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在寫越王勾踐世家時,對越王世家,只寥寥幾筆,還將其寫成一個過河拆橋的小人,卻將重墨留給了臣子范蠡,可見太史公對范蠡的贊賞,遠甚于君王。
歷史上對范蠡的評價,并不太高,主要因其對君王并不那么死心塌地,比如伍子胥為君葬身魚腹,比如屈原投江報國,再比如管仲、諸葛亮鞠躬盡瘁,不管是愚忠,還是效忠,范蠡都沒有。他對君王的態度,總有些放蕩不羈。
范蠡是楚國人,出身貧寒,但才華出眾,因看不慣楚國仕途非貴族而不能入的潛規則,憤而投身越國,侍奉越王勾踐,教授勾踐“臥薪嘗膽,忍辱負重”,大敗吳國,從而完成華麗轉身。勾踐打敗吳國后,要與范蠡平分天下,范蠡在越國任職的這些年中,深知越國官場和楚國沒什么差別,人心叵測,爭斗成風,于是上書要辭官歸鄉。越王警告說,要么繼續為相,要么誅你滿門。范蠡根本沒把越王的話當回事,打點行當,攜家人悄然遠走齊國。
隱居齊國后,范蠡改名“鴟夷子皮”,帶領兒子墾荒耕讀,辛勤勞作,沒幾年,就積累千萬家產,并且經常救濟鄉里,賢名遠揚。齊王聽聞,要請他做齊國丞相。而看透官場的范蠡,婉然拒絕,散盡家產,再次遠走他鄉。
這次,范蠡以商人的身份隱居陶地,改名“陶朱公”。范蠡做生意,講究薄利多銷,十之取一,同時從事耕種畜牧,很快便將范氏家族企業做成集工、商、農為一體的大型商貿集團,成為天下首富。
范蠡認為,如果農產品太便宜,農民利益受損;太貴,則損害工商業的利益。要使社會平穩發展,就要找準平衡點。并提出,在豐收之年,國家要收購儲備糧食,以便在災荒之年,控制糧價,穩定民心。范蠡的這些理論經驗,在兩千多年后的今天,依然是無可置疑的治國之道。
范蠡自楚國,到越國,再到齊國,兩次從平民做到宰相,又兩次悄然隱去,這在以忠君為榮的儒家思想占絕對地位的社會里,大大影響了后人對他的評價。但他對君王的不忠,在于他對當時官場的痛恨,而他提出的治國理論,以及他終生救助窮困的行為,又恰恰表現出他心系天下的情懷。如此看來,忠于君王,無非只是一個忠實的奴才,而忠于平民的范蠡,才是真正的大忠大誠。