了火,話語很不中聽。
     
    宋桂玲傻了!
     
    她很快回來了,到家后,灰塵蕩滿了桌面,她顧不得喝上一口水,趴在床上,埋頭哭了,聲音不大,床卻在顫動。
     
    宋老師的心肌炎發作時,再痛,她也沒有哭過,但是,這三次哭,對她的打擊是很大的,之后,她病了,病的很厲害,開始住的河南省第一人民醫院,沒幾天她僅剩的3萬多元的存款花去了兩萬多,當時河南省豫劇一團的經濟也很緊張,因為她不善于跟人說好話,她怕住久了,在劇團報銷不好說,于是主動找理由要求轉院,隨后住進了一個中醫院。
    
    當時,我剛剛走出校門,經濟不是很寬裕,每次我都是窘迫地去看望她,盡管已經被疾病折磨的抬不起頭,她仍舊是用笑臉歡迎我,經常有戲迷去看她,還有戲迷邀請她去金水河畔唱戲,每每這個時候,她都高興得象回到了舞臺上。
    
    石磊是著名的劇評理論家,是祥符調的權威,在宋老師病重期間,他與別人看望宋老師,對宋老師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宋老師不愛利用式的結交人,以至于石磊對她也不是很熟悉)。在聽了宋老師的磁帶后,他自言了一翻話對宋老師也許是正確的:成在好強,虧在倔強,我們認識她太晚了。

    石磊全面認識宋老師的藝術是晚了點,但她的磁帶畢竟出版了,有了這個磁帶,人們重新全面認識她,還會很晚嗎?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中國戲劇網(2012-12-23)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