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藝術家石品繪畫別樣的焦裕祿
2014/7/17 14:23:54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大河美術網訊(記者 林輝 王詩文)近日,習近平總書記重訪河南省蘭考縣焦裕祿同志紀念館。總書記說:“雖然焦裕祿離開我們50年了,但焦裕祿精神是永恒的。焦裕祿精神和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一樣,體現了共產黨人精神和黨的宗旨,要大力弘揚,只要我們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只要我們還是共產黨,這種精神就要傳遞下去。黨中央號召全黨繼續學習焦裕祿精神。”河南省著名人物畫家石品先生深為焦裕祿同志一心為民的精神所感動,多次到蘭考寫生,并創作了《陽光焦桐》將焦裕祿為人民服務的形象躍然紙上。讓我們一起欣賞石品先生所創作的作品。
在石品近年來的國畫人物畫作品中,以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為描繪主題的《陽光焦桐》,無疑是重要的一件。焦裕祿在蘭考縣委書記任上,帶領全縣干部、群眾,以艱苦卓絕的精神,抗擊風沙、鹽堿等深重自然災害,彰顯了一名共產黨員、領導干部純凈堅毅而又清剛昂揚的強大內心與優秀格操。事情“過去進行”于上世紀六十年代,距今已近半個世紀。當時的宣傳報道及相關影像資料,側重于焦裕祿籌思、奔波、勞瘁、病痛等“奉獻無已”的感人形象的密集刻畫,以至于長期以來,定格在我們心目中的焦書記,一直是某種“堅毅、瘦削、憔悴”滿溢著深沉責任感的個人形象。查閱數十年來以焦裕祿為主要描繪對象的繪畫作品,亦多為對斯般固有形象的重復呈現。事實上,這只是一種“報道形象”而已,生活中的焦裕祿是立體的,從部分遺留下來的照片及書信資料看,這名飽受肝患折磨的山東漢子向來不乏樂觀與風趣。
我們需要明了的一個觀點是,有深度的藝術創作活動,必須以深入人物內心為旨歸。而畫家石品,正是在敏銳地觸摸到“樂觀、晴明、浪漫、愛憐”等焦裕祿性格因子、或曰焦氏立體性格中輒為人所忽視的此一特有側面之后,立即決定施展某種“詩意”的氛圍,對人物進行全新表現的。注目《陽光焦桐》:飽滿朗潤的陽光氛圍中,似乎浮動著一層輕紗般的霧靄。新植下的泡桐樹三三兩兩在微風中歡唱。肩荷鐵鍬的焦書記沐浴著金燦燦的陽光,目含愛憐、笑容漾漾,一舉步而三回眸,衣襟為清風所動,心底微瀾訴與誰知?在這幅畫里,我們不僅讀到了榜樣人物在特定時代勞作之后的那份充實與欣慰,更以今日觸覺品出了一種人與自然的深度和諧。在畫面上,人與植物、陽光、薄霧、微風、土地甚至勞動工具之間,是一種相互尊重、安處以樂的和諧關系。重要的是,在特定時代,這種尊重,這種和樂,是純粹而清澈的。我敢說,每個人都會為當下所稀缺的這份純粹與清澈所深深感動,而畫家恰恰為我們提供了這么一個感動的機會。我以為,石品此作的核心價值正在于是,而非尋常理解中的某種特定象征。茲畫能在河南省第十一屆美術展覽中榮獲二等獎,繼而被焦裕祿紀念館鄭重收藏并懸之貴賓廳正壁,絕非偶然,誠匪易云。
辛卯仲夏,我嘗隨石品赴蘭考,實地參觀“焦裕祿紀念園”并瞻仰旺沛壯偉、枝繁葉茂的“焦桐”。在焦桐旁邊的石碑頂端,鑲嵌著一幀卌余年前焦裕祿手植幼桐之后眉目透樂、唇齒綻笑的黑白照片。久經歲月浸泡的照片盡管不再嶄然煥采,但洋溢著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在荷重病困之中依然全身鼓蕩著必勝信念的焦裕祿,還是迅速穿透重重時光簾幕,深切地打動了我。我瞬間明白,也許石品的創作靈感,正源自此幀愛意蕩漾的照片。故而在《陽光焦桐》中,畫家將這種罕見的歡悅與浪漫進行了大幅度夸張,花青與藤黃罩染之下的桐苗兒在晨曦中自在地舒展腰肢,焦裕祿的衣裳在微風中水一般漾動,耐心而有節制的皴擦與細勁圓潤的勾線,服從于整體詩意氛圍的營造并自覺“匿身”其中。可以說,這幅作品突破了長期以來焦裕祿固有的美術形象,予人以清亮明潤之感。
《陽光焦桐》推出之后,多次參展、獲獎,受到了業界識者的廣泛贊譽。2011年6月27日,在由中國文聯、中國美協聯袂主辦的“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九十周年美術作品展”上,《陽光焦桐》與田黎明的《普通一兵——雷鋒》、譚乃麟的《楊善洲》等作品懸掛在展廳顯著位置,“擰”成了當代共產黨人楷模的群體形象,引來眾多觀眾駐足觀賞。此外,《陽光焦桐》還參加了在京舉辦的“中原風——河南省美術書法攝影精品展”。在展廳中,原中央軍委副主席、國防部長曹剛川凝神觀看作品后給予充分肯定,并欣然與畫家合影;原全國政協常委、中國作協副主席翟泰豐對作者石品說:“河南是焦裕祿精神的誕生地,河南人畫焦裕祿得天獨厚,你把焦裕祿畫活了,那種感人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那種勞動之后發自內心的欣慰、那種艱苦時期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系,真正令人難忘、令人感動!”可以說,但凡在展廳目遇《陽光焦桐》者,無不被畫面流淌著的人性光輝所照耀。“藝術提升境界、凈化心靈”的功用,在這幅作品里有著充分而直接的體現。
畫家石品和他的《陽光焦桐》,再一次雄辯地證明了文藝創作與深入生活、體察心靈的密切關系,為當下浮躁功利的藝界注入了新鮮血液、吹送了清新之風,有著不容小覷的現實意義。是故不揣谫陋,草專文以述之。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重慶書畫(2014-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